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廊周北京2021最佳展览奖:庄辉个展《祁连山系》

 木蘭猫不睡 2021-10-30

图片

展览现场

2021 年 4 月 24 日,由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策划的庄辉个展《祁连山系》在常青画廊北京空间开展。这个展览同时获得2021年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

《祁连山系》是艺术家近年来高强度工作的成果展现。展览作品呈现的方式灵感来源于旅途这一主题,即通过创造一种情境,让观众获得旅行的体验。

图片
最佳展览奖颁奖典礼现场-颁奖时刻,从左至右:常青画廊总监王鑫、“庄辉:祁连山系”展览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最佳展览奖评审代表田霏宇(Philip Tinari)

庄辉是同代人里最重要的概念艺术家之一。他出生于甘肃,自 1995 年定居北京后一直站在首都艺术发展的前沿。他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新艺术”的众多开创性展览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同时协助撰写了多部关于九十年代中国新一代艺术家概念艺术实践的极富影响力的著作。

时至今日,庄辉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已经扩展为对中国大陆横向和纵向的研究,他也经常帮助其他驻留在较偏远地区或是在北京发展的艺术家们。他对过去几十年中国艺术界的影响虽然对新一代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或许并非显而易见,但仍然是非常深远的。

▲画廊周北京对话艺术家庄辉


庄辉的艺术工作始于 1992 年。他于同年创作的一系列在地表演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大地艺术的典型,而这些有关艺术参与的概念行为也是庄辉未来将会持续探索的主题。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庄辉不断回访他早年所熟悉的地点、区域和路径,他的艺术参与和介入方式包括在土地上漫游,向下钻探,研究社群以及引导当地社会现象的发展。庄辉的这种关注也影响了此次个展《祁连山系》中展出作品的概念和创作过程。展览展出的作品结合了动态影像、摄影作品、私人物件以及装置。它们不仅是对庄辉艺术行为的记录,也是独立的艺术作品。

图片

祁连山系

图片

庄辉《祁连山系-17》,2017年

2017 年,《祁连山系》中的部分作品曾于秦思源为常青画廊策划的同名庄辉个展《祁连山系》中展出。

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庄辉的“祁连山系”项目起源于他对“地域”的痴迷,尤其是对于他青年时期所生活过的地区和风景的迷恋。“祁连山系”项目的开始时间可以追溯到 2011 年,但早在此之前,旅行就已经成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常用的方法。它不仅是艺术家进行研究、社会参与和获得灵感的主要途径,也能让他的个人世界得到放松。

庄辉于 1990 年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的初次自行车旅行就奠定了他对顺应直觉而不必紧跟行程的自由行的偏好。在庄辉投入研究祁连地区的十年里,由于河西走廊东西两端之间的土地过于辽阔,期间的村路和山路对自行车来说也太有挑战性,他必须驱车完成“祁连山系”。在整个路途中,支持着他完成项目的意志力和三十年前他首次踏上旅途时同样坚定而强烈。

在此次《祁连山系》展览中,我们看到,艺术家多年密集工作的成果在 2018 年后创作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旅行,也即在一片具有特定地理特征的广阔空间中的穿行,启发了此次展览对这些最新作品的展陈方法。通过这些方式,参观者能够体验到庄辉的项目实际所处的壮阔空间。在无边无际的自然环境中,无需公开的指涉,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类的脆弱。

图片

《祁连山系-17》,2017年

图片

《祁连山系-21》,2019年

在主画廊中,布满墙面的点阵构成了一幅线性地图,它描绘出空间、移动和距离,引发人们对艺术家旅程的联想。墙上“绘制”的路线中分布着五个二维码,每个图码都代表了庄辉在旅途中停顿、并决定在一块岩石上当场刻下二维码的一个真实的地点。

每个二维码都由艺术家在实地精心雕刻而成,而艺术家在完成雕刻时也完成了一种艺术劳动的行为。这些地点都位于祁连山深处,因此,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这些二维码对于那些偶然发现它们的人来说都是神秘的文化“遗迹”。它们和庄辉于 2014 年在戈壁沙漠创作并遗弃的大型装置作品异曲同工。自然环境和画廊中的二维码都不仅具有装饰性,也是实用的:访客可以扫描它们,以获取有关祁连山的风景和历史的信息。

