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发展

 渐华 2021-10-29

前面,我们讲解了阅读古文应该具备的思想意识,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意识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对其的演变发展做以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三礼”文化:

文章图片1

三礼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周礼》侧重政治制度;《仪礼》侧重行为规范;《礼记》侧重礼仪的阐述,即理论。

不了解三礼,就不会全面真正的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不会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更谈不上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克己复礼”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所复的“礼”是由周公旦创立的周礼,它为何这么重要?它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再通过官方学校,自上而下的对人们进行礼仪传授,达到上行下效的纲序有常的和谐社会。

文章图片2

通过三礼,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文化礼仪、生活习俗,也可以了解到《诗经》中所写的先秦时期礼制的主要内容、人物修身准则、所抒情感等。

文章图片3

二.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1.谈老子

文章图片4

(1)哲学思想 :核心是“道”即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宇宙万物遵循的规律与法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则制度与尺度。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推论一下就是:宇宙----阴阳----天地人----万物。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建者。“道”的核心就是自然之道。这是根本。他提出生活准则:效法天,天效道,人效天。“天道”是自生自灭,自然纯粹。“人道”是为而不争。

文章图片5

(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不是无能,也不是无所妄为。“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诸侯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诸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朴素的辩证思想:(1)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即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章图片6

2. 谈孔子

文章图片7

(1)道德思想:创立了以“仁”这核心的君子道德思想体系。做为君子,应该内有“仁人”之心,外执“礼仪”之行,树立“中庸”之道,兼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使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文章图片8

(2)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文章图片9

(3)教育思想:

A.提倡“有教无类”,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B.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

C.“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章图片10

三.战国时期的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

1.谈墨子

文章图片11

(1)哲学思想:以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文章图片12

(2)政治思想:

A.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C.以人为本。对于士人来说,品行是其根本。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从修身做起,必须要铸就高尚的品行。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害,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D.尚贤使能。《亲土》篇云:'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土,那就要亡国了。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 怠慢贤才、忘记良土,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

E.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

2.谈孟子

文章图片13

(1)哲学思想: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2)政治思想:

A.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文章图片14

(3)个人思想: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谈荀子:

文章图片15

(1).天道自然的思想:“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文章图片16

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

(5).“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4.谈庄子

文章图片17

哲学思想:

A.天道观念: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B.自由思想:“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

文章图片18

C.平等思想: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D.辨证思想: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上学的观照。

E.相对主义: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论认识。庄子的自然原则是和相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

文章图片19

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5. 谈韩非子

文章图片20

(1)政治思想:

A.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B.主张尊君卑臣,并提出要“强公室,杜私门”(《内储说下》),主张对那些私门势力和好比恶虎一样的权臣,要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主道》),予以坚决铲除和镇压,韩非的这一主张虽然在当时对于打击那些“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孤愤》)的擅权重臣有进步作用,但他把君权绝对化并认为君臣利害必然相反,也加深了君臣的矛盾。

C.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文章图片21

(2)法治思想:

A.是以进化的历史观作为推行法治的理论基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作为奋斗理想和目标,以“以法治国”作为他思想学说的核心,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他观察事物和斗争的武器,它们有机联系,浑然一体,构成了韩非的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则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韩非把三者融为一体。

B.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C.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三纲五常”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作用和影响:1.治民之术的需要 2.无为之治的终结 3.儒家地位的肯定

五.宋明理学

文章图片24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文章图片25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1周敦颐:宋明理学之鼻祖,为宋明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这里的“天理”即是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主张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4南宋时期理学发展到心学,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是心。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5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 “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达到“致良知”)

六 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

文章图片26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黄宗羲:(1).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工商皆本”

(3).提倡法制优于人制

(4).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分权思想

王夫之:(1).“气理论”即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2).“动静论”动是运动的,静是相对的;

(3).“趋时更新”即与时俱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