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中医” 医道之漫漫,苦心而求索,常待东方白,不为世俗同。 张胜兵:武汉知名中医,中医研究生,成名代表作《医门推敲》五部,《攻癌救命录》,《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 肿瘤归属于中医学“癥瘕”“积聚”“脏结”等病证的范畴。中医学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癥瘕积聚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治思路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与癥瘕积聚相关的病证有称之为“脏结”的,有称之为“癥瘕”或“癥”的,有称之为“积”和“聚”的。 脏结证治 如脏结可见于《伤寒论》129条,曰“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伤寒论》130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论》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脏结多由脏虚阳衰,阴寒深结于脏发展而成,证属正虚邪实之候。 正虚涉及五脏六腑、阴阳气血,而以脏气虚衰为主; 邪实则为寒邪凝聚、气血郁滞、瘀血阻滞。 其病位以下焦肝肾为主,涉及心、肺、脾、胃等多个脏腑,从而导致病情加剧复杂多变。体征为胸胁硬满疼痛,尚能饮食,或食欲不振,时时下利,甚则胁下有痞块,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及阴部,舌苔白滑、寸脉浮而无力,关脉小细沉紧等,证属本虚标实。 而对于脏结,张仲景予以“难治、不可攻、死”的描述,而没有给予明确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可知脏结为重症、难以治疗的急重证候,多由脏虚阳衰、阴寒深结于脏发展而成。 然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对于脏结给出了参考方剂,具体如下: 五脏结证治: 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虽然有文献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后人伪本,但至少在这里给了我们治疗脏结的思路,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癥瘕积聚 积聚可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积病属阴,病在脏,肿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病属阳,病在腑,肿块或聚或散,痛无定处。 癥瘕可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末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癥属血病,瘕属气病”,可见癥瘕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瘀血内结、气血衰少。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而成瘀。 气滞血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日久而成癥积。 气聚血凝,积而成块。癥瘕积聚日久,损伤正气。 总之,癥瘕积聚的基本病机以正气亏虚为本,瘀血内结为标,临床须明辨虚实,辨证施治。 张仲景认为,癥瘕积聚多为痰瘀互结所致,故治疗时常痰瘀并治。 常用的化痰药在鳖甲煎丸中应用的有半夏、厚朴、石韦、瞿麦、桂枝、射干等,桂枝茯苓丸中应用的有茯苓、桂枝等。故桂枝虽无化痰功效,但中医学认为,“痰为阴邪,非温不化”,桂枝一药在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两方中都有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有牡丹皮、桃仁、芍药、大黄等,化痰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同用,是张仲景治疗癥瘕积聚的常用方法。 张仲景还指出,癥病多为久病迁延,且病情顽固缠绵难治,故临床治疗须从长计议。 久病多虚,虚则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因此,攻邪时顾护正气是非常必要的。 常用的扶正药有人参、阿胶、芍药、茯苓、鳖甲等。 旨在攻邪时不忘益气健脾以扶正,谨守病机,照顾全局。 鳖甲煎丸全方虽有二十三味之多,但组方严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共奏行气化瘀、除痰消癥之效,也是临床治疗其他癥积之有效良方。 六经辨证治疗肿瘤精髓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并不是只有桂枝茯苓丸和鳖甲煎丸来治疗癥瘕积聚,而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辨证论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此经方在治疗肿瘤、癌症类疾病就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肿瘤病证变化驳杂多端,即使是同一肿瘤疾病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证亦不同,临证时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癌症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放疗与化疗前、放疗与化疗期间、放疗与化疗后等不同阶段,其临床证候均会发生相应地变化,此时应权衡病情之轻重,根据某一阶段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抓住其主证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临证时,须灵活变通,治病既不离法,又不为法所拘,且辨证须与辨病结合。肿瘤的辨治,同样须根据各种临床证候,辨明病属寒热虚实,病在何脏何腑,属何经脉,而灵活运用六经的辨证方法。 如手术或放化疗后常可见自汗肢冷、恶风发热等症;治疗后出现汗出、头痛、发热,证属气血不足,营卫失和者,均可用桂枝汤治之。 并根据兼症灵活化裁,若表阳虚汗,“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桂枝加附子汤; 胸阳不振,“脉促,胸满者”,用桂枝去芍药汤; 经气不舒,“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可用桂枝加葛根汤; 肺气不利,“喘家作”,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营气不足,“身疼痛,脉沉迟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水气内停,表证未解,“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肿瘤引起的腹水证的,为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此为蓄水证,症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等,可用五苓散。 又如“脉微而沉”“瘀热在里”之抵当汤证,为瘀血内结。热结下焦,瘀血不行,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治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丸)。桃核承气汤临床广泛运用于瘀热互结证。本方是仲景针对热结膀胱的蓄血证而设,但联系症状,分析病机,病证相符的,各种肿瘤引起的下焦瘀热互结证,如师父在治疗妇科肿瘤、膀胱肿瘤、肾肿瘤,甚至胃肠道肿瘤,其病机与瘀血结聚,化热伤津有关,均辨证使用。 如治疗消化系统肿瘤中,如肝胆、胰腺肿瘤,如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所描述的症状,病位在少阳,病机属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者,都可用小柴胡汤主之。 如在治疗肝癌、胆囊壶腹部癌、胰腺癌所致的胆总管或肝内胆管内癌栓形成者,症见胃腹胀满,两胁或右胁隐痛、胀痛或刺痛、跳痛,或放射至背部、右肩部,舌苔黄腻,脉弦滑等,此属湿热瘀结,腑气不通,都可予大柴胡汤加减化裁。 例子太多,不一一列举。 同理,不同的肿瘤疾病在发展过程中若出现相同的病机,表现为相同的证,则应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即“有是证,用是药”。如此六经辨证就可以应用到各种疾病的治疗之中,如拘于是感受外寒的辨证方法,就大错特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