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魔鬼经济学笔记(3)-探究AB面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295天


朋友看到我有这本书,很好奇为什么。我回忆了一下,当时是因为看到了一个饼干的事例,让我对此产生了兴趣。
 
因为这件事情最终的研究结果让我觉得比较诧异,或者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而当我看到本书最开始写到分析纽约犯罪率下降的本质原因时,我能够感觉到三观被作者按在地下摩擦。
 
好吧,可能最大的原因就是,我的三观太弱了。
 
 
 
01
 
大学毕业季,会出现很壮观的一幕:二手市场。这个场景比每年开学时的场景要更宏大,因为那时候真的就是“挥泪大甩卖”了。
 
但是卖这些二手物品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可能你中间想去上厕所,但是摊子还在这里。如果收拾一下,等会再展开,就很耽误时间。
 
或者,你根本就是想出去浪,但是很多东西扔掉又太可惜了,想卖掉,怎么办?
 
这时候就出现了“无人自动售货”摊位。把你自己要卖的二手物品放在摊子前,贴上价格,然后在旁边放上一个盒子。谁要买,就往里面扔钱。
 
那么收益怎么样呢?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还不错,至少没有出现减少货物而没给钱的行为,包括其他同学偶尔也使用这招,没有出现意外情况。
 
甚至,可能会出现无人收货摊位业绩更好的结果。也许是那时候你可以随意挑选,而不必在意师兄师姐奇异的眼光:如果不买,就会很尴尬。
 
 
只是,一位大哥在美国那些写字楼试验无人售饼,然后再由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我才发现在大学这个集体中,虽然也会出现极少数的人渣,但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处于最后单纯的阶段吧。
 
 
 
02
 
这位大哥的脑回路我觉得是没问题的,虽然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傻帽。因为最开始自己在工作场所,就进行了这类饼干的无人售卖,而收回款还不错。
 
于是他辞职了,专门干这个。因为看起来还不错啊,不需要门面,只需要把饼干搬过去,放上一个篮子就可以了。
 
不过,最后的结果是,他高估了社会上的人对于诚信的理解。毕竟,这和在办公场所是不一样的:大家认识你,基本上也会给你这个面子。
 
有人如果忘记带钱了,拿了饼干可能第二天还会还上。但是放在社会上,这种事情真的只能看上帝的心情。
 
而他进行结果分析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大公司的货款收回率比小公司低。
 
这个结果,就是促使我买这一套书的原因。因为在我的观念(包括作者和那位大哥)中,大公司人的应该会更注意这种操守吧。
 
后来发现,忽略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当然,这个细节也是根据结果推出的:小公司的人因为比较少,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如果吃饼不给钱,大家都认识你,对于你的社交关系会有影响。
 
而大公司呢,人太多了,哪怕有人看到,也估计没人记得住你,因为大家都很忙。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行侠仗义”的德行,哪怕是民主国家。
 
 
 
03
 
这个结果是不是如此,我不在意。包括等会说到的纽约犯罪率下降问题。
 
因为根据这种结果,能够推出一个比较出乎我意料,同时又能够让我接受的解释,就很有兴趣。
 
这时候我貌似就理解了之前看《坏血》的时候,投资人对于那些创业公司的心情;就好比读者对于买一本书,对本书的内容心情一样。
 
可能在完全的局外人看来,这本书很不咋地,但是在我读起来,觉得它能够给我一个不错的答案,那我也可以接受,觉得这个钱花得还是比较值。
 
然后这位送饼的大哥,给了另外一个更猛的结论:管理层的货款收回率低于普通员工。
 
好吧,经历了前面的三观崩塌,我已经稳定很多了。为何如此呢?他给出与所谓经济学不一样的答案:身份的区别。
 
部分管理层由于身份,更多享受了特权,在不经意的诸多行为中,他们的这种习惯会继续保持并执行,包括拿了饼干不给钱(也许毫无愧疚)。
 
至此,这个例子给我的收获是,大小公司员工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与某种利益相关,那就是他们的社交关系。
 
而对于不同(层级)身份的人,还需要考虑的,就是不同身份对于人心性的影响。毕竟,经济学的概念是一个相对固化的方向,而人性却是多变的。
 
 
 
04
 
关于纽约犯罪率的问题,是我读了这些书以来,感觉很“炸”的一个故事。没错,是故事,因为所谓的正确与否我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但是我认同。
 
被称为犯罪之都的纽约,从上世界40年代开始,犯罪率逐步上升;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犯罪率达到了高峰。
 
彼时,诸多的专家和高官预测,纽约的犯罪率可能在未来十年会增长多少多少,甚至翻倍。后来发现,到了新世纪,犯罪率直接腰斩,逐步下降了。
 
嗯?为何如此呢?难道是警察监督机制越来越好了吗?也许是的。不过有时候发现,警察越多的地方,犯罪率越高,呵呵。
 
作者研究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本质原因:上世纪的70年代,一位妹子起诉州法官,让美国各州能够实行合法堕胎。
 
这里,我要把三观稳住。80 年代正式执行的堕胎法案,和新世纪的犯罪率下降有关系?有很大关系!因为这里就探寻了犯罪的一个核心:犯罪人群。
 
只要想想什么人是犯罪群体的主力军,再想想什么人最需要去堕胎,把两者联系起来,就促成了最后的结果!
 
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是容易成为犯罪的主力军;而未成年少女,或者很难有抚养能力的人更容易去堕胎。两者之间的关联,就造成了一个那么高端的现象。
 
这时,突然感觉,原来此时我的工作,是那么地神圣,对于祖国的和谐稳定,如此重要!
 
 
 
【结语】
 
对于书中给我的结果,是否正确并不重要。也许,在另外一本书中,我又会看到不同的解释。
 
而在这不同的解释中,能够去把挖掘这个问题根源的思路,以及建立二者之间联系的逻辑关系,适当地梳理学习,就已经够了。
 
这时候如果完全放在对不对,正确与否上,也许就是一叶障目了。毕竟,诸多的问题,我们也没有百分百的绝对答案。所谓正确,不就是相对的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