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论语》:述而第七.9

 自古在昔 2021-11-03

述而第七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1),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2),则不歌。

【注释】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侧,旁边.

(2)子于是日哭:是日,这天.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孔子在这一天哭吊过,就不再唱歌。

【感悟】

亲人去世,自然非常悲哀,孔子在其旁边,见人哀哭,而连饭都吃不下,这即是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孔子所追求的仁,正是从恻隐之心出发而来。没有恻隐之心,谈什么仁呢?恻隐之心是对他人哀痛的悲悯和感同身受,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相互关爱的情怀。恻隐之心是仁爱心的发端,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情感。佛门里面也经常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更是恻隐之心的另外一种大慈大善的说法。
吊丧的这一天,因为真实情感的宣泄而余哀难息,所以无法唱歌。我们在《八佾》的第12章曾经介绍过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可见,孔子强调的是对亡人的真挚情感,也是对亡去之人的尊重,所以,也不能唱歌。
总之,恻隐之心和真挚的情感是人们心底最基础的道德,具备了善和真,才能谈及个人品德的修养和提升。也只有善和真,才能让人们推己及人,在彼此的心与心之间搭设沟通的桥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