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跨学科协同育人,我以前只有懵懂的了解,并不能深入地理解它的实质,更不知道如何去做。今年初,何明校长曾和我一起探讨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并让我带着伙伴一起做一节类似课程,当时我还真是茫然,后来因为疫情,就此搁浅。今天看来,幸好搁浅。 当意外得到去巴蜀蓝湖郡小学参加巴蜀小学集团“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开放日活动”的机会,我就带着对“跨学科协同育人新形态”的好奇和想对如何进行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的困惑走进会议室。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生命的律动———跨学科协同育人新形态实践探索”。本次教育大餐,令我无限欣喜,收获颇丰。无论是微剧场,主题报告,还是实践案例分享、工作坊研修,还是跨学科协同育人头头脑风暴及专家引领环节,都给我很深的触动。 首先,颠覆了我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以前,我以为德育以道德与法治为主阵地,其他学科进行适当渗透就行。可如今巴蜀教育集团,跨学科协同育人新形态实践探索不仅体现国家意志,回应时代育人要求,更是提升了教育研究的新高度和新格局。他们以战略的眼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到课堂,以实现“学科+生活”的育人升级方式;回到课堂,以实现教学视角的转化,回到时学校,以实现教学习生态的升级。跨学科协同育人体现了学科的统领性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让学生获得完整生活的存在,让老师有意义的存在。 其次,此次活动让我感受到巴蜀人情怀与担当。对集团各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显而易见。以这样的活动,带动集团里的其他学校,共同研究和创新育人方式,让其成为常态化的育人模式。在整个活动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巴蜀人为之做出的努力,实在的研究,资源的分享,各个细节做到极致,想得周全。 再次,我想说说“实践案例”分享环节。这个环节戴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开展了以“绽放生态”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可能是想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们这次关于“生命的律动”这个项目式主题目教育活动,在开课时,戴老师和学生以谈话的方式回顾了,巴蜀小学“生命的律动"主题项目式学习的历程,与此同时,与会的老师真切地感受到,巴蜀小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命;通过道德与法治微课,进一步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最后以班队活动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的生命得以绽放。当戴老师她们班的9组学生以抖音、学习计划、画卷、书籍、快板等方式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惊艳了全场,蓬勃了巴蜀的老师和学生。我没有想到,戴老师在面对有一组学生在此次活动中并没有完成任务时,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并告诉他们,要珍惜自己的每一次成长的经历,无论是的成功还是失败。到此,全课落幕,会场掌声四起。透过这次班队活动,我们看到了巴蜀学校打通三个学科的育人管道,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最后,结合自己的工作说说我的想法。无论是作为一名班主任,还是一名老师或从事教研工作,都不能单兵作战,要团队战斗。作为班主任,各学科的老师,家长与学校的合作管理等将是我们班以后班级工作的常态;而教学教研方面,也是如此,选定主题,明确目标和协同性,以做的哲学,指导实践工作,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或许,这样会花费很多时间,不但不会提分,反而会影响学生成绩。但是,如果,我们以跨学科协同育人的方式给孩子们播下美好的种子,远比考高分更有意义。有些教育是看不到的,却能深入孩子的骨髓,丰盈他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思想,回归学生完整的儿童生活。我期待,我和我的伙伴们,和我的家长朋友们一起出发,共同经历,彼此滋养,成为彼此的重要他人。 所谓的“跨学科协同育人新形态实践探索”,终究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在此前提之下,以道德与法治为主要依托,各教研组,通力合作,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分层推进,彼此渗透融合,相生想长,让其落地生根,方能因生而动,美美与共。时代在发展,教育需要有创新,跨学科协同育人新形态实践探索可以启程了。 本次学习现场没做笔记,以此梳理,愿能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启发。 步骤 成为谷里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