图片

《祁连山系-18》,2018年

如果“地图”试图表达广袤的空间景观,那么“帐篷”这一元素则将艺术作品带回了人的比例:“地图”将游客带向河西走廊和祁连山的辽阔地区,而“帐篷”则将他们引入了庄辉思维宫殿的私密空间中。帐篷在画廊空间内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使人联想起隔绝风雨的庇护所,并提供“安全”的私密结构,供参观者在观展途中停下来观看庄辉的视频作品。

这些短片仅以在“祁连”项目中的次序编号为标题。这些时长不同但通常较短的视频由巧妙精微的镜头所组成,记录了艺术家在山水中进行的一系列表演干预。在这些旨在表达人类劳动的作品中,艺术家展示了自身和自然环境在肉体和物理上的对抗。

图片

图片

《祁连山系-22》系列之一,2019年

庄辉近期创作的录像作品《祁连山系--22》回应了自己早期创作冲动的根源。这段录像呈现了庄辉在祁连山西部贫瘠的山坡上干燥、细腻而易碎的红土地上挖洞的表演行为。这个双声道装置呼应了庄辉 1995 年的表演行为《经度109.88,纬度 31.09》,其中记录了庄辉在靠近三峡工程的三个不同位置向下挖洞的行为。

图片

《祁连山系-27》,单路视频 彩色 有声,15分17秒,3/3,2019年,庄辉

《祁连山系--27 号》是《祁连山系》在二楼空间的核心作品,这个十声道的装置也是展览中最大的录像作品。影片记录下的艺术家仿佛萨满,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之间的广阔山水中一边四处游荡,一边敲着锣鼓。这一简单的动作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艺术家的赤裸反映了他在这个几乎没有人类干预的自然世界中的自由感,而他体验自由的这种做法也体现了艺术家纯真的状态。

《祁连山系--27》中表现出的直觉反应在《祁连山系--28》中得到了完全的颠覆。

图片

庄辉《祁连山系-32》,2020年

图片

图片



▲扫码了解作品

图片

展览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于艺术家

图片

庄辉 于 1963 年生于甘肃省玉门县。他在十三岁时离开家乡并开始在洛阳自学绘画。1979 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洛阳第一国营拖拉机械厂成为了一名工人。在那期间,他通过游历走访四方,亲身经历了第一手有关正在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中的多种面状。1992 年,庄辉组织完成了第一次也是重大的公共艺术活动《为人民服务》。1995 年,庄辉在他所在的地区开始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根源的探究,最初是作品《一个和三十个》以及最有名的那组容纳了近百人自画像的系列照片,包括了军营部队、农庄,亦或医院等全部工作部门。庄辉也不断延伸拓展着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检验,并转向有关社会政治问题的更大层面,譬如作品《东经 109.88,北纬 31.09》,还有他关于纪录自身随性而非常规生活的摄影作品《十年》。2000 年后,庄辉继续创作一系列雕塑、装置,例如作品《茶山镇》与《带钢车间》,来影射中国经济发展的不良面。2006 年,庄辉开始同旦儿合作,一起发起了包括“玉门计划”在内数个艺术项目;作品玉门是他们在家乡当地开设了一个照相馆,由此创作了在一个衰退城市中居民的社会肖像。庄辉开始定期走访祁连山脉,并于 2014 年基于他与当地景观所发生的关联开始创作新作,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长期项目。

在他繁碌、丰富的艺术生涯中,庄辉参与了多数重要展览,其中包括:2019 年,“公元前 1650 年”,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2017 年,“祁连山系”,常青画廊(北京);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连州摄影博物馆;2015 年,西安美术馆;2014 年,常青画廊(北京);2014 年,德国弗柯望博物馆(波恩);2012 年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1 年,北京今日美术馆;2010 年雅加达余德耀美术馆;2009 年,盐湖艺术中心(美国,犹他州);2008 年,格罗宁根博物馆(荷兰);2007 年,利物浦,泰特美术馆;2007 年,常青画廊(穆林,法国);2006 年,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意大利);2005 年,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2005 年,伯尔尼美术馆(瑞士);2004 年,法国里昂科特迪瓦当代艺术博物馆;2003 年蓬皮杜艺术中心;2002 年Deichtorhallen(德国,汉堡);2001 年,巴塞尔Beyeler 艺术博物馆;1999 年,根特艺术中心(比利时)。他也于 1999 年参加了第 48 届威尼斯双年展。

关于展览

图片

庄辉
“祁连山系”
策展人:凯伦·史密斯

24.4.2021
常青画廊北京空间
北京798艺术区

“ 本文图文来自常青画廊和画廊周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