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霞|心理游戏“忙碌”的自我分析

 阿苏心理工作室 2021-10-31

忙 

/

一个心理游戏底层可以有多种心理机制,不同心理机制及参与组成部分多少又可以形成不同的心理游戏。

每个人在不觉知的状况下会或多或少地终生玩着心理游戏,心理游戏与个人成长经历中的创伤及产生的相关防御有关,在不同场景的社交关系中扮演着不同心理游戏角色,大部分的心理游戏在获取一些心理利益的同时防碍着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游戏中的角色们戴着成人的面具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潜意识操纵着曲折迂回地不断重复体验和固化自己的模式并完成自己无意识中预设的人生剧本,而个体最喜欢玩的游戏铺垫实现了潜意识撰写的命运。

我玩了很长时间的主要的游戏之一:“忙碌”。

譬如以前在学校工作的时候会把时间塞得满满的,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完了还会跑去问同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白天上班,晚上加班,节假日也不例外;后来孩子出生后一个人带娃并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娃生病守上几个通宵白天一样啥都不落下,忙得像个陀螺一度瘦到80几斤,什么一个人带娃出远门,旅行都是家常便饭,娃上小学后,我旱晨起床给娃做早餐送娃去上学,10分钟电动车赶到地铁,一个半小时到工作单位,食堂买点吃的带到办公室,下午班车回家后接上娃,买菜做饭收拾,一口气都不带停的......现在回顾起从前种种,有时候自己都佩服自己,像个钢铁侠,变形金钢,可以像个永动机,玩到极致的时候身心俱疲到崩溃的边缘,发展出了抑郁和濒临精神分裂的状况,到了这一步的时候游戏已经升级到第三级,开始玩“精神病”游戏,在潜意识中试图通过疾病来获益,但潜意识也知道“精神病”这个游戏玩不起,无法获益,所以在临门一脚时止步。

组成“忙碌”游戏底层各种情结及防御的心理动力浅析:

完美情结:

不敢出错,没做好或者做错了搞砸了是不会有人来替我收拾烂摊子的,哪怕只做到一般无法在竞争中获胜,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靠自己才能争取到想要的一切,力求把所有事都做到出类拔萃,尽善尽美;

内心内化了严苛的父母,做得不好就不值得被爱,就会被训斥,因为长期地追求完美,所以对事物和自己的要求都很高,在工作,生活,带娃,家务等各种事物上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也完全能不假以人手能做到的;

“志当存高远”形成的高自恋部分:早年大量阅读,从书中见识了我当时生活中见不到的人,事,世界,无形中会以他们为榜样,效仿他们,要求自己做到像他们那样,具备那样的能力,眼界,胸襟。

存在性获益:别人会时刻指责我。

外在心理获益:避免面对自己的不足。

成长性获益:钻研,拼捕,狼性,精益求精,象模象样,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高于外界对自己的要求,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专业和专家级自己才满意,对自己负责,发展出了超强的生活生存能力和韧性耐力。

无法求助:

父母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们自顾不暇,很难从他们那获得帮助与支持的,我成为了一个“懂事”的孩子,成为父母心理上的“父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安抚他们,这让我很早就放弃了求助;

从小成长的经历处于“被控制”与“被忽略”两个极端,出发点以抚养者的意愿为主,如果抚养者有精力“关注”到我,那么我就处于严密的被控制中,被监控和被挑剔,动耶被训斥责骂,战战兢兢,如果抚养者没有精力顾及就直接忽略我的存在,自生自灭。相对于“被控制”对于我来说还不如“被忽略”,因为太过严密的控制让我觉得窒息,无法呼吸,忽略的话至少还有可以呼吸的空间,所以只要温饱尚可,祈求抚养者不要发现我的存在更好。

既然要回避“被关注”更希望“不被发现”,那么自己选择了不发出求助而是隐藏起来,在那个阶段,求助明显是有弊端无利的,出于趋利避害,我选择了事事依靠自己的“独立”。

存在性获益:没有人是值得信赖可靠没有支持

外在心理获益:避免因为被关注带来的麻烦,在关系中保持距离

成长性获益:为在后来心理独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回避矛盾冲突:

