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术后,医生从我腿上切下了一颗殷红色的“墨鱼蛋”

 桃子的图书馆zt 2021-11-02

我今年30岁,毕业以后去了高校,正朝着做一名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而努力。眼下结婚刚一年,生活幸福美满。

今年年初一次洗澡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两侧大腿好像胖得不一样。具体来说,右侧大腿的根部好像更粗一些,再仔细摸,肥肉下面居然有一个硬硬的包块,直径大概3~4厘米,不痛不痒

想到刘备曾说过:“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难道是因为我太久不运动了,大腿上长出的肥肉都结块了?不禁悲从中来。

不过,肥肉为什么会结块呢?我有点好奇,又有点紧张,脑子开始飞速运转起来:“比肥肉更硬,不痛也不痒,长在右大腿而不是左大腿。或许是肌肉呢!”

开车时,需要用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所以右大腿经常会处于紧绷状态,久而久之,大概就形成了独特的“刹车肌”吧?如此干脆利落的推理一气呵成,令我不由地为自己感到骄傲!

可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到上海工作以后,一直没有拍中沪牌,买不了车,已经有两年没摸过方向盘了。就算是以前开车产生的肌肉,恐怕也不能维持这么长时间吧。

个包块让我担心自己“屌爆了”

“记得小时候读到过一篇小说,里面某个角色,有一天在村口屌爆了……”

保险起见,从浴室出来以后,我马上打电话给几个经常开车的死党,问他们右边大腿有没有肿块。大家纷纷表示没有并且恭喜我加入中年发福的队伍。

看来自己的推理存在漏洞。可如果不是肌肉的话,那会是什么呢?我脑子里冒出了另一种可能性:疝气。

疝气,是人体的某个器官或者组织,经由腔室的孔道或者薄壁处离开原先的解剖学位置,进入到另一部位。常见的有腹股沟疝、股疝等。

手绘的肿块位置丨作者供图

之所以会想到疝气,是因为我腿上肿块的位置比较微妙,正好邻近腹股沟,特别像腹股沟疝或者股疝。

突然,我想到小时候读过的一篇乡土小说。里面的某个角色患有小肠疝气,有一天在村口,他突然屌爆了,确切地说是阴囊爆了。

这番魔幻现实主义的诡异描写,曾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如今,童年的恐惧紧紧地攥住了我,令我当即做出了去医院的决定。

医生像侦探一样,仔细检查了我的包块

“从泌尿外科到普外科再到骨科, 排除了一切不可能,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思议,就是真相。”

第二天一早,我穿好裤子,去了一家历史悠久的三甲医院。

一想到需要多次脱裤子向医生展示包块的位置,我特意选了一条宽松运动裤,以及最庄重、最崭新的一条格子短裤。这不仅是对医生的尊重,也关系到男子汉的尊严!

受小说里屌爆情节的影响,我最开始挂了泌尿外科的号。走进诊室,顺手关门,我冷静地向大夫描述了自己的病情。没想到大夫“噗嗤”一声笑了,说:“小伙子,你这种情况应该去普外科才对,不该来泌尿外科啊。”

不管怎样,泌尿外科大夫还是很友善地给我开了一张超声检查单,嘱咐我先去做个检查,再拿上报告去找普外科大夫。

我来到超声检查室,超声科大夫熟练地在我大腿根部抹上油,然后拿出探测器滑来滑去。我有一点点害羞,但大夫显然已经见怪不怪,还兴致勃勃地跟我聊上了天。

我问大夫:“您看这肿块像什么?”大夫轻松地说:“像是液化的脂肪,可能是个脂肪瘤。”说着还指了指电脑屏幕上的图像让我看。

我紧张地追问:“严重吗?”大夫乐呵呵地回答:“脂肪瘤基本上是良性的,不过还是建议手术切除,避免以后继续变大压迫到血管和神经。”

听到“脂肪”两字,我有些心虚,继续问大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呀?是不是我太胖了?有没有可能通过锻炼和减肥消除呢?”大夫安慰我说:“这跟肥胖没多大关系,也无法通过锻炼自然消除,只能手术。”

听到大夫这么说,我还是松了一口气。虽然要手术切除,但如果是良性的脂肪瘤,也算不幸中的万幸吧。

没想到我的心情刚刚放松,大夫的表情却突然严肃起来。他好像看到了什么,皱起眉头告诉我说:里面有血。

有血?我一脸懵逼,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大夫解释说:“肿块里面出现了血流信号,意味着情况可能变严重了可能不再是单纯的脂肪淤积,而是有失控细胞在偷偷生长,包块里面的血管就是在为它们提供养分。”

手绘《我们当中出了一个叛徒》丨作者供图

我又瞬间紧张了:“那该怎么办?”

