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重点】科举制度

 公司总裁 2021-11-0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它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以选拔官吏。它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于20世纪初废除,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深远。下面以明清科举考试为据,简要介绍其常识。
   
1.乡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称为“大比”。因考期在秋天,故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生员(又称“庠生”,俗称“秀才”),考取者称“举人”,已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2.会试
    是由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在京师的贡院举行。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也称“礼闱”。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3.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考试,地点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考策问,亦称“廷试”。殿试按成绩分为“三甲”(三等):
    一甲:取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