害怕因为生活琐事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自己包揽来避免产生冲突。在0-2.5岁的婴幼儿时期我大概短则1,2个月,长则半年,总计5,6次地更换主要抚养人和生活环境,这导致我的崩解焦虑,分离焦虑特别严重,很容易唤醒内在极其强烈的破碎感,被抛弃感,一旦感受到关系会破裂,自己会被抛弃,这种恐惧强烈到有濒死,心跳加速,全身出冷汗,虚弱无力,腿脚发软,所以特别害怕矛盾和冲突,因为它们直接会让我感受到关系破裂,被抛弃的风险,所以在关系中我倾向于忍耐,回避矛盾冲突,关系一旦建立,时间都会特别长,在前40年中我几乎没有与人,特别是家人与亲人发生过正面冲突。

如同沙漠里的一颗仙人掌,只要对方给我一滴水,让我感受到一丝阳光,就会灿烂,就会把关系维持下去,生命力特别顽强。一旦发生矛盾冲突就会觉得到“都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让别人不满才会有矛盾冲突,从而会抛弃我,都是我的错”,哪怕一段不好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好。

这是一种婴幼儿依附心理的体现,而不是一个成人可以去直面矛盾冲突的心理状态。一旦面临矛盾冲突,心理现实就退缩到3岁之前,与当下现实中的生理年龄并不匹配。

存在性获益:关系是不安全不稳定随时会破裂的

外在心理获益:避免内疚感和被抛弃的恐惧

成长性获益:坚韧,毅力,容纳

察言观色:

早期不断更换抚养者及环境和后来一直频繁地转学,搬家,需要我不断地适应环境,不断地建立新的关系,到一个新环境,我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因为自己会忍让也很懂得理解和照顾对方的感受,为自己有立足之地做一切努力;

记得小学中高年级时暑假妈妈会带我坐火车去外省看爸爸,说是坐,但从没买到过坐位票,车上又热又挤又臭,要辗转好几天,瘦小的我潜意识层面是知道自己的体能是无法承受的,为了能争取到大人们自愿给我留出寸把宽的位置还得保持自己的尊严,需要观察选择有可能的对象并恰到好处地和各色人等打交道,基本上车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我都会和周围的人熟识,然后他们会顺理成章地说:小姑娘,来,和我们挤一挤。

这样的生活历练让我能在很短时间内快速地识别他人状态,对他人的细微反应和需要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敏感,并对此作出反应,这让我在关系中会时刻关注他人的反应,导致自己紧张,焦虑,通过不停地“做点什么”来让对方表达认可,肯定来安抚自己,也在通过忙碌来进行自我安慰:我要不停地做,做这么多才可以。

存在性获益:外界是贫瘠的

外在心理获益:持续巩固关系,为生存努力

成长性获益:会抓住机会与资源,会“克已”地为他人付出,不会因为细枝末节的损失与情绪而影响大局,会为了目标与方向与对方合作,达成双赢;成为咨询工作的一项重要能力。

低自尊:

这部分又是我追求完美的动力之一,大概在35岁以前吧,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什么价值。

从小学三年级后一落千丈,初一的时候转学追上班级前三,因为换班情绪低落成绩滑落到垫底,一直到高四突击考了全县专业考生中第一名,大部分时候我的学业是很糟糕的,即便是小学有次数学考了96分全班第三,回家依然自己跪家里等妈妈下班,哪怕考了100也必须是班里唯一的100才是“好”,除此之外都感觉自己是个差生,在以分数为导向的学生生涯,成绩不好毁所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大部分时候都是灰暗的,这种感受直接笼罩了自己很多年,

加上父母的矛盾屡屡波及到我,他们单位的领导还教育当时只是初中生的我:“你应该懂事点,好好调解你父母的矛盾,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们不和在单位人尽皆落为话柄,这种种都让当时青春期的我感到很深的耻感,(这部分和青春期阶段“无处不在想象中的观众”有关,自己的心理状态放大了它)。

低自尊又形成了高自尊心的特质,对他人的反对,批评,指责特别敏感,内心觉得自己无能又很无助,后来很长时间里我走路都是低着头避开人多的地方,觉得总被人指指点点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也会让我极尽所能来证明自己,通过多做,做好来尽量提升自己的自尊感。

