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金福一个苗族青年从《非你莫属》北飘到作协主席的青春底色

 名人百科网 2021-10-29

刘学文

之前有很多人和我聊起李金福,我并没有很用心去关注他,在2016年朗朗荔波音乐会时我去过荔波,虽然当时来贵阳接机的工作人员中有李金福,但由于工作忙碌,并没有很深入和李金福接触。突然在2020年5月3日夜,朋友圈的很多朋友都在传《天津电视台》非你莫属的一档节目视频,我打开视频一看,节目里的主要人物是李金福,李金福在节目中表达自如,折服了现场所有人,他的故事也深深感动我。因此,我联系他决定写一写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

筑梦之初,永恒的童年

1984年3月20日,在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一个小山沟里,几十户人家的小木屋零零星星地坐落在半山腰上,黄巴巴的木墙,还有那灰蒙蒙的鱼鳞瓦片,在白云中若隐若现。这时在村里不断地传来“哇!哇……”的孩啼声,打破了整个村寨的宁静,这就是李金福诞生时的哭声,从此李金福就在这个小山村里快乐成长。李金福童年时家庭并不富裕,直到他小学五年级家里才通上电。6岁时候,一场意外的大火几乎烧光了家里一切,使这个原本就很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所以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童年没有玩具和动画片,陪伴他长大只有老家那一头老黄牛和夜里故乡老人们给他讲的神话故事和民族风情。李金福父亲是个林业局干部,一年四季奔波在山林野外,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但年迈的爷爷奶奶在田间劳作,瘦骨伶仃的母亲多半躺在病床上。家徒四壁,家里正是俗话所说“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的环境。也许正是因为这点,促使李金福长大后学会了对痛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的关注,对人生世相的探究。

但是李金福的少年也是幸福的。虽然他体质孱弱,每天在药罐的陪伴下苦熬日月,但懂得药理的外公除了给他进行身体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在李金福脑海中,撒播情与理的种子。外公把自己一生对生活的体验编成故事讲给他听,把哀婉凄切的民间传说输给了自己后辈。外公总是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候,给李金福讲古,讲开天辟地的故事,讲水漫地球时的传说。李金福就被这样一种淡淡文化气息熏陶着,也许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气息的熏陶下,渐渐地李金福从小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文学梦”。后来在李金福上小学时,他经常翻阅他父亲从县城里带来湖墙的一些旧报纸和旧杂志,虽然那时候看得不是很懂,却喜欢在那上面翻来翻去的琢磨着报纸和杂志里的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李金福迷上了文字,渐渐沉迷于美丽的童话,曲折的故事和晶莹的诗歌之中。所以就想动手,自己去写着同样美丽的文字。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很潇洒的将其发表在报刊上,让别人去阅读。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在小学的作文课李金福很认真,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做范文来读给同学们听。

但小时候因为李金福家庭贫苦,为了挣钱买作业本,就上山去砍草杆然后挑到集市上去卖。往往一捆草杆比他瘦小的身体还要高大。他一次次在山路上委屈地哭泣,然后再次倔强地背起肩上沉甸甸的梦想,也许是在这样的一种贫苦中磨炼了李金福坚强的意志,他的内心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后来到县城上中学,县城给了李金福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除了完成功课之后,他喜欢到图书馆去翻开自己喜欢的图书,渐渐地他接触了鲁迅、巴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中外文学名家的作品。每天,早晨他起床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大声的阅读唐诗宋词。
喝山泉长大的李金福,觉得故乡的山和故乡的水是有灵性的,李金福立足于厚实质朴的大地,追求的是山的高远和水的流长。在他的文字,他追求恍然的感触,追求心灵的悸动,让人们去回味,去感受。也许就是这样的感受,让李金福才更加迷恋上乡村诗歌的创作。
白天,李金福为学习而忙碌,但他没有忘记用不平凡的眼睛收集蕴藉于平凡的乡村,高山、田野、河流。夜晚,他与文字并肩听夜听风听雨,看夜色的星空,闻野花的芬芳,与她们一起仰望深邃的星空和静寂的天籁,感受她们如何释放异样的柔情。
李金福从小生长在苗族的乡村里。李金福对苗族古老的文化特色充满了无限的敬畏!苗乡的万物的繁茂到境像的美丽,从快慰的收获到热情的浪漫,人生的过程竟如一首诗一样短暂。但是生活,轻易地勾起了他的想象,他的思想在无穷的遐思与问询间去拥有更多的美好。因此,李金福有了思想,有了伤情,有了悲悯,也有了更多写作的冲动与激情。

李金福1997年在《作文周刊》发表了诗歌处女作《山里的娃娃》,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5月李金福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2005年10月被评为第五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2007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校园作家作”提名奖等。李金福的文学作品多是描写乡村题材,其作品充满了灵性,充满了对世界,人生的一种渴望,把自己的感情盛放在故土上,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故土上。诗中的天空、山野、青青的麦子等,都是对山水环抱的故土充满了真实情感的表达,言语中透露出劳动的朴实、人与自然的和谐。

