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焌灯儿

 孝义方言词语 2021-11-02

火柴是清代才从国外引进的。清人孙玉璋《异闻琐录》中记载,“道光间,英所贡杂物,多瑶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叹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奇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在火柴引进中国之前,中国有的只是“焌灯儿”,它一是没有擦纸,二是须从有火处取火。北宋陶谷《清异录·器具》中记载,“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燃。既神之,呼为引火奴。”

“火柴”引进中国后,人们称之为“洋焌灯儿”。

“焌灯儿”在孝义话中可以读quә(一声) dèngr

○《阳城方言》中有“焌灯”,解释有“火柴。也称'焌火’。沁河流域部分地区用语”。

○《关中方言词语考释》中有“焌灯子”,解释有“音曲灯子。旧时未有火柴,取火以火石、火镰。若从有火处取火,则用焌灯子,点燃再带到无火之处。所谓焌灯子乃以小木棒蘸硫磺等易燃物而成”。

○《汉语大词典》中有“焌灯”,解释为“黑灯,未点燃的灯。《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吏部钦此钦遵,没等那通州知州俸满,推升了临洮府同知,将晁知县推了通州知州,就如焌灯在火上点的一般,也没有这等快。’”。

○《说文解字》中有“焌”,解释有“子寸切,然火也。从火夋聲”。

《康熙字典》中有“焌”,解释有“促律切,音”。

○《汉语大字典》中有“焌”,解释有“烧火。也指烧火灼龟”。

○《现汉》中有“焌”,解释有“〈书〉用火烧”,读jùn

“黢”在孝义话中可以读quә(一声)

普通话的“j”与孝义话的“q”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寂寂:寂qǐ

2.寂寂儿的:qiāo qiaor的

3.集凑:qiә(一声)凑

4.急急急急:急qiě急急

5.寂寂儿的:qiuō寂儿的

6.寂寂儿的:寂quār的

7.显见的:显qì的

8.搅搅:qiә(一声)

9.一截截儿:一截qiәr(三声)

10.活结结:活qū qu

11.静静:静qǐ

12细究竟:细究qiàә

13.把孩儿举起来:把孩儿qiā起来

14.鞠躬:quә(一声)躬

15.踞:qiǔ

16.亲眷:亲qiә(四声)

17.圈住:qǔ

18圈住:quε(三声)住

普通话的“un”与孝义话的“uә”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1.阴雾混沌:阴雾混duә(三声)

2.棍棍:guә(三声)棍

3.棍棍:棍luә(一声)

4.阴雾混沌:阴雾huә(一声)沌

5.臀子:duә(一声)子臀子

6.寻觅:xuә(三声)觅

即“焌”是可能读quә(一声)的。

我分析,写作“焌灯儿”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汾阳话与普通话简编》中有“取灯儿”,解释为“一种火柴。狭长木片尖端蘸硫磺,用以取火。以后将西式成盒的火柴叫洋取灯儿”;还有“洋取灯儿”,解释为“火柴的旧称”。

2.《平遥方言简志》中有“曲灯儿”,解释为“旧时引火用的带磷头儿的小木片儿”。

3.《清徐方言志》中有“(洋)曲灯儿”,解释为“火柴”。

4.《汾西方言志》中有“取灯”,解释为“火柴”。

5.《临县方言志》中有“出灯儿”,解释为“火柴”。

6.《寿阳方言研究》中有“曲灯儿”,解释为“火柴”。

7.《静乐方言研究》中有“曲灯儿”,解释为“火柴”。

8.《代县方言研究》中有“曲灯”,解释为“火柴”。

9.《洪洞方言研究》中有“取灯儿”,解释为“火柴”。

10.《五台方言研究》中有“取灯子”,解释为“火柴”。

11.《蒲县方言志》中有“戳灯儿”,解释为“火柴”。

12.《河曲方言词汇研究》中有“曲灯子”,解释为“一种用麻秸蘸了硫磺,用来在炉灰里取火的工具”。

13.《代县方言俗语》中有“曲灯棍”,解释为“火柴之前的点火器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