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绍兴首先就是了解鲁迅一生的故事。我们这代人小时候都读了许多鲁迅的著作,记忆最深的就是《阿Q正传》《祥林嫂》《孔乙己》《狂人日记》等等,当然几十年过去了,有些已经记不清了。 今天首先游玩了“柯岩风景区”,套票老人票80元/人,包括:鲁镇、鉴湖、柯岩三个景点。今天景区中有许多小学生(至少有200人),说实在不知道十岁左右的孩子看懂了没有?只见他们兴高采烈的跑来跑去,精力无比充沛。 其实在绍兴的历史上并无鲁镇这个小镇。是2003年当地旅游部门根据鲁迅文学作品中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它只是存在于小说中的一个书面的水乡小镇。但这个小镇,确实早就存在于鲁迅的心中,也通过他的小说,存活于千百万读者的心中。 “鲁镇”根据鲁迅先生《故乡》为蓝本以及鲁迅笔下的几部文学著作《社戏》《风波》《明天》《祝福》《孔乙己》《狂人日记》《祥林嫂》《啊Q正传》等提到的景色和人物,以街道布局,风光景色,人物雕塑的形式展示出来,主要分布在2条主街。小镇外围便是鉴湖,鉴湖很大也很美,江南水乡的风光它应有尽有。主街目前基本上都是商业街,售卖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和饮食,当地特产等等。靠近湖边的也有许多民宿。 “柯岩风景区”算是小镇的配套设施吧,乘坐轮渡可以过去也可以走路过去,看介绍里面有许多景点,但沿着指引线路走好像没什么特别景色,于是我们走了一圈就出来了。 第二站便是鲁迅故居,故居一百多年前鲁迅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爷爷去世,父亲生病时就败落了。周家败落后“豪宅”就卖掉了,也被新业主拆除重建了。为了开发旅游,旅游部门又将其买回来以后重建了“鲁迅故里”景区。“故居”是根据周氏族人的回忆建造的,现在是一座比较气派的木制建筑物,属于明清风格。三味书屋也是鲁迅著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描述复建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鲁迅纪念馆”,它比较完整的介绍了鲁迅的一生。 1881年出生于绍兴城都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 1881—1898年在绍兴生活。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898—1899年生活在南京,就读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899—1901年在南京路矿学堂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190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路矿学堂,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4—1906年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并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飞摩罗诗力说》等文章 。 1909—1910年回杭州就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师。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1910—1911年在绍兴府中学堂领导文学团体“越社”,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1926年应绍兴同乡,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等各所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期间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这时期发表了大量文章。主要有:《哀范君三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 Q 正传》《呐喊》《祝福》《论雷锋塔的倒掉》《记念刘和珍君》《华盖集》《彷徨》等等。这些著作就是我们小时候读的。 1926—1927年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 1927年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 1927—1936年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与许多中国共产党党员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 ,为青年进步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时期发表的作品:《朝花夕拾》《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鲁迅自选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拿来主义》《集外集》《故事新编》《花边文学》。这些作品也是我们很熟悉的。 1936年去世,享年55岁。 毛主席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诚的,最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