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稳”字右边是“急”么?

 新用户3223uIRF 2021-10-26

中国人学中国字,通常是“面上光”,一旦较真就会出问题。

有一天无影盯着这个“稳”字,就琢磨不透——它怎么右半部会是个“急”呢?稳稳当当么?不应该急呀?是老祖宗造字时糊涂了?还是“稳”字本来和“急”字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个疑问夜不能寐,上网一考证,果然百度百科又“和稀泥”,说稳由“禾”和“急”组成,其意为象禾苗生长一样,不知不觉,不急不躁——我去你度娘的!你这叫蒙事,我无影首先表示不服。

于是我查,一查到底!果然查出事来了,又是不规范简化造成的。

先看一下“稳”的繁体字


它和“隐”的繁体字右半部是完全一样的。

“急”字除了早期的甲骨、金文、小篆有点字形变化外,基本没有繁体化简。也就是说,“急”字繁简一体,还是“急”的形状。

“急”字从及从心,是个标准的形声字。心是形旁,因为急是心理动作,所以这个很好理解。

再看一看“稳”字的金文字形。

左半部是“禾”,右半部是“爪、工、横山、心”四部分。《说文解字》说:蹂谷聚也;一曰安也,从禾,隐省。按照《说文》一贯的通例,“隐省”的意思应该是“隐”字省掉左边偏旁,倒也并不是说定了右半部是声旁,但稳与隐古今通韵,发音应该是从这右半部来的。

那么“稳”字最初到底是什么呢?其义从禾,是怎么讲的呢?《说文》讲得清楚,“蹂谷聚也”,将谷粒蹂践聚集,使谷壳和米分开。有了粮食,一年农事已毕,谷既取,则岁无忧矣。由此,安稳之意也就可以理解了。

原来,“稳”的右半边根本就不是“急”,稳和急本来曾经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也给我们一个教训。探究一个字的语义变迁,以第三代简化字形而考古义,实在是不可取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