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名医张景岳养生长寿的一个小妙招

 追梦文库 2021-10-30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三百一十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中国的方法就是用吐法,让患者自己把粘液吐出来。在吐法当中,值得一提的是谁呢?是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里有一段描述,他的父亲用吐痰涎的方法养生的一个小妙招,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先对张景岳有一个大概的介绍,张景岳名字叫介宾,字会卿,后人叫他景岳是因为他字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所以在他的书里经常会看到他的按语,经常是“通一子按”等等,就说他是自己的观点。古人著书的时候,比如医家的书,张景岳写了一本书,叫《景岳全书》。(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景岳全书》在论述每一种疾病的时候都喜欢把古圣先贤的论述,对于这个病的认知和论述都附上去,先把古人精彩的论述附上,附上去之后再谈自己的看法,他认同谁的,不认同谁的,然后自己是什么想法再写上去。他在写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会用按语的方式写,就是写“通一子按”,然后再表述自己的观点。

张景岳别号通一子,他是山阴人,就是古代的会稽县,现在的浙江绍兴地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也就是一五六三年,卒于明崇祯十三年,也就是一六四零年,享年七十八岁。咱们知道在明代,已经到了明中晚期了,这个时代也是社会动荡。社会动荡的年代大多数人的平均寿命都很低,可能就是三四十岁。张景岳能活到七十八岁,说明他特别善于养生。

在他的著作里边也讲了一个养生的妙法,在《景岳全书》中,他写的是一篇记叙文,题目叫做《先君吐法记》,“先君”指的是他的父亲,原文是这样写的∶“先君寿峰公”就是他的父亲名字叫寿峰,“少壮时,素称善饮”,他父亲年轻的时候特别善于饮酒,“后年及四旬而酒病起,遂得痰饮之疾”,过了四十岁之后身体也出问题了,经常喝酒的副作用产生了,这个病是什么病呢?古人叫做“痰饮之疾”,就是病根是痰饮。我们知道酒在中医的认知当中,酒喝多了容易产生湿和热,湿热熏蒸就容易产生痰饮,经常出现咳痰或者胃肠当中出现问题。

张景岳他父亲得的是什么病?张景岳记载“多见呕酸胀满,饮食日减,眩晕不支,惊惕恍惚,疾疟等症”,病还特别多,什么表现呢?第一个是“呕酸胀满”,就是经常的反酸、恶心、呕吐,胃经常胀满,好像有东西挡着,吃一点饭就感觉到非常胀满,所以说“饮食日减”。“眩晕不知”就是经常的眩晕,走两步路就得歇会。有的人眩晕他躺那没事,一站起来走两步就不行,得赶紧坐下躺下,这叫做眩晕。

要是详细讲的话,眩和晕还不一样,这个以后咱们有机会再讲,总而言之就是头晕,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而且精神“惊惕恍惚”,就是特别害怕,经常心惊,而且精神不集中,容易恍惚,容易忘事。比如走在路上,突然有人鸣笛,一听就吓一跳。“疾疟等症”,疟症就是所谓的忽冷忽热,在古代疟不是指的疟疾,是包括疟疾在内的所有的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病都做疟。张景岳记载他父亲这些病“相继迭出”,就是在短时间之内都逐渐的突出来了。

张景岳分析这些病都属于痰饮,就给他父亲治,治的方法是“百方治痰,弗获寸效“,古人的语言就非常丰富,他说用上百张方子来治这个痰,当然百方治痰属于约数,肯定不是一百张方子,也就是用了很多种方法,用现在的话就是用了多种方法四处求名医,包括张景岳本身就是名医,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治痰饮这种病,就是治不好,一点效果都没有,叫做“弗获寸效”,就是一寸那么短的效果都没有。于是张景岳他就想“因慕张子和吐法之妙,遂遵而用之”,张景岳是明代人,张子和是金元时代,比他要早,所以金元四大家之一就是张子和,张子和就擅长用汗、吐、下三法,咱们之前讲过。张景岳一看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发现这张子和厉害,善用吐法,咱不行就试一试。

因为是“其高者因,而越之”,正好呼应《黄帝内经》的原文,所以张景岳叫做“遂遵而用之,初用独圣散、茶调散及齑汁之类。一吐而稍效,再吐而再效,自此屡用不止。虽诸痰渐退,而元气弗复也。”他就用了独圣散、茶调散以及齑汁这些药,药方都是涌吐之法,就是喝完了之后再用方法给他一吐,吐完了之后怎么样呢?效果就非常明显,叫做“一吐而稍效”,“再吐而再效”就是吐完一次之后好一些,第二次吐完了之后又好一点,从此之后“屡用不止,随诸痰渐退,而元气弗复也”,这里边来了一个关键的词,就是“诸痰渐退”,也就是痰饮的这种病,比如呕酸胀满,饮食日减,眩晕这些问题都逐渐的开始消退,但是紧跟着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元气不能恢复。