李金福喜欢面对乡村,在寂静的田野里,在蓝天白云交织的巨大场景里,或呼唤,或迎望,或憧憬,喝酒、歌唱、阅读、思考、写作。于是,你看到一个和你一样并不孤独的写作者,解开自己的内心,执着地挥舞着,高吟着,倾诉着,李金福因为有了这跳跃的灵感而更加生动。
作为一个诗歌文学创作爱好者,李金福知道:是诗歌,让他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甘苦;是诗歌,让他真切地感悟着生命的伟大;是诗歌,锻造了他的人格魅力与智慧力量;是诗歌,给予他活着的信心,为他增添了活着的乐趣。
这个在童年充满诗歌灵性的孩子,因为偏科非常严重,第一年高考时只考上一个专科,觉得无脸面对“江东父老”,一路外出打工,在打工路是一切都是那么的遥遥无期,同干一个事情由于学历问题,待遇一直不理想,打工路上诗歌也和打工一样在工地上,被钢筋水泥冻住了,一切显得苍白无力,直到2006年李金福才如原的考上了西南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

筑梦之旅,快乐的大学

经历过高考的磨难,能够上大学对于李金福来说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所以李金福格外的珍惜大学时光,在大学时他要求自己积极上进,因为他是农村人,在人生路上的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没有任何退路。所以在大二时李金福凭着自己的优秀成绩和老师的培养,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因为曾经的坎坷,让李金福走过了各种风雨,视各种苦难为阳光的亲吻;也因为文学,培养了李金福的豪爽淡然的品格,他在征途的劳累之后,是疗治自己伤口的良药;文学是冬日里跳进屋子里的欢乐神,治愈冷漠给予心头的硬伤。对李金福而言,文学不是摆在案头发表成为铅字的一摞文章,文学更像一串音符,传递着阳光一样的品质,这种过程就是感受生命质的过程。生命可以使人的颜面变成一种健康红,也能升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让他拥有普照人间、温暖世界的博大胸襟。他甘愿投入活着意义的光照之中。

高中时,李金福就成为了贵州全省闻名的文学才子,陆续发表了数十万字的诗歌和小说,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诗集《东方神女》,2000年荣获新世纪青年诗人奖。在大学期间李金福担任校学生会民族事务部办公室主任,校《勤工实践报》主编助理,他的文学作品获得各类大奖80多次,出版了自己第二部诗集《飞鸟带来的种子》,成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也是重庆市文学院重点培养的80后作家之一。被邀请参加全国第七届散文诗笔会,《民族文学》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首届全国苗族文学研讨会,还荣登了《民族文学》、《散文诗》等杂志的封面人物,是全国有名的校园才子。

凭借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和辉煌成绩,李金福代表重庆数十万在校大学生参加了由教育部、团中央等主办的“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名单公布时,李金福入围百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奖,是重庆地区大学生中唯一的获奖者。同时李金福连续两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2008年度,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两次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奖学金。辉煌是永远属于努力的人,除了这些李金福还连续3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评为重庆市普通高校科技学术创新先进个人和重庆市普通高校科技学术创新标兵,重庆市第五届巴蜀青年文学奖。在大学期间还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优秀大学毕业生”等。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重庆市电视台、《重庆商报》、合川电视台等近百家媒体报道。

筑梦之路,北飘的日子

大学毕业后一身披上无数光环的李金福选择了北飘,在北京一家媒体当记者。当所有人几乎忘记那个曾经的佼佼者李金福时,在2012年2月20日天津卫视的一期《非你莫属》求职节目里,李金福一身西装出现在现场。
节目中李金福以一首《我披雪的父亲》诗歌折服了当时的主持人张绍刚。最后,四家企业为李金福留灯,李金福选择了上海一嗨租车的旅游体验师,最终应聘成功。即便这样,李金福还是把自己这次的表现评价为“面试最失败的一次”。他在博客里记录,“在这个台上我没有什么语言了,突然间感觉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嘴巴里的语言没有经过大脑,一切失去了平衡,所以感觉自己很狼狈,虽然找到了工作但是自己的表现基本上是不及格。”
而这份月薪4000、提供合住宿舍、一边旅游一边写诗的新兴职业也并没有成为李金福的驻脚点,一个月后,李金福被天津电视台以特殊人才引进了天津电视台,从此他扛起了摄像机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一嗨租车和天津电视台,发展空间的博弈。2月底,李金福每天早上9点来到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一档名为《泊客中国》栏目,这是专门拍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故事的纪录片。李金福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这档节目做拍摄和画外音写作。李金福的第一期节目跟着老师一起完成,边看边做边学。除此之外,他还要参与节目策划以及片子后期的剪辑等,有时晚上八九点仍在加班审节目。
处于试用期的李金福是跟老师分开来做。如果最终效果达到老师成品的基本要求,他三个月之后即可独立处理节目。在这个每周一期的节目里,可以接触一些不需要翻译的中国通,甚至会有出国采访的机会。
在离家这么远的天津工作,李金福时常想家。他的负担就是怎么养活自己,“家里人很好,他们不需要我担心,我只能担心自己。”但是家人从来不会放心李金福,小时候他们希望他长大,现在他长大成熟了,他们又怕他从树上掉下来。“谁不担心自己的孩子呢?目前来说,有钱就可以照顾家了。”