大夫缓缓做出了第二轮推测:“既然有血流信号,那有可能是神经鞘瘤,更建议手术切除了。开完刀立刻去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一下到底是什么瘤。神经鞘瘤具有一定的复发率,过几年如果复发了还要再回来挨一刀。不过神经鞘瘤也基本上都是良性的,不至于威胁生命。”

超声检查丨作者供图

从超声科出来后,我便忧心忡忡地去了普外科。普外科大夫看了报告,慎重起见,建议我再去做一个磁共振检查(MRI),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

其实我早就对MRI检查充满好奇,这一次身为“病人”,终于能够钻进机器一探究竟。

做MRI前,我被要求卸下身上所有的金属制品,避免干扰磁场。我还被要求用棉花塞住耳朵,开始了之后才知道,机器噪音挺大,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怪,就像是“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一周以后,我回到医院,拿上MRI报告,再次去找普外科大夫。

MRI报告上显示“右侧大腿内侧皮下脂肪内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我苦笑了一下,嫌犯名单上又多了一个名字!

MRI报告丨作者供图

普外科大夫看了报告,建议我转去骨科,因为无论该部位的神经鞘瘤还是血管瘤,骨科都可以管。

于是我去到骨科,骨科大夫又推荐我去了陈飞雁大夫的专家门诊。陈大夫专治肌骨肿瘤方面的疑难杂症,他看过检查报告又耐心询问了我的病情,觉得肿块特征更像是神经鞘瘤,建议尽快手术

于是,约了下一周手术!

术前术后共33个小时的断食记录

“你一定也想知道,那个苹果的滋味如何。”

约定之日,我早早来到医院,打卡了住院部。

病房是四人间,除我之外,其他三位病友都是七八十岁的老爷爷,清一色来做疝气手术,加上过来陪伴的各家老奶奶,大家很有精神地唠着嗑,病房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一位老爷爷告诉我,这间病房叫做“日间病房”,住的都是只需要做小手术的病人,通常一两天就可以出院。听他这么一说,我原本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

下午,大夫过来进行风险告知,嘱咐我当晚10点以后断食断水

傍晚,父亲特意过来陪我,我心里有些歉疚,反倒是他安慰我:“这时候其他的都不重要了,你自己管理好健康就行。”

第一夜平安无事,第二日却比预想的难熬许多。因为断水断食,我在病房里除了躺平就是静坐,以节省体力。上午还好,到了下午,就开始觉饥渴难耐。

同病房的“老”朋友们,都陆续做完手术收拾东西回家了。疝气手术只需局部麻醉,因此手术结束后的老爷爷们神志清醒,两小时的术后观察时间一过就可以出院了。老朋友们离开以后,病房冷清下来,我感到一丝寂寞。不过很快也变得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饿得没力气聊天了。

直到傍晚6点,护工才过来接我去手术室,一直的等待不免让人有些焦躁。

抵达手术室以后,护工就不见了踪影。我被留在移动病床上,在走廊上停留了好一会儿。就在这一会儿,我得以窥见手术室里面的真实场景。消毒药水、血迹、脚步声和交谈声,令人心潮澎湃,仿佛这里才是整个医疗系统的神秘核心。医护人员与病魔的战斗持续了千百年,并且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就在我浮想联翩时,终于轮到了我!我连人带床被推进了手术室,起初我还乐观地以为,跟疝气手术一样,自己只需要局部麻醉。结果麻醉医生直接给我罩上了氧气面罩,然后我就不省人事了。

从手术室出来,已是晚上8点,神志模糊的我听到有人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然后挣扎着醒了过来。那个声音接着告诉我,手术结束了,并叫我睁开眼睛,不要闭上。

