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481课:“响”的繁体“響”为啥由“乡、音”组成

 三个小布丁 2021-11-02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音”部的两个汉字:“響、韽”。其中“響”字在现代汉语简化为“响”,“响”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入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是本课的重点汉字。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響(响)。读xiǎ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响,声也。从音,乡声。”形声字。本义是(声音的)回声。《说文解字》对“响”的解释很简单,就说它是“声也。”但其实,“响”并不等同于“声”。就像上一课所说,“声”、“音”、“乐”是有区别的一样。
《玉篇·音部》:“响,应声也。”徐锴的《说文系传》:“声之外曰响。”“响之附声,如影之箸形,故于文,音、乡为响。乡犹向也。”用大白话说,古人认为“响”其实就是“回声”,“响”附着于“声”,就像影子附着于形体,所以,“音、乡”二字合在一起,就是“响”。“音”是“响”的来源,是“响”的“故乡”。所以,“響”字由“乡、音”两部分组成。

(闹钟响了)
也就是说,“响”这个字,在“繁体字”——“響”——中,很好地体现了“响”的意义,它既是形声字,而且“鄕”作为声旁,明显也是“声中有义”的。
《易·系辞上》:“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所以君子将有作为,将行动的时候,探问于“筮卦”,而《易》即以其六十四卦当中的吉辞应答,即筮得吉凶之辞,则受易道之指引,如“响”之应“声”。《文心雕龙·原道》:“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孔子的教化)如木铎声起,千里相应,(孔子的思想)像珍宝流布,万世相传。

(木铎)
“响”也可以泛指声音。比如:响声;响彻云霄。明代王世贞《鸣凤记·放易》:“那里打鼾响”,打鼾响,就是打鼾声。
本义之外,“响”还有很多用法:
(1)发出声音。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好鸟响丁丁,小溪光汃汃。”《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命将些汤点果菜与文官等吃去,便命响鼓。”

(响鼓催令)
也指开口说话。比如:不声不响。柳青《创业史》第二十三章:“他枕着胳膊,脸色阴沉灰暗,难受,一只手愤恨地拔着枯草,谁也问不响。”
(2)声音高而大。比如:响鼓不用重捶。嗓音响亮。刘长卿《湘中纪行·浮石濑》:“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又指说话有影响有分量或声名远扬。比如:名头很响。晋代陆云《祖考颂》:“肃雍硕响,万载是振。”大方言里也指清楚。凌濛初编《二刻拍案惊奇》卷二:“私下受这样说不响的钱,他也不肯。”
(3)音讯。《三国志·蜀志·后主传》:“(邓)艾得书,大喜,即报书”。裴松之注引《蜀记》:“艾报书云:“衔命来征,思闻嘉响。”也指言语所包含的意义。苏轼《记南华长老答问》:“居士曰:'言中有响。’华曰:'灵山嘱咐不得忘却。’”这里的言中有响,指言语有包含深远的意义。

(苏东坡与大师)
(4)通“向”。又分两种用法:其一、趋向;向着。白居易《与杨虞卿书》:“斯仆所以响慕勤勤,岂敢以骨肉之姻,形骸之旧为意哉!”;其二、从前;原来。清代东海觉我《小说林·缘起》:“我国之小说,向所视为鸩毒,悬为厉禁。”
(5)用作量词。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比如:礼炮二十一响。

(响礼炮)
“响”的小篆写法如图:

(响的小篆写法)
2、韽。读ā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韽,下徹声。从音,酓声。”形声字。本义是微小低沉之声。这里的“下徹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其声下达。”徐锴《说文系传》:“谓声不能越扬也。”马叙伦《六书疏证》卷五:“声不上出口而下徹也。即谙字义。”也就是说,声音没清晰地说出口而愈来愈小以致听不见。厉鹗《焦山古鼎》:“腹深八寸脣尺四,叩之清越微声韽。”

《汉语大字典》释韽为“钟声微小不清脆。”也有道理。《集韵·感韵》:“韽,钟病声。”《字汇·音部》:“韽,言钟形微,则其声亦微小不越扬也。”意思是说钟声微小不清脆。《周礼·春官·典同》:“微声韽,回声衍,侈声筰(zuó)。”郑玄注:“韽,声小不成也。”

(古鼎)
好在韽是生僻字,日常很少用。“韽”的小篆写法如图:

(韽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