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的发展要靠当代人

 灿然心动 2021-11-03

读过我写的《不接地气的通知何以这么多?》的网友可能知道,我在那篇文章中讲了这么一件事情。某市文联想编一本《××(本市的名字)诗集》,他们不发动当下的诗人写诗,却让大家去收集民国之前的诗人在这个地方写的作品。很多诗人看到通知,感到又可气又可笑。我怎么找得到古人的作品呢?有这个时间,我自己都不知道写了多少首诗歌了。

  你一个市想要宣传自己,想借古人的作品来宣传自己,这样的想法本身没有错,可是忽略了现实的情况。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有的作品是很难流传下来的,我们无法大量收集。而且,就算每个人收集了几首,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古人已经离我们远去,这样的作品不是太有名气,当时对这个地区乃至全中国都没产生什么影响,今天编到书里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后来,我们网友一致的意见是,这个征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与其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推荐古人的诗歌,不如发动当下的诗人来创作。一个市,还有下面的县,不都有诗词学会吗?民间还有自发成立的诗社。甚至还有很多不在体制内的诗人。这么多的精干力量为什么不发动起来呢?这不是守着金山哭穷吗?

  我讲这件事情,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终究要靠当下人去传承,老是去炒古人的现饭没有任何意义。焦裕禄生前就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这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不是今天才提出这个观点,很早就是这么坚持的。前年,我加入县作协的时候,有人问过我:“小伙子,你旧体诗也写得好,你对中国当下的诗词大会这个活动有什么看法呢?”我当时就说:“与其花这么多的时间背诵古人的作品,不如号召今天的诗人多写好作品。”

  说到诗词文化的传承,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看。国家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忍心看到传统的优秀文化衰落下去,号召大家多读古人的诗歌,这当然是个好事。可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读诗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背诵而背诵吗?我们要知道,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诗歌的大国,诗人多,作品也多,多到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而且还不考虑民间遗失的好作品,仅仅流传下来的就不少。我们更应该看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一个人能在有生之年把流传至今的古人的诗歌全部读完、背完。这样机械地读、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当下的教育就走入了一个误区,大家拼命地去比这个东西。你会背一百首诗,我会背两百首诗,我比你了不起。我今天背会了一首诗,这首你没听说过,我也比你了不起。其实,这样的攀比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诗词大会做的不就是这样的事情吗?把古人的诗句拿来考选手,选手了解这首诗就会回答,不了解就不会。这多少有点碰运气的意味,这样的比赛就变味了。我们判断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绝不是把他的知识储备量简单相加。我可以明确地说,如果我参加诗词大会,也有可能会被淘汰,有的诗歌我也没读过。然而,这并不妨碍我自己写旧体诗。我们写旧体诗的人当然也要背诵一批古人的佳作,但我们不是为了背诵而背诵。背的同时要进行分析。既要从格律上进行分析,又要从写作方法上进行分析。多进行这样的分析,然后吸收古人的长处,指导自己的写作,这才是目的。这才是当下的诗人的层次,有了这样的高度,读诗在乎的就不是数量的多少,而是质量的高低。有多少作品,我读了,能对我的人生、对我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诗词读了那么多,下一步就要写出好作品,这样才有利于诗词文化的传承。我们这个社会要做的就是给当下的诗人提供这样的平台,鼓励他们多发好作品,同时鼓励人们多读当下诗人的好作品,这样比搞多少次诗词大会都更有意义。

  前面讲诗词文化的传承,提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当下的文化传承,都有这样的一个通病。一提到古典诗歌,就知道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一提到书法,就知道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等;一提到文学,就知道鲁郭茅巴老曹,就知道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等等。总之一句,只知道前人,不知道当代人。我们老停留在以前,光去怀念前人怎么行?文化艺术的放养光大,还要靠当代人,尤其是有潜力的青年才俊。艺术一旦只有怀念,没有传承,终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

注:中财论坛第872期计酬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