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长华点评诗社群作品三则

 杏坛归客 2021-11-02

主办:丹东市诗词学会  鸭绿江诗社

点评 / 姜长华    美编 / 隋毅

评者简介 

姜长华,丹东市人,从事公安工作,2016年退休,现为鸭绿江诗社成员。自加入鸭绿江诗社微信群后,通过微刊编委老师对众多投稿作品的指导点评,从中学到了很多诗词理论知识,提高了诗词的赏读和创作能力。


 随笔之一


我喜欢的一首诗

冯良建.晚枫 

骨甲形文字,痕深竹简留。

挥毫墨千顷,身直写春秋。



读罢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有诗心者方能造出如此诗境。诗语虽近白话,但极其简练,仅20个字,把笔的功能写尽。

作者起句告诉读者笔的起源是以刀代笔,说此言彼,表达有技巧。承句用“痕深”示意社会发展的进程,用心良苦。转句省去你我他人称,把笔的功能和功劳用“墨千顷”而表现出来,想象力丰富。结句是作者着意之语,把诗眼放在一个“写”字上,以笔拟人,以“春秋”概全貌,将人类书就的历史以笔代之,简单明了,大家手笔。

斗胆向作者老师进点言,若有不当敬请凉解。①读转句“挥毫墨千顷”句,我想起了明代刘伯温的诗句“买条黄牛学种田”,他不用“头”而用“条”,不管他是否用错量词或是刻意为之,总之,用“条”意广。诗《笔》是否改用“挥毫墨千尺”来表达,同样是夸张,从大气和厚重来讲,我认为这样好。②结句“春秋”与承句“痕深”意思交织,若是律诗就无所畏了,五绝当惜字如金,若是改成“曲直著风流”,窃以为一是大气,二是诗味更浓,三是把古今用笔记录历史的文人的情怀也加进去了。

所言未经三思,勿怪!

 姜长华


 随笔之二


我喜欢的一首诗

晚秋夜未眠

于增.杨柳岸

银杏枝头月影黄,百禽不语梦幽香。

上苍怎忍青枝老,故遣秋风著彩妆。



小诗大概意思:

①月光透过银杏树照在地面上,路上的银杏树叶把月光都染黄了。

②此时,连飞来飞去的鸟儿都进入了梦乡。

③逝者如斯夫,上天怜民惜物,不忍白驹过隙。

④只好遣来秋风将山峦、原野装点成五彩斑斓的模样,以慰世间万物。

小诗的写作手法是常用的平铺直叙。首句与承句通过景物描写交待了季节、时间,着重于写静,暗衬着动,即作者夜里未眠走在空旷的大街上看到了“月影黄”和感知到的“梦幽香”,这种动静对比不同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动静对比,但效果是一样的,为后面的感悟做好了铺垫。转结句是此诗的重点,作者借景抒情,假上苍之口,言自己胸臆,表达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青枝”可以理解为绿色,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时光”,把无情的“秋风”看做是善解人意的“使者”。

如果别解该诗,作者是在感慨时光如流水,虽然人生不如意事之多,社会给予的或是人们得到的还是很多,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下笔未三思,如有不当,是我学识不够。

姜长华


随笔之三

深秋胜春时

深秋吟

姜长华.焰火

尽染山峦百目荼,流岚载我笑姑苏。

枫红已将痴心醉,笔醒诗言忘几无。



一谈到秋,诗人的笔下多是“寂寥”“悲凉”等字眼,似乎眼前就是那荒凉的原野或是寂寞的群山,这也许是与华夏民族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情结有关。秋有“仲秋节”,自古相思盼团圆,秋是“丰收季”,稻黍入仓,念亲早日还,草木岁岁有闲时,何况人呢!

作者也许是受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语的影响,用所见、所感、所悟写出了自己眼中的“秋”。 

小诗大概意思:

①我借了百双眼睛去游览这五彩斑斓的群山。

②行走在烟雾缭绕山间,看到了比杭州还要美丽的如画风景。

③我钟情于枫叶红,我陶醉在枫红之中。

④当拿起笔时,要写的诗语言辞都忘掉差不多了。

别解这首诗,作者夸张借了百双眼睛去观察这美丽的深秋,用了一个“醉”字感叹了秋之美,不然怎能拿起了笔依然醉而不醒呢?闪现在脑子里那些溢彩之词为何忘记近无了呢?

姜长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