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那个年代的糗事

 小草ydvvdw4696 2021-11-05


  爸爸上班那会,问身边的同事,同事父亲为什么会有一个叫作“冒号”的绰号,同事也一脸漠然,爸爸就细细讲起绰号的由来。

“冒号”本人是和爸爸同时代的工人,由于在单位积极肯干,表现突出,单位选派他做为工人代表在厂子大会上发言。对于文化不高大老粗来说,确实是个难题,本着高度重视的原则,求单位的有学问的人帮着写发言稿,本着帮忙帮到底的原则,写稿人把他叫到身边,逐字逐句地讲给他听,发言的开头应该是称谓,通常是各位领导同志们,然后告诉后面这个是标点,两个点叫冒号。(还特意告知这个不用念出来)讲者尽心,听者尽力,理顺了发言稿,接下来就是静等开会了。

结果呢,开会时,或许是紧张,或许是真的忘记了被提醒的,刚一上台,感慨激昂地念出开头“各位领导同志们”,没听到下文,却听见了大声读出来的“冒号”两个字,结果是挺正规的汇报会开出了娱乐氛围,一个普通的生产生活会,却因为这两个字成了几代人的记忆,以至于很多年,互相都忘了名姓了,提起这两个字,还有人记起这个人这件事这个会。那个人的名字也只是出现在正规场合,私下里都会符号代替了。

另有同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唱革命歌曲,或许是方言作怪,或许是秉性好逗,把“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成了“大海航行靠边走”还极具创造性地加了句“小心别掉河里头”那个特殊的年代,扯这样的玩笑是要付出代价的,被游街批斗了好几天。

爸妈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相处极具真实也很真诚,有时候一句话、一件事就总结出一个人的绰号出来,或褒或贬,或荤或素,从没上升到人格、人权。约定俗成地相互叫着,仿佛成为了昵称。并且有时候叫着叫着就把真名忽略了,甚至有人连名带姓地叫,自己越发的也会感觉别扭。

有位领导家长,习惯了在家里外头地叫儿子小名,一天儿子的的主管来汇报工作,很正式地叫出领导儿子的姓名,领导毫不走心地随口一句,这人是谁呀,新来的吗?容人提醒,才意识到这个错误犯得过于低级。

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的年代,广播也只局限于新闻、评书、革命歌曲之类。因此人们的休闲娱乐也就是身边人的那些窘事、糗事,总被父母提起,也成了我们小时候很深的记忆了。了解这些事的背后是粗心是大意是懂得太少,所以要想不成为别人的笑话,只能是做事小心谨慎、拼命的学习,把这当成了一种动力,也算是那些人故事的往好的方向发挥了一次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