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电影解析|妓女母亲的神女之路——阮林玉

 泠江阅读 2021-11-01

泠江阅读

 老电影解析

妓女母亲的神女之路——阮林玉

《神女》,1934年阮玲玉所主演的电影,那时中国电影发展不过也就二三十年,《神女》这部电影甚至在技术的限制下还只是黑白默剧,但是它的出现,却在中国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那个封建时代刚刚过去,新思想蓬勃发展的时代,《神女》的主题意蕴无疑是先进的,富有情怀的。而《神女》的主题意蕴并不是从一个点而表现出来的,它是从镜头,剧情,甚至是配乐中展露的,以多种方式来对《神女》的主题意蕴进行展现。

一、镜头语言下引人深思的主题

1934年中国电影发展不过处于早期,镜别和拍摄手法的使用还属于呀呀学语的阶段,但是在关锦鹏这个中国最会拍女性的导演之一的处理下,《神女》巧妙的镜头语言一直是被专业人士或业余人士津津乐道的内容。

  比如神女的卖淫生活。导演巧妙的拍摄避开了对神女形象的破坏。比如天黑的时候走进宾馆,在天亮的时候从宾馆走出。比如镜头对准了神女的双脚,此时一双男人的脚走进了镜头,稍作驻足,两人一齐往同一方向走开,委婉的表现神女流莺的身份;再比如在流氓对神女进行的威胁的时候。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前景是流氓分开站立的双腿,后景是神女抱着孩子,在两腿之间的画面中悲愤地向上仰视流氓。这个镜头直观地象征了流氓对神女母子的无情的镇压,预示了神女无可逃避的悲惨结局。俯拍被灯光拉长的影子,表示神女处于阴影之中,无法自拔。这样的镜头很多,影像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委婉的展示被强大恶势力打压下的弱小百姓,在大男子主义下被压迫的中国女性,在艰苦岁月里被社会唾弃的特殊群体。

  二、简单的剧情下高尚的主题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出场人物也不多,但是每一个都饱含个性。阮玲玉饰演的妓女,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一份低贱的工作却磨灭不了她美好的心灵。在被流氓强占的同时,她也试图逃离。失败之后,她背着流氓偷偷地攒钱,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脱离低贱和地位,但孩子在学校里却依旧遭到歧视,最后因为“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这样荒唐的理由而被勒令退学。生活的悲剧依旧在继续,为了带着儿子逃离流氓的魔爪而辛辛苦苦地积攒下来的钱被流氓老大偷走了。神女在无比的愤怒中失手杀死了流氓,被关进了监狱。

《神女》的剧情很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单纯。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新思想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但更多的是对女性的赞美,高歌。正如片头片尾时的裸女浮雕,一位双手被反绑的女性跪着弯腰护住怀里的孩子,表现出被社会压迫的母亲形象。“当仙女锁住昔日的羽衣时,那她就已决定做一位母亲”这句话出自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讲述的是小女孩儿偶然发现母亲有许多被锁住的羽衣,追问母亲是否是天上的仙女。《神女》与《母亲的羽衣》最为相似的便是对母亲这一角色的赞美,讴歌。对受苦受难无法反抗的中国女性的同情,对特殊群体身陷泥藻无法自拔的痛惜。









  三、默片配乐下的主题

默片的本质是以没有语言的影片,也可称为无声电影。无声电影自有它的韵味,不用语言的表演有着别样的风味,语言也只是媒介.那时电影被叫做"伟大的哑巴".哑巴不假.不过那时它就已经开始伟大了.经典无声电影《神女》的配乐由史无前例的中国顶级爱乐乐团的现场配乐而营造的以哀而不伤的氛围开场,几经转合仍不觉过分煽情,中间几度使人听得出神,差点以为在音画交响乐会现场。表现出神女与儿子在一起的快乐,被强盗霸占的恐慌,让最爱的儿子忘记自己时的悲壮……

有的人说:现在的电影似乎已经丧失了仅凭画面讲清楚故事的能力。只要把声音去掉,似乎现在的好多电影都是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的,这样的事情在无声电影中是绝不可以出现的!默片配乐极容易变得可有可无,毕竟本来声音就没了,配乐倒也是其次了,但是《神女》与情节,与主题极其符合的配乐却是经典,无可替代,以致现在还会有狂热的粉丝愿意去听现场伴奏的《神女》。

在《神女》的镜头、剧情、配乐中能清晰的感受到了来自母亲那种深深的爱以及那种母爱的力量。为了孩子,可以忍受一切,卖身体赚钱,忍辱负重,这样沉重又悲天悯人的爱是只有神女才能做到,而神女并不神,只是她是位母亲……

作为左翼电影中展现的新身份、新理想、新命运,《神女》在突破社会常规中去为特殊群体、母亲、中国所有妇女而发声,以反讽的手法去表达编辑的对新时代的新思想,这些在老校长的言论中就有所体现。

《神女》不仅仅说的是母爱的问题,还有一个社会的问题……就是那个出了问题的社会使得神女有了悲情的一生。幸得,就算跌入泥藻,神女依然不忘仰望阳光。她的身份最卑贱,但她的灵魂最纯洁……

评论你最喜欢的老电影,下期文章内容可能就是你哦。

这里是温温,我们下期再见~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