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影视剧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难超原作。从之前的《河神》到最近的《鬼吹灯之云南虫谷》,都是血淋淋的例子。但这部《俗女养成记2》却成为例外,一集封神,开分9.3!!! 这部剧所讲的故事,算不上如何精彩,只不过是关于一个普通女人和她一地鸡毛的生活,让剧外的我们上一秒哈哈大笑,下一秒眼睛发酸,回过神来才发现,原来,你我都是剧中人。 一开始有多少人会因为这个片名以为这是一部狗血的爱情剧?当你点下播放键的那一刻,就会发现这个“俗女故事”怎么不按常理出牌啊? 第一季《俗女养成记》创下台湾华视13年来最好收视成绩,在当年的金钟奖上也斩获了“最佳迷你剧集奖”、“最佳迷你剧集女配角奖”、“戏剧类节目剪辑奖”三项大奖。 时隔两年原班人马第二季回归,刚开播的第一集就在豆瓣上斩获9.6的高分。一周一更,观众们纷纷表示,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又温馨又治愈,好哭又好笑。 女主角是“与世俗成功格格不入”的大龄女子陈嘉玲,当年她不惜引发家庭革命也决心要离开家乡的她,在台北奋斗了近二十年,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在生活的荆棘面前,她最终做出了回老家的决定,人生的下半场她没有浴火重生,而是在一件件俗事中成长。 整个故事并没有逆风翻盘的情节,更没有遇上小奶狗霸道总裁的桥段,只是和你述说了平凡“俗人”的一些平常细碎,有笑有泪有酸楚,又丧又温暖。正如本剧的导演严艺文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这出戏真的没有什么大道理要讲,只希望你轻松的看,开怀的笑,笑完再继续好好过日子。” 二 剧集是穿插着大陈嘉玲和小陈嘉玲的片段。小陈嘉玲可爱又滑头,父母和阿公阿嫲都非常的市井,温馨和搞笑。而陈嘉玲的40多岁,却拒绝了跟她求婚的男友,丢了自己的体面工作,生活过的一团糟。于是她返回家乡,最终在阿嬷的去世和一连串的影响下,找到了真正的那个“快乐的自己。” 社会中我们都在努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潜在的边界,所以我们40岁不结婚是失职,没有高薪工作不体面,没有老公被人笑,没有孩子活该孤独。我们的开心又何尝不浅薄?老公给你买礼物的时候,你觉得他很称职,老爸老妈鼓励你时,你觉得他们很开明,朋友善于开导你,那你的朋友就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但是实际上呢,你的这些感知都是在“角色层面”,我们没有真正去看到角色底下的真实。 就像剧集里的小叔叔,因为从小被父亲寄予厚望,父亲认为他的角色应该是“最聪明的那个孩子”而最悲剧的事情是,被寄予厚望的小叔叔内心无法承受这份“厚望”,他没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却又想要快速成功。外表体面实际狼狈的他,有一次被父母看破他身负巨债,而自那一次,他就再也不敢回家。他被“聪明孩子”的设定套牢了,无法再看到真正的父母对他的爱。 而剧集里的姑姑,因为三十多岁拒绝男方的婚约被母亲骂“你不嫌丢人我们还嫌丢人!”,于是姑姑离开了那个家。姑姑知道自己无法摆脱乡亲们的眼光,也害怕父母的责备。父母想让她赶紧嫁人本来只是希望她幸福,但是在众口铄金之下,又变成了害怕女儿嫁不出去惹得自己被笑话,这份期盼便是长了刺,姑姑只能被迫离开。 只有剧集里的“爸爸”在深夜里哭泣,他害怕姑姑难过,害怕姑姑无法得到幸福。而一生要面子的阿嫲,扮演了一辈子的陈太太,母亲以及阿嫲,内心却一直渴望做真正的自己。明明当年是她把大龄未婚的女儿赶出家门,而临终前她却开始羡慕嘉玲40岁还没有结婚,如此自由。她希望在她死后,孙女把她的骨灰洒向大海,让她成为她自己。她一生为“角色”,为“面子”所累。她不想再做陈太太,也不想成为谁的妈妈,谁的阿嫲。 三 故事的最后,陈嘉玲带着她的发小男朋友,陈嘉玲弟弟带着自己的男朋友,大家一起来到爸爸妈妈家吃团圆饭。插图1这才是摆脱了“角色”的真实的幸福。陈嘉玲可以去买大家都不看好,但是自己很喜欢的闹鬼的房子。弟弟可以和自己的同性男友在一起。父母看到他们真实的快乐和幸福。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同时,这部剧也并非强剧情、强特效或者大制作的IP剧集。《俗女》系列讲述的是大龄熟女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涉及成长、家庭、职场、感情等方方面面,它像是一部女性成长记事簿,但是双线叙事与浓厚的家庭比重,又比其它单纯的女性故事更加具备烟火气与温情感。它讲的是现实故事,剧集并没有很强的工业痕迹,与同样在国内大热的《洛基》、《致命女人2》、《东城梦魇》等海外剧集,《俗女》系列的叙事手法和制作水准都显得不够精致。 《俗女养成记》系列看似是很幽默治愈且温暖的剧,但内核里藏着的是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 看不到看不懂这些无奈,你就追着搞笑的剧情走,那也会很欢乐。真心希望所有人都看不懂,也看不到这些无奈,因为那证明你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悲剧。成功也并非人生唯一的评判标准,最重要的是,不管几岁,我们都要热爱现在的自己。 ◐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