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学而1:学习的三种境界

 寻琴斋 2021-11-05

我们今天主要是讲“学而”的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则我们都学过,我上学的时候这是《论语八则》中的第一则,是初中的课文,好像现在放在小学语文课本里面了。大部分人学《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这一句。

这一章分为三个层次。三个问句,一个问句一个层次。第一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之乎。意思大家都懂,那么今天就讲一下意思之外的,可能以前没有人讲过的一些内容。

先说第一层,学而时习之。学和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是认识,习是实践。学习了之后啊,经常的复习一下,经常的练习一下,甚至经常演习一下。这里的习其实侧重的是实操,我们学习了一些知识之后,然后通过实践来演习一下。这样的一件事不是让人非常开心的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不光要学,还要实践。不光要学习新的东西,而且要经常温习,经常练习,经常演习,经常实践,从学习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学习,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是学习的第一种境界。

第二层意思,有朋自远方来朋。我们一般都合在一起叫朋友,但是朋和友还是有区别的。古代一个字通常是一个词,一个词是一个意思,友,那就是友人,两个人关系很好;朋,是由两个月字组成的。古代有一个词叫做“朋比为奸”,朋字是两个“月”,比字是两个匕首的“匕”。两个字意思相近,都是两个人排在一起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能简单翻译成有朋友自远方来,而是说有一个与自己目标相同、方向一致、能够并肩携手朝前进的人,从远方来了,这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孔子在书中另一个地方讲,好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但自己要学习,而且能够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同行,这是学习的第二种境界。

第三层意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当然泛指啊,这里讲的很简洁,这个人具体指的是谁?当然有不同的说法,第一种可以指前面讲的从远方来的“朋”,也就是与自己志向相同的人,他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另一种是指广义的方面的人,也即是别人,其他人都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

不知道我什么呢?不知道我的志向,不知道我的才华,不知道我的能力,不知道我的目标,不理解我的方法等等,都有可能。“人不知”,也就是后人说的怀才不遇。后来的读书人一旦怀才不遇,就郁郁寡欢,就自怨自艾,就自暴自弃。孔子就完全不同了,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懂他,他怀才不遇,周游列国而无法实现抱负,他不生气不怨恨,这样才是君子的标准。这是学习的第三种境界。

那么,第一章就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第一种是自己学习;第二种是能够和别人一起学习;第三种是自己学习了,掌握一定的技能本领知识才华之后,别人不理解我,我应该怎么做。

所以说,《论语》言简意赅,虽然短短一句话,意义非常丰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