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查看更多国画精彩内容 倪瓒《秋林野兴图》 上图为倪瓒存世最早的一幅画作——《秋林野兴图》。 这幅画创作于1339年,倪瓒时年38岁,一时兴起,画了这幅画,在画上的题跋中,他叙述了创作的灵感来源,这段话大意是: 我为小山画《秋林野兴图》后,九月中旬他携画而来,请我题词。今年自春天起,至今无一日有好兴致,恰巧上月十五,看见经鉏斋前木樨花开得正盛,只写下这一首诗: 倪瓒难得一见的画中人 政喜秋生研席凉, 卷帘微露净衣裳。 林扉洞户发新兴, 翠雨黄云笼远床。 竹粉因风晴靡靡, 杉幢承月夜苍苍。 焚香底用添金鸭, 落蕊仍宜副枕囊。 已卯秋九月十四日云林生倪瓒 《秋林野兴图》题跋之一 这首诗换用现代文,别有一番意趣: 我好喜欢秋天啊, 砚台和坐席都凉凉的, 竹帘卷起, 细细的露珠落在衣裳上湿了又干..... 林中小屋那幽深的院落唤起我新的兴致, 翠色的雨、淡黄的雾, 弥漫在我远处的床边。 竹上的奶白粉末 也随着晴朗的秋风纷纷飘扬, 夜深人静的时候, 杉树承载着苍苍月色, 我一边拿起一只金鸭小香炉焚香, 一边收集凋落的花瓣放进枕囊, 晚上枕着特别舒服。 在这首诗中,能看见倪瓒对秋天来了这件事真的很开心——于是后来,我们看到的都是他那花木凋零的“秋景图”,不信你看!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 上海博物馆藏 元 倪瓒 六君子图 倪瓒的作品题材几乎都是水墨山水,从早期的设色作品到后期的一河两岸或枯木石类题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画中的构图是以树木为中心的。例如他在《六君子图》中,大量运用空白,把近坡和远岸彻底分开,树处于作品的近景位置,六株不同品种的树木显得更加“劲挺”,构成了画面的主体,隔着空旷的水面,和画面上方的远山形成呼应。这是倪瓒早期最典型的构图模式,到后期的《容膝斋图》,他更是把这种构图发挥到极致,该图画垒石疏林,平坡小亭,江山平远,寂然无人,给人以萧瑟疏落之感。 元 倪瓒 紫芝山房图 80.5x3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74.7x3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桐露清琴 90.1x3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 南岸双树图 倪瓒 雨后空林图 倪瓒 江亭山色图 元 倪瓒 《枯木幽篁图》 倪瓒 江渚风林图 倪瓒 王蒙 松石望山图 倪瓒 古木竹石图 倪瓒 水竹居图 元 倪瓒 江岸望山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