通过“忙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被需要性,体会到了价值感,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需要和满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低价值感导致在现实层面停滞和固着在身心的“忙碌”上而很难转换为相应的物质财富,当心理价值没有被满足时,是不敢也承载不住物质价值的,毕竟在这个阶段“忙碌”就已经够让自己有价值感了,也够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自己的价值也只能通过忙碌来体现,我只“配”忙碌,而“不配”拥有物质财富。

经历了很多年与这部分经反复地抗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现实层面做了很多努力,不断自我实现,才终于走到了“我值得”“我配得”“我喜欢我自己”,达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契合的现在。

存在性获益:你们都看不起我

外在心理获益:缓解低价值感带来的焦虑与挫败

成长性获益:在现实层面不断的努力夯实了自我价值,为高自尊和高自我价值奠定了基础

未雨绸缪:

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心理层面原发性焦虑,不安全感,现实中家庭层面能获得支持的匮乏让我具备了比较强的危机意识,时刻为有可能到来的变化做准备,形成了凡事深谋远虑,步步为营的习惯。

高中时通过学习专业特长作为跳板进入大学,在大三时感受到学校专业师资有限,自己的原专业很难得到提升,又改换了主专业刻苦学习,为毕业后能多一技在手进入社会做准备,进入国营企业后感受到个人发展受限,企业前景堪忧又跳槽进入高校,在高校中专业和工作结合得不错,但个人成长处于停滞状态,觉得这样下去并非长久之计,就辞职去了北京后第一时间考了咨询师资格证,在带娃期间亲力亲为,不断琢磨探索,把心理学教育学融会贯通运用其中,知行合一,经过这样长时间稳打稳扎的实战过程,为后来做心理咨询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一种规划习惯不仅体现在中长期个人发展成长上,也会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方面,哪怕是回家拿开门我都会在一楼就准备好手机,电梯间里把软件打开,走到门口正好开门,基本不会有等待停留的时间,平时的时间都像是装在小格子里按部就班计划好的,并且会将时间规划好重叠使用,哪怕是发呆休闲,一件事如果没有按计划的时间进行而作了改变就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很少有随兴而起的安排,更不能允许自己无所事事。

在不同时期,不安全感会激发自己检索环境,时代,个人可能引发的危机,并在现实层面不断地以学习,思考,提升,完善个人能力为应对危机一点点地做铺垫,当自己准备好的时候结合机遇水到渠成地完成突破,所以不断的提升,成长能安抚我的焦虑,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对效率要求高,这样一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上生活中这样细致的安排也会导致现实层面的忙碌。

存在性获益:外界是动荡随时会变化的

外在心理获益:缓解焦虑与不安全感

成长性获益:注重效率与功能,目标清晰,方向明确,会以耐力与韧性打“持久战”来推进和实施计划,

原生家庭动力浅析:

妈妈作为较早一代的职业女性,工作忙也无心家务,和爸爸矛盾激烈,并由于不够能干而缺位,由于爸爸常年不在家,理想化了爸爸,我上行补位做一个爸爸期待中完美的能干的妻子,在无意识中与妈妈争宠(俄期竞争获胜),自身补足了妈妈不具备的部分,压抑了妈妈不足的部分,并在自己的婚姻中呈现了这部分,爸爸是男性的代表,爸爸对妈妈的要求与评价影响了我潜意识中认为的男人对女人,丈夫对妻子的要求,只有当我做到爸爸“理想”中的妻子的样子时,才是婚姻中“该有”的妻子的样子。

0-3岁期间频繁地更迭生活环境与抚养人,无法接受与父母分离,因为相对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一些,妈妈给我带来伤害的机会也更多一些,父母的一些人格特质以及我和妈妈的母女关系也决定了我更认同爸爸对妈妈的评价,发展和固化了将“好妈妈”“坏妈妈”分裂的防御机制,保留“好妈妈”在自己这里,将“坏妈妈”投射给外界的心理机制。

对核心家庭的影响:

