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搭起“套路” 和“答案”之间的桥梁 ——2018届高考复习反思

 抽板烟的鱼 2021-10-26

每年高考结束,许多考生会抱怨:语文考的和复习的全然不是一回事,复习是总结的“套路”一点都用不上。平时“自视了了”,考场上却“茫然无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复习的方向跑偏了吗?

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太过注重“套路”,缺乏一种“随机应变”甚至是“大而化之”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希望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个想法没有错,也是可行的。因为,语言运用、阅读理解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是每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必须掌握的。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谈得上理解文本,赏析文本。所以“套路”的本质是规律。

但是把“套路”作为终极目标,就会导致语文复习的方向有偏差。把语文复习全然当成了规律的总结,复习变成了背记套路。语文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有限的套路怎么能够应对得了?拿着规律去死扣,规律就变成了套路,不但不会促进理解,反而会束缚思维,误导方向。从本质上讲,就是生搬硬套,闹出笑话。

要破解这个难题,我们需要在“套路”和“答案”之间架起桥梁。

首先,我们要对“套路”有正确的认识。“套路”可以用,但不是直接拿来就用,而是要和文本实际结合起来,从文本实际出发。比如,文章标题的作用,它可以是观点、主要事件,是内容的总括;也可以包含感情,表明作者的态度;还可以是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还有的提供了背景,是故事展开的推动力……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有这样的特点和作用。要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作为考生来说,对题目的这些功能要有全面的认识,在具体的题目中才能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文本,做出全面的分析。“套路”是规律的总结,我们在复习中,要以“套路”为纲,把各种规律性的东西讲清讲透。复习中不可没有“套路”。

其次,不要把“套路”当做最终的目标,培养理解能力才是复习的核心。直接把答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规律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而简单地给这道题归类并总结“套路”的作法也是机械呆板的。最好的做法是带着学生去感受和体味,进而把感受到的东西上升的一定的理论高度。“套路”只不过是我们复习的“抓手”,我们要在“套路”的纲目底下,培养起“分析综合”的能力,做好示范性分析综合,铺好从问题、文本通向答案的道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答案是怎么来的,有实例可以做参考。

下面以18年全国二卷的小说阅读第6题为例来谈一谈: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我们必须先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全面的认识: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人去看“有声电影”的闹剧。作者的整体感情倾向是讽刺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是幽默的?学生自然就会梳理文章,找出相关语段。然后让学生去分析,作者是用“哪些手法”来形成这种“语言的幽默效果”的?答案就会八九不离十。

例如:学生可能会感觉到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一句描写二姐是很有意思的,那我们就去揣摩,这种“有意思”是怎么形成的;学生觉得描写二姐喊卖糖的,声音大的让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个地方有意思,我们也去琢磨一下“为什么有意思”。在这样的探索之中,我们就逐步的抓住了“幽默”的特色,并且认识到了造成这种幽默效果所凭借的方法。

然而,这不足以保证学生在答这道题的时候不出偏差。“幽默的效果”形成有多种方式,行为的反差、情节的出人意料、语言的巧妙都可以造成这种效果,如果没有注意到这里的“语言”二字,在答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差,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例如:文中描写二姥姥找眼镜,是通过行为的反常来造成幽默效果的,如果考生只背记“套路”,又不仔细审题,肯定会自己觉得答得不错,但实际却不能得分。

在这样一番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会有两个收获:一是,正确的阅读方式是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根基的;二是,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幽默又语言的幽默、有情节的幽默、造成语言幽默的效果是有一定技巧的。

这个理解过程是在赏析理论的指引下,对文本由局部到宏观再到微观的认识,而且这个过程伴随着由个人感受到理认识性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真正体会到阅读的美趣,实现了由技术到能力的迁移。

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概括梳理,从宏观结构上整体把握,然后在结合局部做细微的剖析。让学生熟悉阅读理解的正确路径,而不是在所谓的“捷径”上浪费功夫。

除了课堂上的这种“亲身示范”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让学生去写小说、诗歌的分析鉴赏随笔,在这种主动的思维当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个抽象概念,它只有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威力。我们要重新定位高考复习,真正把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语文复习的目标,培养“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为考生架起从“套路”通向答案的桥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