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上游文化与早期中华文明”学术考察活动综述

 行者aw7sg93q3w 2021-10-28
2021年9月26日至10月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策划并提供学术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协办的“黄河上游文化与早期中华文明”学术考察活动于甘肃、青海两省开展。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带队,依托于中国文化研究所“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坊”项目和创作管理处“国家文化公园文艺创作主题考察采风活动”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文艺研究》杂志社主编金宁、科研管理处副处长陈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秦燕春、副研究员谷卿和彭志,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全程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王冠和任慧参加了首日活动。

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合作签约仪式。左起:祝东力、韩子勇、王嘉毅、严纯华、沙勇忠

9月27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合作签约仪式暨黄河文化协作研究座谈会”在兰州大学举行。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甘肃省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康清、副部长李润强,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出席签约仪式。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考察团专家学者,甘肃省委宣传部相关处室、兰州大学相关学院以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负责人参加仪式。签约仪式上,祝东力、沙勇忠代表双方单位签约,严纯华、韩子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合作研究基地揭牌,王嘉毅、严纯华为韩子勇研究员和任慧副研究员颁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聘书。韩子勇在发言中表示,此次与兰州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旨在聚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共同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加强智库建设协作,深度共享学术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共同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和合作开展艺术创作活动。韩子勇强调,兰州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在历史文化尤其是黄河文化研究方面积淀深厚,两家单位强强联手,必将为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提供更为专业和更加强大的学术支持。签约仪式结束后,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岚嘉主持召开了“黄河文化协作研究座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考察团的专家学者、兰州大学专家学者就黄河文化协作研究进行深入交流,会后全体参观了兰州大学校史馆。下午,一行人考察了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步行参观中山桥。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有珍贵的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悬泉汉简,以及吐蕃文、西夏文木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早期秦文化考古、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简牍学等领域素有积累。中山桥是兰州境内最为悠久的古铁桥,有“黄河第一桥”的美誉。

图片参观甘肃简牍博物馆。左起:张俊民、韩子勇、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

9月28日早晨,考察团乘车前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实地考察了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24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遗址东西宽约1000米,南北长约1500米,文化层厚约0.5~2米,发掘出多处房屋、窖穴、墓葬遗迹,出土物中以一面铜镜最为珍贵,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铜镜,有“天下第一镜”的美称。下午,考察团参观了位于广河县城的齐家文化博物馆。该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以“齐家文化”命名的专题博物馆,馆内共有“发现齐家”、“走进齐家”、“精彩齐家”、“辉煌齐家”4个展厅,分别陈列着齐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玉器、铜器、骨器、石器等不同等级文物。参观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主讲的“齐家华夏说:从齐家文化博物馆展出文物谈起”学术讲座在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举行。临近傍晚时,考察团抵达临夏市,参观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该馆馆藏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藏品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彩陶,其中半山类型叶形纹双耳彩陶罐、齐家文化单柄素陶盉、马家窑类型四圈纹彩陶壶等尤为珍贵。于临夏州境内发现并命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共同构成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彩陶文化序列,为研究中国史前先民文化、探究中华文明早期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考古材料。

图片
“齐家文化”齐家坪遗址的“安特生小路”。左起:王颂、祝东力

图片
《安特生小路》,水墨,2021,韩子勇绘

图片“齐家华夏说:从齐家文化博物馆展出文物谈起”讲座现场

9月29日早上,考察团乘车绕行刘家峡水库,前往位于库区的炳灵寺石窟。刘家峡水库位于临夏州永靖县西南,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有“高原明珠”的美誉。车辆穿行于深邃峡谷、起伏川地。行进途中,围绕石窟寺考古、考古学断代、佛教初传时期经典和图像的流布、佛教义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等问题,喻静所长主持召开了“大巴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建宇介绍了炳灵寺石窟概况;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梳理了由炳灵寺169窟墨书题记引发的石窟断代问题的诸种学术讨论并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介绍了考古学研究方法,就如何为出土文物断代,如何理解考古和历史的关系、文物和史料的关系、神话和信史的关系等问题和学者们进行对话。韩子勇研究员介绍了新疆及中西、西亚地区的宗教、历史、文化,以全球文明史视野,基于当前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分析了文明探源研究、黄河文化研究和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颂从炳灵寺169窟中国境内最早的“维摩诘经变”说起,介绍了佛教初传之时,经典传译、图像传播和观念流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以唐代高僧法藏的《华严金狮子章》为例,介绍了佛教时空观和世界观。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俊民介绍了悬泉汉简中的“小浮屠简”的发现,某种程度上为讨论中提到的早期佛教传播的底层路径和民间特征提供了出土文献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则介绍了沿途经过的考古发掘遗址、相关出土文物及最新研究成果。

