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在河中,人生快哉

 下乡进城 2021-10-27
道在河中
人生快哉

编者按:这是我之前一篇关于有河老师的文章,2018年1月11日刊发于《有河有道》公众号,再读之,已恍如隔世,有河老师千古!

第一次看到有河老师的名字是在翻阅《秘书工作》(2016年第1期)的时候。当时看到《练就发现信息的“慧眼”》这篇文章,觉得写得恳切,同时文字写得又很吸引人,可读性强,我一口气读完,还把一些关键要点抄在了自己的学习小本子上。

最后才看了看文章作者名字——王有河,我那时候觉得这个名字挺有风骨的,让我想到了天龙八部里的“苏星河”,好奇心驱使自己百度了一下,原来是省委办公厅的一位前辈。当时我还只是一名在校学生,对有河老师的印象也仅限于此。

巧合的是,我毕业后工作,分到了省委某一重要职能部门工作。第一站轮岗的地方就是办公室,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筛选下级单位上传的信息,对其进行取优去劣。事非亲历不知难,我才深知这项工作的不易。我又好几次把有河老师的那篇文章在网上找出来好好阅读一番,最后打印出来,作为指导自己信息工作的“指南针”。

有一天我在刷微信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个熟悉的学姐转了一篇叫做《2015年人均读书不足8本,我如何实现一年读书超百本》的文章,我一看就觉得不可能,因为自己也是爱书之人,以前大四的时候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一年也就看了83本书,当时已颇为自得。一年读书超百本?百本连环画吧……打开文章一看,却着实讶异了一番,作者主要论述了自己的读书目标和方法,统计数据详实,信息可信度很高。

虽然看完之后,觉得也没写个那一百多本书的书单,颇觉遗憾。一看公众号名字“有河有道”?作者“有故事的河”?顿时就想起了有河老师,第一反应,是不是这号是他办的呢?想想又不可能,那么忙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搞微信公众号?要真是他办的,那还真是挺潮的,我点进公众号看了看历史消息,觉得干货还比较多,就点了关注,成为了“河粉”一枚。

后来我问了那学姐,这号是有河老师办的吗?得到了学姐的肯定后,我着实感慨有河老师真是紧追时代前沿啊,既能搞定海量信息,还能玩转新媒体,一个字:牛!后来公众号的每篇文章我基本都看,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篇:《给领导一个喜欢你的理由》《那封被传颂15年的信,是我们的共同记忆和激情岁月的军功章》《靠56671136,我从农家子弟逆袭为厅级领导》。

有河老师事业起步时只是公社的广播员,但最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正厅级干部,着实令人钦佩。他提出的“修文练武艺,肯做有心人”、“高效执行力,会做用心人”、“细微处用功,善做贴心人”三点工作原则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他通过自己人生的几则小故事向读者阐述这三个原则,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令人受益匪浅。

览遍有河老师所有的原创文章,发现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高度自律和极强的执行力,最重要的是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够誓争一流,用澎湃的激情和踏实的行动拿出满分的答卷,不说空话,用行动说话,大写的“服”!

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刚出校门不久的90后干部,在自律和执行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所幸现在我被单位派驻到某深度贫困村驻村帮扶已经快一年了,感觉基层真的是一个锻炼年轻干部的好地方,自律和执行力已经较刚参加工作时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当然和有河老师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

有河老师当初在基层的时候写剧本,我在村里就写驻村笔记,争取到一年驻村工作结束时写个潇洒十万言,作为对自己这段岁月的记录。不知道有河老师还保留着那些剧本吗?现在回头看那些剧本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是否还会想起那一幕幕触发灵感的场景,一个个奋笔疾书的夜晚?字里行间记录的是自己青春的回忆,培育的是坚持不懈做事的习惯。

我相信有河老师在写剧本的时候,绝对不是把它当做一个负担,而是一件生平乐事去孜孜不倦地追求,乐此不疲,因为我写驻村笔记就是这种体会,那种文字给自己的满足感,我相信我与有河老师是共通的。我现在还保持着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比不上有河老师的高效,但是重在坚持,一个月4本,一年也有将近50本呢。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这个习惯,不为别的,就为读书时的那份宁静和知识给自己的充实感。

感谢这一年多来,“有河有道”公众号的陪伴,虽然我从没有见过有河老师,但他那份对年轻人真挚的感情却洋溢在他的每篇文字当中,令人感到温暖。现在的自己,离有河老师提到的合格干部要求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距离,但我会以此为方向努力,不忘初心,久久为功!“有河有道”!顶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