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山,镇江的城市山林(2)

 阿榧榧香 2021-11-01

★旅游地点:镇江南山风景区之竹林景区

南山竹林景区在文苑景区旁边,东、西、南三面环山,既然称为竹林,自然是有竹类观赏园,还有很多文物景观。

门口是一座牌坊,和文苑那边看到式样相同,都是面阔三间,不过匾额写着的“竹林幽眇”,说明这个景区以竹取胜。

进门往旁边走,就是天鹅池,还真有几只天鹅在湖中游曳。看它们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这里的环境还是挺不错的。旁边还有孔雀园,不过没有看到它们开屏,就不见得稀奇了。

回到大门的主路,这是竹林古道。这条古道那是真“古”,建于东晋,完善于明朝,是目前镇江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条古道。唐代诗人李峤曾有一首诗咏竹林寺:“早起出城市,寻僧到竹。始知竹林幽,僧栖云自深。”写的就是这条路上的风景。这条路由碎石子铺就,路不算窄,穿行在竹林之间。

沿着古道走到头,就是竹林寺了。这座古寺始建于东晋,是法安禅师创设,初名夹山禅院,雍正年间古寺达到鼎盛,全寺有殿宇二百五十九间。直到民间时期,寺内还有数百名僧侣,设有佛学院。

这座古寺也是几经兴废,最后一次是在咸丰六年被毁,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不说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的地位,但这一场战火毁掉的名胜古迹着实的不少。后来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时期,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寺,是二O一七年重修的。

竹林寺依山而建,一组石阶,再来一层平台,共有五层,可见这山的坡度着实是很和缓的,当然山本身也不高,但还是有一种层次感。再加上参天的古木,真的是古寺名庙的风范。据说寺名的由来,是因为寺庙周围遍植翠竹。至于先有竹还是先有寺,这就不用考证了,开始的时候估计也不叫竹林寺的。

路旁有一座御碑亭,唐熙帝曾经六次南巡,每次经过镇江,都在金山江天寺居住,在金山寺举行法会为孝庄皇太后祝寿,共写过诗文二十多篇。有两次到竹林寺,写下了《竹赋》和《游竹林禅院》,亭内陈列着康熙帝题写的寺额“赐竹林禅寺”,就是当时的遗墨。

金刚殿也称天王殿,一般都是寺庙的山门,供奉四大金刚,也称四大天王。这座金刚殿是清雍正年间重建的,面阔五间。

大雄宝殿是寺庙最重要的建筑,一般来说也是最雄伟壮丽的,可惜竹林寺的宝殿已经被毁,如今只剩下遗址。看规模,确实很雄伟的。

两侧是净业居和五观堂,这两处是客堂。净业居的墙上刻着《重建竹林寺记碑》,五观堂的题额是赵朴初题写的,南墙上有两块刻碑《雍正皇帝上谕》,这是雍正皇帝的诏书。古人刻成了两块石碑,两块石刻保存较为完好。

沿路往左侧走,有一条小径,通往“寄乐山林”。这是康有为的刻字,因为南山风景秀美,住在这里不想离开,于是题笔写下了这四个字。前面还有清朝进士王文韶石壁上题写的“修竹可怀”,这四个字是竖着书写的,这是赞美竹林的景色,离开了仍可怀念啊。

这一带的摩崖很多,例如吴昌硕的“寿”字、赵朴初的“仁者寿”、于右任的“佛心”、松雪的“愿”字等。

往前走有莲池和许愿池,莲池很小,四四方方,这个季节也没有啥植物,没看出来栽种的是荷花还是睡莲。

路边有大藏楼遗址,三面都是竹林,这块地被空了出来。如果这是大藏楼的建设范围,那这座楼还真不算大。

从许愿池右拐,是康有为的“碧岩”石刻。据说这是康有为一九一六年来竹林寺时,住在碧岩楼中,因赞南山是一块天然的巨大碧玉,因此题写了“碧岩”二字。

往前走,寺后崖下有林公泉,据传这是明代林皋禅师苦于山中无水,把竹子中间的竹节打通,一节节连接起来,从山上把水引下来作为饮用水。禅师圆寂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称此泉为“林公泉”。此泉枯竭多年,后来经过疏浚,现在已经通畅了。泉旁的石刻,是清末状元陆润庠所书。

沿着山间的小路往前走,路旁摆放着很多石雕的残件,不知道是不是大雄宝殿或大藏殿的遗物。佛祖塔院规模不是太大,应该是竹林寺高僧的灵骨塔。不过塔上没有刻字,这是竹林寺的低调。

沿着山路继续上行,有一座六角形石亭,题额“挹江亭”。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来时觉幽奥,到此豁心胸”,是说一路登临竹林景区的最高处,经过竹林的曲折幽深,到了这里就可以开阔心胸。可能原来长江没有北移的时候,从这座亭子里是可以看到长江宽阔的江面的吧。

自驾游:镇江南山风景区之竹林景区

10月初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