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这是真的吗?

 木香草堂 2021-11-05

博友“流水无波”是一名小学教师,前些天在博客中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孩子们有时会对我们的话表示怀疑?”读来颇耐人寻味……

为什么孩子们有时会对我们的话表示怀疑?

    借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有一个“给远方小朋友写信”的习作要求,我想真正组织一个手拉手的班级联谊活动。联系了一所理想中的学校和班级,就安排同学们写信了,当我把这个信息告诉给班里孩子们的时候,大家显得都很兴奋,跃跃欲试。再经过一些简单的书信格式要求之后,孩子们埋头写信了。突然一只小手刚刚举起,问:“老师,您说这次我们要把信寄给某某学校,是真的吗?”我有些不解,回应:“当然啊!”又有几个小脑袋抬起来说:“老师,一定是真的吗?不是只让我们写作文,是吗?”“……”我更加莫名其妙,要知道,为了联系一个班级,为了考虑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老师事先要考虑很多因素的呢?现在把学校名称就报给大家了,为什么还有些孩子将信将疑呢?“带大家半年多了,我有过说话不算数的时候吗?”“嗯,好像没有……”孩子们不确定地这样回答。我再次重申:“这次是真的写信,不单是因为书上的要求,我是真心希望大家拥有一段美好的经历,能够结识一个与自己的成长环境迥然有别的地域里的同龄朋友,彼此交流,将来回想起来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是我最大的心愿。”最后,为了让孩子们相信这不是作文,是真的写信,我说这次草稿后直接誊写在信纸上,不用写在作文本上,而且誊写后老师只大致看看他们的书写,不会细致阅读他们信的内容……孩子似乎这才放心。

昨天,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联谊班级的同学在我们写信的同时也给我们写信了,因此在我们的信件发出的第三天——昨天,就收到了他们的来信。当我拿着厚厚的快递信封走上讲台时,教室里首先一片哗然,击掌声,欢呼声……不知怎么的,一小会儿,教室里霎时变得寂然无声,个个小脸涨的通红,终于,有个怯怯的声音传过来:“老师,信上写的有我们的名字吗?”“你们猜。”我故意卖了一下关子,一边用颤抖的手从信封里掏出一叠整齐的信件。“或许有,或许和我们一样,写着某某人写……”孩子们小声猜着,我高高举起一封信,对着信封大声叫出了收信人的名字,孩子们顿时长大了嘴巴,那名被叫到的孩子更是激动不已,风一样的飞过来,取过信……这样一封一封的信雪片一样的飞走,教室里一片欢腾。

在我们商量如何回信之后,我让大家先把回信写在日记本上,又有个小女生走过来,问:“老师,回信不是作为日记吧,会真的再寄出去吗?”“你们说呢?”“当然!!!”多数孩子现在显得很自信了。

放学了,回信并没有在学校写完,有的孩子还申请想在家里回信,说在这里似乎写不出来,我连连点头,因为我也有这样的经历……

   看着他们认真的收拾书包,小心翼翼地把他们的宝贝信夹进本子时,欣慰的同时,涌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孩子们会对我们有些说法表示疑虑呢?”

读了这段叙事故事,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什么样的作业才是有价值的作业?当前作业的主要类型是纸笔型的、与真实的世界没有联动的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要么是从公式到数据的一遍遍的演练,要么就是背诵一堆“华丽”的词句堆砌在一起,形成一篇“看上去很美”的文章。至于这样的作业有什么价值,能和孩子内心的世界、生活的经验有什么样的联结,教师是不大去考虑的。

昨天我们还在开有关“作业系统”方面的研讨会,我在会上提出了作业的两个作用:一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行为的产生;二是让学生通过作业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当下的作业必须变脸,要丰富作业的类型,在纸笔型作业铺天盖地的情况下关注真实场景下的作业设计。“流水无波”老师给我们讲述的这个写信的故事,就是真实场景作业的一个事例。通过这种类型作业的设计,孩子们自愿去“作文”了,而且不仅在班级里写,还要带回家里写;孩子们明白了“作文”的价值了,“个个小脸涨的通红”、“长大了嘴巴”、“激动不已,风一样的飞过来,取过信……”,这样的一些行为背后,折射出来的就是学生那深刻的认知体验。

第二,学校的主要作用就是要促进学生和他人、和自然、和世界的互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之中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但当下的教育,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设法隔绝孩子与世界的互动。

《窗边的小豆豆》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读者的兴趣?小豆豆喜欢站在教室的窗前,看窗外世界的万千变化,看窗外人们的各种活动,看的高兴的时候还要发表一番评论;小豆豆喜欢在课后爬高摸低,四处探寻自然的奇妙之处,不惜将自己的衣服挂的一片一片……这样的一些表现,实际上都反映了小豆豆对“互动”的一种追求和期盼。但是,体制内的学校容不下她,将她抛弃在外,幸好有巴学园,有小林校长,为她营造了一个互动的时空,为小豆豆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窗边的小豆豆》所描述的体制内的学校,不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缩影吗?

“流水无波”老师的作业探索告诉我们,就是在体制内的学校,只要教师用心去做,同样也是可以为孩子营造“互动”的氛围,促进他们心智走向成熟。教师不能太满足现状,要有不断探索不断革新的精神和勇气,而这,是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的。

第三,为什么孩子们有时会对我们的话表示怀疑?“流水无波”老师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对这个问题从正面进行了回答:“在学生(孩子)面前说话,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尽量不说办不到的事。说了就要做。”

陶行知先生对教师的要求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要让孩子“求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求真”。求真的第一要义就是实事求是,不说谎话。当一个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学生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变得非常苍白。德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完成的,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人格感召力。当学生对教师的言行表示怀疑、甚至不信任的时候,他们也会用“虚假”的方式来应对。

非常可喜的是,孩子们通过提问表达了对“流水无波”老师的信任。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的老师带领下,身心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的。

教育叙事:这是真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