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孩子走好人生,我悄然撤离

 泠风思语 2021-10-26

/高英    〔原创作品〕

时光荏苒,女儿已经步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学年。

自女儿上学以来,在前八年中,她上学感到最为不痛快的是第八学年,成绩明显不稳定的是第八学年,情绪起伏波动最大的自然也是第八学年。

以前真没想到自家女儿也会掉进所谓“初二现象”或说“十四岁现象”的坑,毕竟我家一直重视亲子陪伴,亲子关系相对好一些。

在女儿正上八年级的寒假和结束八年级学业后的暑假,我都曾经因她而失眠过。那些失眠之夜我在想什么呢?一是不断回忆女儿从小成长的历程,二是不断琢磨女儿不同于我的个性。

无论回忆还是琢磨,都是为了调整自己教养孩子的心态,寻找适合促进女儿成长的方法。

有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从来没有为了另一个人如此费心过——在所有家人里面,日常我与女儿相处最多,是迄今为止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

这些失眠之夜虽然难熬,但是也有良效——一遍遍追溯,一次次分析,既有反思又有总结,时间一长,就能悟出些如何为人母亲的哲理。

与此同时,我会继续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与借鉴是人生在世必备的法宝,在家庭教育方面同理。

在女儿升入九年级的时候,我选择了放手。

怎么放手呢?

就是从开学后的第二个月起,对女儿学习方面的事,我不再督促也不再提醒,学业的事完全由她自己安排。

其实自女儿上学以来,除了上八年级的时候,我还真没为女儿的学业焦虑过。在八年级这一学年里,我的焦虑与女儿的逆反一度形成了两相对抗的局面,所幸早年亲子关系建立得牢靠,母女俩终于在屡次碰撞后和解,和解之后变得更为亲密。

当女儿上了九年级以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对自己的家庭教育和自己的女儿有信心?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我的家庭教育自有不足,我的女儿并非完美之孩。

我对自己说:“既然有信心,那就无须焦虑,果断放手”。

我要留给孩子独自前行的体验与自我成长的空间,心理学家说这样的过程不能省。

不必担心孩子会走弯路,弯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必顾虑孩子成绩有起伏,适度起伏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正常状态。

这样想开之后,我对我家先生说:“相信咱们前十五年对闺女的潜移默化也好,耐心引导也好,都会在某些时候对她发生积极作用。”我家先生表示赞同。

我们家之前的家庭教育一直立足于尊重女儿的个性,尊重女儿的意见,鼓励她发展兴趣和形成爱好,引导她有所探究和独立思考,但并不会直接教授知识。

今年暑假里女儿告诉我,一次她二舅通过语音通话指导她如何学习时,说到了一个词语,而女儿居然不知道。当时我二哥诧异道:“你妈妈连这么基本的语文术语都没教给你吗?”

我听了不由笑了,可是看到女儿的眼神充满困惑,就跟她解释说:“知识方面的东西,学校有老师教,你也可以在课余通过其他途径学到,我不必越俎代庖。”

在教孩子知识方面,我一直是十足的懒妈妈,以至于上八年级时女儿有段时间图省事直接问我英语知识,我的回答都是“自己查”,先把英语词典扔给她,词典上找不到再把手机扔给她。

当女儿的数学成绩有所下滑时,我曾数次纠结过要不要重新捡起初中数学,自己弄懂了再教她,最终我放弃了这一想法,决定让女儿在磕磕绊绊中自行摸索。

作为一个有过成功自学经历的妈妈,我更明白一个人自己愿意学、主动学的意义有多大,换成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就是学习必须要有“内驱动力”。

女儿从小喜欢学习,但是上了初中后延续着小学生心态,就是相对佛系,内驱动力显示不足。我坚信:只要内驱动力被充分唤醒,女儿在她的能力范围内正常考高中、大学就都没有问题。

自女儿上九年级后,在内驱动力觉醒方面,我不再推动或拉动她,任由毕业年级的学习氛围带动她,果然有所见效。

于是,在女儿十五岁的时候,我开始悄然撤离,开始慢慢退出她的成长,把自己还原成一个纯属母亲的角色——不再刻意教导什么,对于女儿,从此只在生活方面有所照顾,在心理方面有所关心。

我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学业是你自己的,你自己努力;人生是你自己的,你自己把握。

高英写于20211026日,九月二十一,周二午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