把“坏妈妈”严苛挑剔,不愿分担家务,不体谅人,不务实,低价值感,依赖的部分投射给孩子爸爸,孩子爸爸也将 “好妈妈”“坏妈妈”分割开来,保留了自己的“好妈妈”而将“坏妈妈”打包给了我,这正好与我要力求做一个和证明自己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好妈妈背道而驰,我回避矛盾冲突的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又给面临矛盾冲突时进行沟通带来了障碍,导致难以主动化解关系的紧张。

“好妈妈”和“坏妈妈”把人分为两极的同时把世界也分成了两极,导致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易偏执,难变通,僵化而少有弹性,整合她们的过程正是整合自我,价值观的过程,是自我圆融的过程。

在“忙碌”的游戏和组成它的各种心理机制中,在现实层面上我更像是扮演一个“父母”的角色,规划安排处理很多事情,但底层和内在的心理角色却是一个畏缩战栗虚弱的小孩,在强大超我的监管下强迫自己完美和透支,时刻防备着外来的攻击指责,在关系中处于防御而不是攻击位,攻击会向内而非向外,不是以一个心理独立,有力量的成人状态来面对事情与关系;

一个孩子为了生存选择并发展出了各种强大的防御机制,它们像一个巨大坚硬又沉重的钢铁盔甲笼罩在外面,外面看起来有多坚不可摧,里面就有多弱小胆怯,如果敲一下,能听到空洞的它发出的回响。

就是这样一个战战兢兢颤颤巍巍,每走一步都不敢出错,稍有差池便惶惶不可终日怕导致满盘皆输,事事做到尽善尽美,全力以赴,超越着自己年龄,认知,不断透支自己,时刻紧繃着一根弦,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如履薄冰的一个孩子这么多年撑起了自己,父母和孩子,维持着几个家的运行,不敢放松,不敢休息,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更谈不上好好照顾自己,爱自己,把自己压榨得一滴都不剩,通压榨自己来获取生存空间,拼尽全力不断地在现实层面强大自己,但在现实层面越是强大,如果没有相应强大的内在和成熟的人格作为支撑就如同一个本来只能挑50斤的人常年累月挑着100斤,是以自我透支作为代价的,只有发展出相匹配的强大而健全的人格状态才可持续承载一切甚至更重的担子。

这些年我一肩挑起了父母和孩子,父亲说“你是家里的顶天柱,有你在就放心”,孩子说“有你就安心”;这么多年,我用自己的负重前行为家人的岁月静好撑起了一片天。

我的成人部分想对多年来一直装成大的的那个孩子说:

辛苦你了,委屈你了,真心疼你,这么多年你太不容易了;

我已经长大,也许还会习惯性地做不到好好爱你,现实层面的生活依旧很艰辛劳累,依旧会继续忙碌,但它将慢慢地不再以游戏的形式出现;

未来不会因为一个人得到了成长就一片坦途,但我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好好保护你,培养自己爱你,照顾你的意识,让你也可以做一个孩子,得到爱与关怀,温暖与照顾;

你值得被好好对待,你也值得好好被爱。

在多年的“忙碌”游戏中通过学习,思考,探索,实践,将曾经防御性的部分转化为成长性获益的部分,让我在能好好地在生活,工作,关系中不断积累和自我提升,为后来的生活,心理独立夯实了基础,正是这个过程为成人部分茁壮成长提供了养分,没有它们,一个人是无法独立,是长不大的;只要自已有心,每一步,每一段路都不是白走的。

“忙碌”的游戏和它的组成构件们导致我就像一个常年淤堵的下水道,以前自己用的是不断扩容的方式,把下水管道最终扩成了一个汪洋大海,到后来又开始了漫长的疏通工作,到如今终于可以扩疏双管齐下,容量与通畅互为支撑,可以接纳自己的无能,有限,无知,不完美,不再逼着自己成为那个无所不能,毫无瑕疵的“人”,而是做一个有黑有白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灰度的完整的人。

四十有五,我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有个性,有棱角,有力量,但又越来越柔软,细腻,圆融的人,外圆内方,我欣赏这样的自己。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的价码 /茨威格

所有你承受的一切,都暗藏了命运馈赠的礼物 /湘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