从这一刻起,原本陷入混沌的生物钟,又重新开始流动。在麻醉室待了近一个小时、观察无恙后,我才被送回病房。这次的全麻后劲儿可大了,我呕吐得厉害,不知道是不是禁食太久的原因,连胃酸都吐了出来。

再次醒来,是第三日凌晨4点。我鼻子里插着氧气管,床头的氧气阀不间歇地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在夜深人静的午夜显得格外清脆。我尝试着先动了一下手指头,再动一下脚趾头,像电影《杀死比尔》的女主那样,逐步取回自己身体的控制权

接着,我觉察到嘴里有很重的涩味,想必是之前呕吐过的缘故。脑袋沉沉的,物理上像是宿醉后醒来,心智上的感觉却很有区别,神经元之间的连结像是统统断了线,同一件事情不能想太久,不然就会有一股恶心涌上来。为了对抗这种恶心,我只好不停地切换思考主题,脑子里像放电影一般闪过各种光怪陆离的片段,现实的和非现实的。

早晨7点,我勉强自己吃了第一个苹果。从术前禁食开始计算的话,我已经33个小时没有摄入任何食物了,这是我迄今为止经历过的最长断食纪录。

很遗憾,苹果的滋味,并不像书里描述的那样,“有一种冲破临界点的、狂暴的美味”。这令我有些失望。

上午8点,陈大夫来查房,告诉我手术顺利,成功切除肿块。他还向我展示了肿块的照片,像是一坨殷红色的墨鱼蛋,肿块具体性质还要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出来才能确定

切除的肿块组织丨作者供图

手术切口缝了12针。陈大夫嘱咐我,每周要换敷料,两周后再来复查和拆线,期间最好不要洗澡。于是我又顺便打破了自己最长时间不洗澡的纪录:22天,从手术当天直到拆线后第5天。

手术切口丨作者供图

上午9点半,我就在床位紧张的催促之下出院了。我走路的时候一瘸一拐,确切地说,是用一条腿拖着另一条腿移动,这让我想到了电脑游戏里面行尸走路的样子。

幸好,有父亲在一旁扶住我,他手里还拎着早晨为来看我而买的一袋橘子。

三十岁,恶性肿瘤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

两周以后,我去医院拿了病理检查报告,只见上面赫然写着“黏液样脂肪肉瘤,低级别(圆细胞成分低于5%)”。

另一张分子检查报告上,进一步报告了DDIT3基因的探针检测结果,提示具有该基因的阳性表达,意味着肿块符合黏液样脂肪肉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

病理检查报告丨作者供图

回家后,出于理工男的严谨,我立即开始搜索文献,想要搞懂“黏液样脂肪肉瘤”是什么东西。半小时以后,面对屏幕上打开的诸多窗口,我陷入了沉思。

黏液样脂肪肉瘤,是脂肪肉瘤的一种亚型,较为少见,常常发生于下肢的软组织深处(比如大腿)。脂肪肉瘤与脂肪瘤听起来只有一字之差,可前者却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黏液样脂肪肉瘤的诊断里有一个重要指标,叫做圆细胞成分,若超过5%,则转移概率较高;如低于5%,则转移概率较低,术后恢复也会更好

屏幕上的数字是冰冷的,恰如我此刻的心情。我合上电脑,避开妻子担心询问的目光,走进浴室用冷水抹了一把脸,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借着哗哗的水声,我开始思考,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一个声音说,坏消息,你得了癌症!

另一个声音说,也有好消息,这个癌症看上去没有那么凶猛,你还有活下来的机会!

我对自己说:吃、祈祷和爱。 

我长叹一口气,既是接受了患病的命运,又是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如释重负。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真正令人备受折磨的,反倒是病情本身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名字的、寻不到理由的、一时无法确认的恐惧,令人陷入焦虑,踟蹰不前。

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我想,自己总算可以直面它了。

再回骨科,陈大夫一如既往地仔细和耐心,看完报告后他告诉我:“幸运的是,你发现得早并且及时来看病。病理检测显示是低级别,可以理解为它还是早期,而且手术是连着周围0.5厘米组织一起完整切除的,应该是切得比较彻底了。

我松了一口气,向陈大夫表示真挚感谢,又问:“术后还要做放疗吗?会掉头发吗?”

