分享

大冶的书院、社学和义学

 余一梦2005 2021-10-26

    

楚尾寻幽

大冶的书院、社学和义学

文|刘远芳

书院,是古代官府或民间设立的读书讲学之所,诞生于唐代,至宋代发展成熟。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白鹿洞等四大书院名扬天下。明清书院,则多为科举而设。书院是儒学之外最重要的教育机构,此外还有社学、义学等承担相关职责。大冶的书院等机构既与他处有共同点,又自有其特色。

书院

大冶唐代有江水清于灵峰山下设讲堂授学,宋代有张丰应、万桢、冯洽等师事朱熹或其再传弟子,然后回乡讲学,其中以万桢于宫台山、马岭堡等处所设书堂影响较大。其他书院,文献记载寥寥。

明嘉靖大冶县志载有书堂数处。

一是东方朔讲书堂,在县治西二十里之灵峰山间崖下,世传西汉东方朔曾讲书于其地。

一是灵妙书堂,在县治西南四十里,世传东方朔二子(灵子、妙子)于其地读书,其山因得名书堂山。

一是元结书堂,在县治东回山飞云洞,以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元结曾隐居其地而得名。

一是止斋书堂,在县西南三十里马岭山北麓,是南宋邑人万止斋读书之所。

其实,这四处书堂(书院),都是前代相传其名,至明代只余基址,并无学舍及师生。

不过明代大冶民间还是有书院的,只是规模较小,且一般只供族中子弟就学。

至清代,政府举办有金湖书院。起先建在县衙后左侧,因与后衙近,兼作邮馆,颇狭仄。嘉庆年间,移置于东市二铺河街,一进三重。道光二年,知县阮泉捐资修理,建成讲堂、号舍。其地濒河,地卑而湿,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十九年连续受灾,毁于大水。知县绣麟捐廉筹款,改建于北关外旌阳山后,即将完工,不幸遇兵燹,遭焚毁,弦诵之场,鞠为茂草。

同治二年(1863),易振元署任知县。易为江西乐安县人,附贡生出身,勤于政事,尤以振兴学校为先务。次年,典叶姓书屋暂作书院,延山长甄别开课,优其奖资。“邑之后起,始知有书院试士一事,莫不感激自奋,争相濯磨。”复捐购学屋于学宫之右,拟作书院;又拟建于青龙山侧。议未就,忽升武昌知县,同治五年,病逝于武昌官舍。

同治六年(1867)冬,马修藩自黄陂移署大冶,次年捐费九百余缗购民居暂作书院,师生聚首,方有定处。又与邑人陈典、万永钧等议择地修建书院。举人黄昺杰之宅适在文庙之侧,且切傍县治来龙(主山),众人公认是块好地。黄慨然捐出住宅,改建书院。黄昺杰,原名琢,字璞山,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截取知县,不赴选,一心讲学。多行义举,为邑中表率。

于是按地形地势,规划书院为五重:首门档,次天井,次讲堂,垴上供奉孔子神位,乡贤万止斋陪祀,后山建文阁,附属建筑还有铺房、师生斋舍。“盖数十年各前宪所未逮者,而今已具举也。”合邑士民,欢欣鼓舞,特请人作记刻石。此时上距书院之毁,已历20年。

马修藩,金陵上元县监生出身,两次参加顺天乡试不果,援例授知县,同知衔。以同治十年卒于天门差局。马修藩和易振元为书院之建捐资劝募,出力尤多,因此书院中并奉二人神主,岁时祭祀,以示感戴。

清同治十三年(1874),黄昺杰已是书院主讲,他添造上厅及左右斋房六间,学生才有歇宿之地。光绪五年(1879),因知县林佐推荐,邑人陈鳌接任书院主讲,其时书院已经梁朽墙倾,方图改造,而林调赴省城。光绪七年四月,安徽泾县人朱荣椿署任县令,向邑中富户筹款,拟择吉重建,不料很快就奉调实任麻城知县,事又不果。

光绪八年正月,林佐复来任知县。始聚力大修。次年正式动工,主持者为陈鳌,经营擘画,督工兴役,则有姜兆熊、徐映丹、李华廷等。新的书院规模宏阔,包括前楹、讲堂、斋舍、寻乐轩(花园)、主讲居室。竣工后,仍奉孔子木主于上厅,并以万止斋陪祀。嗣后,陈鳌选购经史图书充实其间,供诸生研求讲习。

金湖书院书籍计有:《四书经注集证》20本。《钦定周易折中》12本。《钦定书经传说汇纂》18本。《钦定诗经传说汇纂》20本。《钦定春秋传说汇纂》24本。《钦定礼记义疏》55本。《钦定仪礼义疏》30本。《钦定周官义疏》42本。《钦定渊鉴类函》200本。《史记》40本。《资治通鉴》104四本。《续资治通鉴》60本。《历代名臣言行录》32本。以上各书,共计600余册,专备住院诸生诵习,外人不得借观,主讲亦不得挟为己有。光绪八年禀县立案,并刊碑示众。

金牛镇(1955年前属武昌即今鄂州)有龙川书院,始创于宋,武昌县令胡朝颖亲任山长,元至正五年(1345)重建并更名为虬川书院,其后屡有兴废。

位于马岭山下的止斋书堂

社学

当时的教育机构,除了儒学、书院,还有社学。

社学始创于元代,明清相沿,府、州、县各立社学,每乡各设一所。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为社师,以朝廷律令、经史历算等教化青少年,相当于后来的扫盲教育,入学者可免差役。

