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士懋:温病临床治疗经验

 天下小粮仓 2021-11-03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所谓郁热,乃热邪郁伏于里,不得透达而解。除温病后期真阴耗损者外,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只要有邪热存在,其本质概属郁热。

温病初起的卫分阶段,其本质已属郁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自口鼻而入,病位在肺,属里属内,而不在肌表皮毛。肺为温邪所袭,失于宣发,气机不畅,温邪郁而化热,于是形成郁热;卫阳不宣,外失阳之温煦而恶风寒,这就是温病初起卫分、证属郁热的机理。

卫分证虽亦属表,但与伤寒之太阳表证不同。太阳表证是风寒袭表,邪在肌表,当汗而解之;而卫分证是温邪袭肺,肺合皮毛,虽现表证,然肌表无邪,故温病忌汗。正如吴鞠通所云:“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膹郁,不得捍卫皮毛也”。

温病属郁热者,非独卫分,气、营、血分证亦然。热邪深传,热郁更甚,热深厥亦深,脉亦转沉伏。气分证中的白虎汤证,虽有壮热、大汗、脉洪大等,然其本质仍属郁热,所用之白虎汤为辛凉重剂,辛以开郁,“达热出表”,惟其郁伏较轻而已。

温病初起即与伤寒受邪不同,病位各异,治法相殊,本质有别。纵使在病程某一阶段有相同处,毕竟各自规律不同,焉能将二者相混,合之又有何益?

温病本质是郁热在里,我以为温病治则不外清、透、滋。既有热邪,故当清之,然有热在气血之分,故清之又有清气与凉血之别。热乃郁热,有郁即当透邪。透邪的原则是祛其壅塞,展布气机。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伏郁于里之热邪方能透达而解。所以,在清热的基础上,必须伍以透邪之品。

欲使气机畅达而邪热得透,又必须明确气机窒塞之因。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血痰食、正气虚馁,皆可令气机窒塞,祛除致病之因,气机方能展布,热自透达而解。喻嘉言概括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解毒意在清热,升、疏、决意在祛其壅塞,展布气机。切中肯綮,要言不烦。杨栗山更明确指出:“温病非泻即清,非清即泻”。所谓清,即热者寒之;所谓泻,非专指泻下,而是透泄之意。概括起来,不外清、透二字。

温病最易伤津耗液,其治疗核心是保存阴液,故曰:“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轻者肺胃津伤,多取甘寒清热生津;重者肝肾真阴耗伤,多取甘寒、咸寒、酸寒,甚至血肉有情之品以滋真阴;阴竭阳越者,更伍酸敛潜降之品以固脱。

清、透、滋这治温三字诀,是根据温病本质是郁热而提出的,适用于温病各个阶段。

温病既为郁热,当遵“火郁发之”。

王冰以“汗”训“发”,有失偏颇。发之,固然包括汗法,然其含义远比汗法要广。凡能祛其壅塞,展布气机,使郁伏之热得以透达而解者,皆谓之发。如热郁因外邪者当散,因气滞者当疏,因热结者当逐,凡此,皆可谓发。热郁于里者,及早下之,恰是给邪以出路。纵有表证者,也不用担心下早而邪陷,因温病热本在里而不在表,何虑邪陷。若已然下利者,亦当下之,下之热去利自止,此为通因通用。

《寒温条辨》之升降散,乃治温15方之首方,大黄独重,温病初起即用,正是给邪以出路。至于热郁气、营、血者,更应早下,逐热外出。

关于温病传变,历代温病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看法。主要有吴又可的九传学说、叶天士卫气营血传变、吴鞠通三焦传变、柳宝诒六经传变、薛生白的正局与变局传变、杨栗山的气血传变等。虽见仁见智,但各执一说,使后人莫衷一是。

关于温病传变阶段的划分,都必须遵从这样一个共同原则,即当温病在传变过程中,出现不同质的改变,并发生治则的相应改变时,才能列为一个独立传变阶段,便于提纲挈领,指导临床。根据这一原则,我认为温病的传变,不外气与血两个阶段。仔细分析温病各家的传变规律,皆可以气血传变概括。温病本质为郁热在里,其传变不外气血两端。气分证当包括叶氏的卫分证与气分证,血分证当包括营分、血分证。虽分气血,但不截然划分,重者多气血相兼而呈气血两燔。

由于温病初起即属郁热,邪热在肺而不在肌表,非汗法所宜,故温病忌汗。吴鞠通曰:“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叶氏于《幼科要略》云:“夫风温春温忌汗”。

既然温病忌汗,何以叶氏又云:“在卫汗之可也”?此汗,非汗法,而是测汗法。测汗,是据汗以测病情转归的重要方法。

测汗一词,首见于叶氏《吴医汇讲·温热论治篇》:“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王孟英未解其意,改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谬将测字删去,不仅湮没了叶氏测汗法这一重要学术思想,也使原文“反而晦涩费解”。

据以测病之汗乃指正汗。所谓正汗,其标准有四:微微汗出、通身皆见、持续不断、随汗出而热衰脉缓。四者相关,不可分割。

测汗一词,虽为叶桂首倡,然其理论渊源却出自《伤寒论》。太阳中风本自汗,然仲景于桂枝汤将息法中五次言汗,孜孜以求者乃正汗。正汗出现的机理有二:一是阳气的蒸化;一是阴精的敷布,此即“阳加于阴谓之汗”。卫分证因肺气胰郁,卫不宣,津不敷,故尔无汗;热郁而伸时,又可迫津外泄而自汗。待予辛凉之剂清透后,正汗乃见。据此汗,可推知肺郁已解,气机畅达,郁热得透,阳施阴布,其病乃愈。这就是温病忌汗又最喜汗解之理,也即叶氏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正如赵绍琴所说的:“汗之,是目的,而不是方法”。

测汗法不仅适于卫分证,对气、营、血各个阶段尽皆适用。当热结胃肠而壮热无汗、肢厥脉沉时,用承气汤逐其热结,往往可见汗出而脉起厥回。这正是由于热结已解,气机通畅,阳施阴布之结果,据此汗可推知已里解表和矣。当热陷营血而灼热肢厥无汗时,清营凉血之后亦可见正汗;当阴液被耗而身热无汗时,养阴生津之后,亦可见正汗,此为阴液来复之表现。金寿山云:“大多数温病须由汗出而解……在气分时,清气分之热亦能汗解;里气通,大便得下,亦常能汗出而解;甚至在营分、血分时,投以清营凉血之药,亦能通身大汗而解”。假如说辛凉之剂因辛能散而涉发汗之嫌,那么承气汤、清营汤、清瘟败毒饮、加减复脉汤等,绝无发汗作用,服后反可汗出,这正是邪退正复,气机通畅,阳施阴布之结果。恰如章虚谷所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