荣誉只是过去,未来的路李金福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所以他一直没有迷失方向。“社会让我们过得很累,但只有不断去发现去学习去争取。”人往高处走,李金福一直在准备着等待和寻找机会,只是有时候感觉自己身不由己。虽然相比自然,天津这样的城市比较繁华,但《泊客中国》的工作经常让他出差去很多乡村做节目,所以与他追求自然的生活没有很大反差。李金福说“我毕业到现在一直都是做媒体工作已经习惯了。”闲暇之余,他还是会提笔写写文字,怀念故乡。

筑梦之愁,带“乡愁”回家

李金福说,那时候的他就像一只孤单的小船,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由于航向不同,没有遇到与他同行的船只,不过在他的航线上,却遇到有着不同资源的岛屿,可以在那里泊船休整,放松心情,小岛给他提供给养,补充能量。
十几年来,李金福在火热的劳动中创作,观察的视野不断改变。待人真诚,保持新时代本色,这样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作品,并形成独特的文风。诗文的多样化,微妙的处理,让多层次的读者都能接受和喜爱。
北京、天津曾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天堂,在那里李金福笑过、哭过,也醉过。李金福说他每一天在北京的天桥上就无数次问过自己我的家在那里,一切的答案就像来回穿梭的车流,是那么的模糊。在2012年5月1日家里的父亲电话告诉李金福说,爷爷走了,他等你回来送他最后一程。当天李金福挂下电话,眼泪模糊的到飞机场到火车站去,就是没有买到去贵州的票,只能是第二天回去。当时李金福在心里暗暗的下决心,一定回贵州去,不能丢下家人一个人在外面,在他送走了爷爷后到单位递交了辞职书,单位领导很生气的骂他是个农民意识,不懂生活和机会。

2012年8月李金福到贵州省卫生厅当了一名见习生,一切从头开始,2013年7月份李金福作为紧缺人才,被特招到荔波县新闻中心工作当一名记者,后来李金福一直负责《荔波新闻》报工作,也兼任荔波县文联《小七孔》杂志主编,《贵州民族报·贵商周刊》黔南站负责人,2015年他当选为贵州省第十届青联委员,2017年当选为荔波县作家协会主席,2020年被聘为中诗网第五届签约作家等。
文学给李金福带来了荣誉也给他带来了人生,他说把文学爱好坚持许多年是不容易的,文学不要拘泥于规格,要自由地发展,重要的是讴歌生活,弘扬真善,更能够快乐自我。因为喜欢就要励志去做,因为坚持才能超越。
一篇好的文章是可以让人赏心悦目,一壶好的美酒能让人红光满面后异想天开,一段舞蹈可以展示无限的风采。文学可以让人勇敢地面对未来,在荔波这样美丽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够把根深深扎入这里,让自己身躯稳稳的长向蓝天,只有不断地学习历练,去笔吐豪情字生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荔波的工作中李金福一晃就是6年了,曾经充满灵性的才子,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连续两年被评为荔波县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9月他被抽调到荔波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在脱贫攻坚路上,他组织企业家,文学家多次参与到荔波县的文军扶贫工作中,为群众办实事,有11篇关于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荣获全国、省、州征文奖和发表,编辑了两期脱贫攻坚专刊《小七孔》杂志,个人被评为荔波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的文学作品也源源不断地面世获奖,被黔南州作家协会评为优秀会员,被贵州省广播电台评为宣传先进个人,他的诗集《喊山》荣获黔南州政府文艺奖励扶持出版,诗集《种一块地》获荔波县文联扶持出版,散文集《盐茶古道》入围了荔波县委组织部人才课题。除了文学之外,他的新闻作品也荣获贵州新闻奖,贵州省广播电视节目奖等。李金福享受荔波县政府特殊津贴,被聘为荔波县第二批县管专家。
一路上风风火火地走来,李金福说:“不管在任何行业,努力就会有想不到的收获,现在我不求达闻诸侯,只求健康活着,快乐做事”。
李金福是一名多面写作高手,也是一名青春的奋斗者,他不仅仅擅长诗歌创作,他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新闻写作、报告文学写作、课题写作等一样得到人们的青睐,荣获得很多行业的专业奖项,是一名难得的,才华横溢的才俊。他给我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上的享受,更是人生路上的一种启迪,愿这位从农村走来的苗族才子,永远开心快乐地写下去,一路上阳光明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