图片
考察团成员攀登栈道进入炳灵寺169窟

一个多小时后,一行人到达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位于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峭壁上,约在西晋初年开凿,正式建成于西秦建弘元年(420)。石窟由上寺、下寺、洞沟等部分组成,分布在大寺沟两岸的红沙岩上,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一行人重点考察了炳灵寺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第169窟,该窟坐落于窟群北端唐代大佛上方,窟内现存西秦时期的墨书题记,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明确造像纪年的题记,可为早期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标尺。在窟内,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为考察团做了详细讲解。从炳灵寺出来后,考察团乘车赶往青海省民和县,参访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喇家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保留有史前地震和黄河大洪水或泥石流等多重灾难遗迹,被称为“东方庞贝”。在遗址挖掘过程中,发现了聚落居址、陶窑、环形壕沟、祭坛广场等遗迹,出土了人类已知最早的面条和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石磬,以及千余件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名列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傍晚时分,考察团驱车从青海一侧穿过甘青交界处的甘肃临夏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黄河大桥,在甘肃一侧的黄河岸边,观赏千仞峭壁和长河落日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图片
夕阳下的黄河岸边(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

9月30日上午,考察团驱车前往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南的瞿昙寺进行调研。途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粟裕详细讲授了瞿昙寺的历史沿革、规模形制、文物典藏等。瞿昙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因所藏珍贵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画而闻名于世。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汉式庙宇形制,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从山门起的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地建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陈粟裕依次介绍了左右回廊壁画中的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对比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下午,考察团参观了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该馆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陶器近2万件,涵盖了距今 4500年至3000年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三个文化类型,反映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青海地区空前繁荣的彩陶文化。

图片
考察团全体成员在瞿昙寺合影。左起:陈粟裕、何利群、陈曦、谷卿、易华、喻静、李延睿、王颂、许宏、彭志、祝东力、韩子勇、金宁、张俊民、张建宇、马德、徐涟、秦燕春

图片
柳湾彩陶博物馆墓坑里的彩陶

10月1日,考察团兵分两路。一路考察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内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社区文化风情,另一路踏访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的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去往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途中,民族事务专家李延睿详细讲解了中国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历史渊源及时代变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北依黄河,紧靠继龙羊峡水电站之后黄河上游兴建的另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李家峡水电站,以奇峰、方山、洞穴、峭壁的丹霞地貌为主要特征,是3800万年以来的地质生态环境演化遗迹的重要场地。

图片
访问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婚礼代表性传承人韩占祥老人。左起:彭志、谷卿、秦燕春、易华、张俊民、韩占祥、喻静、许宏、徐涟

图片
听骆驼泉景区讲解员讲述撒拉族迁徙史

10月2日,考察团前往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考察黄河上游自然生态景观及黄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站,考察团拜访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婚礼代表性传承人韩占祥老人,其后依次考察骆驼泉、十世班禅大师故居、狐跳峡、清水湾、积石黄河大桥、尕别列村清真寺等自然及人文景观。韩占祥熟悉撒拉族民俗,他介绍说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中的重要礼仪活动,仪式在每年隆冬季节举行,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多个程序以完成婚礼仪式。骆驼泉位于街子乡境内,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迁徙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长途至此卧泉化为白石而得名。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故居位于文都乡麻日村,故居整体为土木藏式建筑结构,经堂檐下正中有镌“河源须弥”镀金大字的墨底巨额一方,两边配“九曲安禅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宁邦”对联,彰显十世班禅作为当代杰出的藏传佛教领袖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功绩。清水湾、狐跳峡皆是黄河上游的地质奇观,壮丽多姿,令人叹为观止。考察团成员在积石黄河大桥处,拾级而下到黄河岸边,掬一捧清澈的黄河水,感受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力度。大桥桥头墙壁上镌刻着《循化赋》和《循化十大历史名人》,这些地方文献帮助考察团成员全面了解中国西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氛围有了切身体认,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超越于知识和理论的切实了解。

图片
黄河狐跳峡(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

10月3日,考察团再次兵分两路,一队考察塔尔寺,一队参访西宁市博物馆。塔尔寺位于湟中区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被称誉为西藏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主体建筑包括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怙殿、文殊菩萨殿、祈年殿、大拉让宫、四大经院等,是集汉藏风格于一体的藏传佛教建筑群。西宁博物馆主要展示沈那遗址出土器物。沈那遗址为约3500年前的中心氏族聚落村,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保存现状较好的多种文化并存地点之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关联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此次学术考察活动聚焦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文明交流与互鉴、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等相关问题,从艺术、考古、宗教、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调研和交流,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黄河文化专项课题研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等工作提供学术支持,并助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强化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科研项目涉及早期中华文明、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石窟寺与佛教中国化、简牍与出土文献、黄河流域文化与艺术等专门领域,学者们通过此次考察,开拓了视野、增广了见闻,生发出对“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的由衷关怀,并深切领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方法论意义。

执笔、制作:彭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