“目前看来,还没有严重到要做放疗的程度,”陈大夫说,“而且你的肿瘤靠近生殖系统,放疗可能影响生殖能力,所以暂时不推荐做。保持随访就行,术后一年内,每三个月来复查,一年后,每六个月来复查。”

得知既不用掉头发又不会丧失性功能,我感到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欣慰,再次向陈大夫表达了谢意。考虑到转移的可能性,我又去做了一次后腹膜CT扫描,所幸结果未见异常。

三个月后,我再去医院复查,结果无恙。我高兴地走出骨科诊室,此时大腿伤口也恢复了很多,虽然伤口不时还会隐隐作痛,但已经可以正常行走。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它仍然很粗,部分原因是它受伤时我不方便运动和锻炼。

回想起这次生病的过程,犹如一个情节曲折的侦探案:从疝气到脂肪瘤,从神经鞘瘤到血管瘤,最后发现居然是一颗恶性肿瘤——脂肪肉瘤。我很感激一路上遇到的大夫们,是他们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帮助我排除了身体里潜藏的一颗炸弹,令我对于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我记录下这段经历,也希望能够为更多的朋友提供警醒:洗澡的时候记得摸一摸自己,如果发现两侧的大腿不一样粗,大腿(乃至四肢)内侧出现了较深、较大的肿块的话,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啊!


相关推荐

身患肿瘤,有人是意外得知,有人通过定期体检提前防范;有人如遭遇晴天霹雳,手足无措;有人嬉笑怒骂,自由自在......除了黏液样脂肪肉瘤,果壳病人之前还分享过甲状腺癌、乳腺癌、骨化纤维瘤、脑膜瘤等故事。

1.关注下方公众号;

2.向“果壳病人”回复【肿瘤】,看看他们与病魔抗争的故事。


医生点评
顾晓东 | 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 主治医师

脂肪肉瘤是第二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男性稍多,大多数患者在40~60岁发病。该病好发于四肢尤其是大腿股部,其他少间发病部位包括腹膜后、胸腔、头颈部等。脂肪肉瘤位置通常比较深,因此其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往往才会被发现。

脂肪肉瘤的组织学分型有以下几种:高分化型脂肪肉瘤、黏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以及去分化脂肪肉瘤。不同亚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均不同。文中作者的肿瘤病理学类型为黏液样/圆细胞型脂肪肉瘤,且如作者提到的,肿瘤中圆细胞占比越高则预后越差

脂肪肉瘤病理类型多样,术前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以起到鉴别诊断的作用,但其影像学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软组织肿瘤相混淆,包括文中提到的血管瘤、神经鞘瘤等;其次,脂肪肉瘤临床少见,如果临床医师缺乏对此病的认识,也容易造成术前的误判。

对于这样的包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其确诊也依靠术后的病理检查。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再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辅助治疗。

脂肪肉瘤的辅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和放疗。具体制定怎样的方案要根据患者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肿瘤分期以及肿瘤部位等来确定。但如果肿瘤的手术切除范围足够全,而且像作者这样年纪较轻且靠近生殖系统部位的,可暂不给予辅助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黏液样脂肪肉瘤,有发生于腹膜后间隙以及胸腔的倾向,因此应该对该种类型的患者进行分期,并在随访时进行胸部、腹盆部CT检查。

脂肪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通常黏液样及高分化型脂肪肉瘤,其预后比另外两种类型的脂肪肉瘤好。脂肪肉瘤术后局部复发率可达50%以上,远处转移则多见于分化不良的肉瘤。

作者在文中几次提到“癌症”,其实癌症是恶性肿瘤通俗的叫法。病理学讲,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例如肺癌、肝癌;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例如脂肪肉瘤、滑膜肉瘤等。

总之,如果发现身体出现了异常的包块,建议大家像作者一样,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治疗及获得良好的预后。

同时,文中作者用生动、有趣、积极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整个诊疗过程,很让人敬佩。每一位患者面对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直到最终确定诊断和治疗,都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这里,也诚挚地希望每一位患者都可以相信自己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一起,力求获得满意的诊疗结果。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穿越星际的企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