大冶社学,原在县衙之左二十步,系租赁民居而设。弘治中,知县刘珑改立于县东半里。因财力不济,久未修理而逐渐破败。

嘉靖十四年(1535)六月,知县赵鼐莅任,遍行乡坊,劝谕民人送子就学,“或家塾,或寺观,随处立馆,延明师以教之”。行之三年,家知向学,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嘉靖十八年,提学使田顼到大冶开展岁考,选拔33名童生为秀才。在此之前,大冶很长一段时间无人考取秀才。至康熙年间,县东之社学没于民间,县衙旁边之社学有民人混居,几近于无。

义学

社学之外,又有义学,相当于官办免费学校。

大冶义学,向在县治东西市各一,以兵乱停办。同治四年,知县易振元捐资复设。后知县胡复初以小学最关紧要,增捐修金,重立两塾分课。同治初年,知县马修藩重建书院时,在其侧修建东市义学,又将西市二铺一所,改为西市义学。光绪七年,署任知县朱荣椿捐金,于保安、黄石港两镇借公所各设义学一所。

民间也有义学,为与官办区别,通常称为义塾。

刘氏义塾,位于南昌堡(在今金湖街道)刘忠三门,专为三门子弟而设。

萧氏义塾,一位于分流堡,一位于马岭堡(均在今殷祖镇),为萧氏子弟而设。

柯氏义塾,位于讲堂堡(在今金湖街道),为柯氏子弟设。

袁氏义塾,位于多宝堡(在今陈贵镇),州同袁凤翔、同知四品衔袁凤池兄弟设,供本族子弟就学。袁氏兄弟又在县城儒学湾设义塾,供本族城居子弟就学。

萧氏义塾,开办两所,这些义塾均只招收本族子弟就学。

吴王坛义塾、北关外义塾、柏家嘴义塾,均由记名提督天印捐田地,为众姓子弟设。

其他尚有张氏义塾(鳌山堡)、刘氏义塾(长岭堡)、郑氏义塾(南方堡)、陈氏义塾(讲堂堡),均为本族子弟所设。

学田

与儒学、书院、社学的建设相配套,一般置有学田,专供教学经费和师生开支。

明隆庆六年(1572),知县蔡寅清出民间隐占之田地,得莲塘一区,造田七亩二分有余。每岁纳塘课八八钱二十串文,归学校取用。铜绿山下有学田四斗,地四斗五升,茅柴山一段,每年议纳租稞折八十大钱六串文,亦归学校。又有县民叶金台兄弟秉承父志,捐枫树堡上半花地二厢;诸生叶学书将自业田地一块,捐公禁蓄,以培学脉。原属吴王祠土地一厢,祠毁后公议归儒学。书院经费,除知县、富家捐资外,亦有固定的田租支持。金湖堤田八斗,大小一十四丘,地四十四厢,每岁租稞九九钱一十串文,用作书院主讲的膳食费。茗山堡、洋湖堡、古塘堡、永清堡、金山堡等地亦有田地,供给书院经费。最盛时,金湖书院有学田近40亩,龙川书院有学田200余亩。

兴贤庄

除学田外,尚有“兴贤庄”经营、供给儒学和书院的经费。兴贤庄是半官方机构,大约相当于今之教育公益基金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赞助。赞助方式略分三种,即田地、银钱和铺面。设首事若干名,专司管理学田租贷及收取租稞、放贷取息之事。

兴贤庄的田地和铺面不能出售,银钱不能一次支取,这些都是作为基本金,而以其田租、利息和铺面租金用于有关开支,主要用途有二:一是支付学师报酬,一是为生员参加考试(岁科试、乡试、会试)提供支持。

县儒学前铺屋左右共20间,其中的18间,每岁纳租九九钱二百三十一串三百四十二文。原定岁科试前三名负责经管收租,从道光八年(1828)起调整方案,由家在县城的生员,分三季每季派六人轮流收取。其间曾调整为四会、永丰、安昌、宣化四乡分别经管,因路途遥远往来不便,同治四年(1865)又恢复了原来的管理方式。收取的租金发典生息,每逢乡试之年,清点本息一次,公告周知,以取信于众。

兴贤庄所经管物产,除铺屋外,有流水里宋皇堡田地三处,洪滨桥弥陀堡、江姓屋门口、李家塘等处,共计田一石零二升五合,纳租一十三石;青龙山尾蛟潭堡田地四处,计租稞九九钱七串三百八十文;跳石南河堡三处,水田一石,塘二口,岁折租九十钱七串文;西市五铺街铺屋一进六重,岁纳租稞九九钱三十六串文。这几处田产,均为县民捐赠。

儒学前铺屋之另外二间,和黄荆山地六十八亩,所收租金,则专供祭孔之用。

(原载东楚晚报2021年10月20日第16版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依磁湖而居,你了解她的过去吗?

鯚鱼地往事:“大冶第一人家”的兴衰

好想有块地

东方山下一片陆:千年唐户的五大秘密

大冶胡氏:读书大族,科举名家

猜猜看,谁是大冶最“牛”的家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