于是张景岳就开始想怎么办?他说:“如此年余,渐觉纯熟,忽悟其理,遂全不用药”,于是用吐法一年多之后,逐渐纯熟了之后,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从此之后就不用药了。张景岳继续说“但于五鼓食消之后,徐徐咽气,因气而提,提不数口而清涎先至,再提之,则胶浊后随。”“五鼓”就是早上起来,大概是五更天,其实这个字应该叫五更天,古代晚上计时分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我们都知道三更天,三更天指的是半夜子时,也就是十一点到一点。四更天就是子时之后的一个时辰,子时之后一个时辰就是从一点到三点。五更天就是三点到五点这段时间,就是早上三点到五点的时候。一般来讲古人睡的也早,不像现在咱们都是十一点、十二点睡,古人可能一更天就开始睡。三更天是十一点到一点,二更天就是九点到十一点,一更天就是七点到九点,我们要是取中间值的话,可能晚上八点就睡了,第二天早上四点就起床,五更天起床,一更他就睡了。古人既叫更也叫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张景岳说∶“但于五鼓食消之后,徐徐咽气”,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五更天的时候,也就早上三五点钟的时候,那时候没吃饭,起床之后第一件事就先慢慢地往下咽气,很多人可能没有这样操作过,我自己这样操作过,每天早上刚起床之后,也不刷牙,也不用喝水,就吸一口气往下咽,咽习惯了之后,气就往下咽了,咽完了之后再往上提一下,提几下之后就感觉嘴里边有些涎沫就出来了,非常清稀的唾液就出来了,张景岳叫做“清涎先至”就是比较清稀的痰液先出来了,再往上提,之后就是这些黏黏呼呼的,像胶着一样的东西就出来了,叫做“再提之,则胶浊后随”。

于是张景岳就发现了这种方法,叫做“自后凡遇诸疾,无论表里虚实,虽变出百端,绝不服药,但一行吐法,无不即日尽却”,这个方法他扩展应用了,不仅用到他父亲身上,而且从此之后不管什么病,不论是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只要遇到病就用这种方法开始往外吐,叫做“凡遇诸疾,无论表里虚实,虽变出百端,绝不服药”,就是虽然很多种病的很多种表现,但是不吃药了,“但一行吐法,无不即日尽却”不吃药怎么办呢?就用吐的方法,所有的病都能“即日尽却”,就是当天就能好,病就消了。后来张景岳记载“后至六旬之外”,他父亲到了六十多岁之后,“则一月或半月必行一次”,也就是他父亲六十岁之后,隔一个月或半个月就用这种方法吐一次。“全不惮烦”惮就是怕的意思,就是一点也不嫌麻烦,而且“鹤发童颜,日增矍铄”,就是他父亲鹤发童颜,而且身体非常健康。

之后他又记载了详细的办法,“先君行吐之法,每于五鼓睡醒之时,仰卧用嗳提气”,具体操作办法就是在五鼓,就是早上三点到五点这段时间,这时候先不起床,先仰卧,“用嗳提气”,就是先嗳气,比如要是喝了碳酸饮料之后就会往上嗝气,这就是所谓的嗳气,就用这种劲,当然不是让你喝碳酸饮料,就是你仰卧什么也不喝,就用声这样往上提,你要是掌握这技巧时候,慢慢就会了,就是往上嗳气,“气有不充,则咽气为嗳”,就是先这样提,如果气不足的话就咽一口气,咽下去之后再往上提,“随咽随提,痰涎必随气而至”,就是这样一边咽一边提的话,痰涎就随着你的气就往上走了。

“虽以最深之痰,无不可取,而最后出者,其形色臭味,甚有紫黑酸恶不堪言者”,他说用这种方法,虽然有的人的痰非常深,用一般的方法消不掉,但是用这种方法往外提的话,“其最后出者”,就是你吐到最后的话,“形色臭味”,就是吐出来的痰涎非常的臭,而且颜色有紫黑色,“酸恶不堪言者”,就是有紫黑色,而且味道非常酸,很恶臭,“不堪言者”就是你都形容不了,太难闻。“所以每吐之后,或至唇肿咽痛”,就是所以用吐法之后,有时候会出现嘴唇肿,咽喉疼,怎么办呢?张景岳说“但以凉水一二口漱咽解之”,就是这时候可以用凉开水漱漱口,漱两次就解了。

“吐闭早膳”,吐完了之后不是吃早餐吗?吃早餐有一些注意事项,就是吃早餐的时候一定要“悉屏五味”,就是不要吃辛甘酸苦咸五味特别重的食物,“但用淡粥一两碗”,比如用大米粥也行,小米粥也行,吃上一两碗“以养胃中清气”。所以“自四旬之后,决不用酒”,张景岳的父亲四旬之后就不喝酒了,“行吐法者,四十余年”,从四十岁之后不喝酒,而且开始用吐的方法已经四十多年了,而且“愈老愈健,寿至八旬之外,犹能登山”这老人家越老了之后身体越健康,都八十多岁了还能登山,“以及灯下抄录古书”,这就太难了,古人没有老花镜,张景岳属于明朝的中晚期,老人家到了八十多岁的时候,晚上还能抄录古代的书籍。

他记载“后以无病,忽一旦含笑而辟谷,时年八旬二矣”,他父亲在八十二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疾病,突然有一天“含笑而辟谷”,就是临终的时候,他含着笑也没有任何痛苦。古人用辟谷来形容死亡,他父亲“含笑而辟谷”,没有任何痛苦就走了。“时年八旬二矣”当时是八十二岁,张景岳的父亲能活到八十二岁,而且八十多岁还能登山,还能抄录古书,这是什么概念?说明张景岳的父亲是很长寿的,而且养生养的很好,那么这是效果。(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