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终为始,唯心而动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金成阅读第1033天


        初步拜读完《心法》,虽说本书的题目叫做《稻盛和天的人生哲学》,但是字里行间却是平白话语。五天时间,获益良多。不在举世之行为,而在微末之本心。行走于尘世之间,若本心茫然,又与行尸走肉何异?稻盛和夫先生是皈依佛门之人,其中的有些思想也许与主流有些许偏差,但也可以进行一个浅薄的探讨。


一、轮回是否存在?

        现在国家提倡的是经典的唯物主义思想,轮回,灵魂之说也许会被打入封建迷信之中。当我高中时,看到相关书籍,知道牛顿在晚年花十年时间研究上帝的存在,觉得是不可思议,而这件事,也是在较多书籍中作为牛顿的污点之一。

        当逐渐长大后,我再去看这件事情,会发现不一样的体会。我始终相信牛顿不会是吃饱了没事干这种事情,虽说有类说法是说牛顿觉得这世界已经没有可挑战的东西,所以研究上帝。在我看来,当研究科学到一定地步的时候,有一样东西横在了科学家的眼前:宗教。

        如果我们来粗略分一下,宗教可以说是经典的唯心主义,科学就是唯物主义。如果真的要将科学研究到一种极其牛逼的地步,那么宗教的某些东西必须要推翻。这就是为什么达尔文进化论容易被怼的原因,因为这和上帝七天创造人类、世间万物完全冲突。宗教提出的很多神话故事,通过科学如果能够研究清晰,那么,宗教也将受到影响,而科学的进程也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宗教当中有一样东西是我很感兴趣的,就是信仰。我没有绝对的信宗教,但是对于信仰,慢慢有了不一样的体会。稻盛和夫也好,还有一些企业家或者一些牛人(这时候突然冒出弘一法师),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开始皈依佛门。我相信他们不是想着长生不老,但是这样的初衷是什么呢?

       这时候回到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是否有轮回,我觉得有。但是这种轮回就涉及到一个高端词汇:灵魂。整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些心法,而是其中的一个观点:灵魂不灭。我也没想着长生不老,但是当死后,灵魂能够保持下来,也许没有了记忆,但是在今生所做所为和本心也许会让我的灵魂有些许不同,从而让我产生今生想做好事的原动力。

        之前我提到,人还是需要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不然完全的得过且过真的是在浪费生命。我开始的念头就是在死后能够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现在,除此之外,希望能够在我自己的灵魂中也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它记录了数十年来我的所思所想,我的善恶行为。是否下地狱还是上天堂,我都不知道。只是自己明白,做好我的每一步,提升自己人格,不要到弥留之际发现,原来我留给自己,留给世界的真的只有虚无。


二、爱与善恶

        今天读书的时候,这个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书中,提到了善恶其实就是从爱出发,原因在于,我们只有自爱,那就会形成恶;我们如果更多的学会他爱,那么我们就会开始形成善。

        关于自爱和他爱,其实构建了自然界的两种生存状态:共生和竞争,这在中学的生物书上提到过很多。共生就是能够更多的实践他爱,继而反馈给自己,实现自爱;竞争,就是只想着自爱,结果最后也就会玩死自己。

        这里可用现实的情况说明。澳大利亚野兔泛滥成灾,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去控制,但是不能灭绝成濒危动物。可以想象,一旦野兔全部变成了干锅兔,那么以生兔片为生的动物生活就会很凄凉。造成的后果就是,要么它们慢慢饿死,继而再影响后面批次动物;要么它们就会开始去吃其它的,继续打乱生态平衡。

        这个动物界的法则换到人类世界也是如此。你在高速路口开一个饭店,也许很容易变成孤零零的地标。这时候来了几家餐馆,一溜过去全是吃饭的地方,就会开始吸引人气。在这个过程,饭店想办法提升饭菜质量,控制价格,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流。
        当然,我说的是理想情况。我认为合理的竞争是促进成长的,继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共生状态。我们发现,任何行业的领头羊,一般都会留下个第二,三名。有些是确实是没法消灭,有些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些威胁,让自己持续前进。当举世无敌的时候,也就是丧钟敲响的时候。无论帝国也好,企业也罢,个人,皆是如此!自然法则最让人无奈,也最让人敬畏的就是,你想着去打破这个法则,到最终你定当被这个法则给干趴。

         所以,为了共生必须竞争,同时为了竞争又必须共生。老周曾说希望学校附近开一百家培训机构,听起来很瘆人,再细细想想就了然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更加做好服务,教学,抓住学生和家长的心;同时,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在机构之间慢慢形成一些默认行业规则。长此下去,实力偏弱或者没有专心做教学的学校被剔除,剩下的也许不到十家,但是这几家的创收绝对是原来一百家之和还多,并且彼时的教育培训市场更大,机会更多!要知道:去承认对手的存在、承认多样性为前提,我想,这时候你会发现进步真的还是很“轻松”的事情!


三、意识与人生

        在前面的很多章节中,稻盛和夫都提到了“意识体”   这个东西。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一个人的意识状态,会原封不动地在这个人的身边出现。什么意思呢?从两类案例可以解释。

        由于自己的职业原因,接触到很多家长。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对孩子自信不足,觉得好差,好笨,好懒啊,肯定考不上高中(或大学)。遇到这类情况,我要做的肯定是引导家长去对孩子更客观地认识,告诉他,孩子为什么没有他想的那么差。也许不是优秀,但是达到基本要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家长这时候一般还是会有一些怀疑,在看待孩子的时候,他们的角度和我是不一样的。他们告诉我:老师,你放心吧,我反正不会跟孩子说对他没信心的。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更害怕了。第一,家长没有几个真的能够做到这点,如果能够做到,孩子也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第二,你以为不说就完了?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有时候你没有说,但是你的行为、情绪和神态之间会让孩子明白很多。家长不用想着演技多好,朝夕相处十几年的关系,你内心的想法,总会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

        第二类案例,就更常见了。或多或少在身边有人抱怨自己运气多么差,自己怎么不是富二代,自己怎么不是隐藏家世十八年。之前我也专门思考过运气这个东东,它是可以通过行为适当影响的。如果在你的意识深处,一直感觉自己倒霉,那么你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应该不太可能是去想办法扭转,而是按照这个路线继续走,然后继续倒霉,继续抱怨……实现完美的恶性循环。有句话叫做: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虽然有的人吐槽这是一句废话,因为都笑了运气也差不到哪里,不然怎么笑的出来。请记住,看到这类毒鸡汤,直接拉黑,这会影响你的智商和认知。如果碰到了让自己糟心的事情,可以不开心,接下来就是逐渐平复内心,客观看待。我不能马上变得多好,但是我给生活一个微笑,相信到后面自己生活也会给我一个微笑,虽然不知道会在多久。

        所以,2019年末开始,我决定着在2020年好好修心。虽然我暂时无法自然明悟,所以就通过外界的内容去触发我的思考,构建自己的意识和人生观,继而慢慢付诸实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