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跟你说个事!算了,不说了!” | 禁果效应:越禁止越好奇

 新用户3445WI0P 2021-10-29
 

大家有没有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越背着你说的话,你越伸长耳朵听;你告诉孩子一定不要这样做,但他却不听你的故意跟你对着干;朋友圈里有人故意发个链接,然后追一句:“前方高能,请勿打开”,你越是手贱一样的要点开看个究竟。

其实,这源于一个的心理现象——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夏娃受到智慧树上的禁果的诱惑,忍不住偷吃了禁果,结果被贬到凡间。这种由禁果引发的逆反心理现象,就被称为禁果效应。

从前,夏娃偷吃了禁果,结果被赶出伊甸园。她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也让人们知道了“禁果”的巨大诱惑力。未知的事物,人们往往充满好奇,越是不让知道,就越想知道。

禁果效应也被称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它指的是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越想将某种信息隐藏起来,越会引起人们的猎奇心和求知欲,这反而会促使人们千方百计地去探听被隐藏起来的信息。

禁果效应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无法知晓的那些事情,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更能促使人们去接近和探求事实的真相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说话只说一半的人,这让我们产生“吊胃口”“卖关子”之感,他们这样做会让我们对完整的信息产生强烈的期待,一旦关键信息有所缺失,这种缺失感就会让我们对那些被隐藏的信息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知欲

尤其是在涉及个人自身利益的事情上,人们对已经确定的事实并不是那么担心,更加担心的是那些尚不确定、无法了解的事情。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潘多拉的姑娘,万神之神宙斯给了她一个神秘的盒子,并告诫她绝对不能打开。但是,这种禁止却引发了潘多拉更大的好奇心,她急于知道盒子里的秘密,于是将它打开了。结果,各种灾祸从盒子中飞了出来,令人们饱受磨难。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当人们受到外界的压力而无法自由地获取信息时,通常会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出于无奈而失去的信息,这会使得施压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在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越是以强硬的态度告诫孩子不许做什么,孩子往往偏要做什么;某些地方越是禁止人们进入,人们越是对“禁止入内”的地方产生浓厚的兴趣。凡此种种,都是禁果效应在人们身上的显著体现。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受禁果效应影响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而且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古代社会,很多朝代都有“禁书”,可是,被禁的书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直到今天仍在广泛传播。

马克思说过:所有的秘密都具有诱惑力对社会舆论自身来说是一种秘密的地方,形式上冲破秘密境界而出现在报刊上的每一篇作品对于社会舆论的诱惑力就不言而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曾经在很多国家被禁止传播,可是最终的结果证明,禁令反而让他们的理论和著作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禁果效应一直颇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它在各个时代和场合都能得到应用。假如有人能够充分地利用这种效应,并且做到举一反三,那么它的作用和影响将会得到极大的延伸。

如某些限量销的商品,由于发售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款式、数量等,反而会令消费者对它产生更多的期待,更愿意为它付出大量的金钱。

对于秘密的猎奇心理,会令人们对隐藏起来的东西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是人的本性,而逆反心理仅仅是这种兴趣和渴望的外在表现。

写在最后:

当你不得不面对带有逆反心理的人时,不要轻易地将他们划归为自己的敌人,更不能随便认定他们是故意和你作对,对他们产生敌视的情绪。要知道,他们也可能是受到了禁果效应的影响!


作者 暮   夏
编辑 | 李若晨
策划 | 吴乐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