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创作的虚构与非虚构

 古磨盘州人 2021-11-06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有专家说,小说不是故事,是事故。生活无论其再真实,那也不是小说,小说必须把生活写出事故(冲突),那才成其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中一定要有虚构的成分,不然就不是小说,可能是新闻、人物传记、报告文学。

我说的可能有些武断,有些人会说,我的生活比小说精彩。我相信这是可能的。不过,你说的精彩可能只是你自己认为的,你试着讲给别人听听,让别人来判断是否精彩。

记得当年写《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的时候,由于素材都来源于家族史,且出场人物较多,里面的人物和事件很多都是真实的,为了防止别人对号入座,在打提纲的时候,我专门做了一个对照表,如小说中的陈姓对应现实中的李姓,王姓对应现实中的毛性,没有对照表,写不了几天我就会混淆人物之间的关系。

后来写《银圈子》的时候,人物相对较少,人物关系也简单很多,我就不用人物对照表了。可人物少了,事件就集中了,我又担心另外一个问题,读者将我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号入座。假如读者拿着书,指着某个角色说,这个人是你吧,这是很尴尬的事,于是,在这篇小说里我用了一个技巧,直接在书里加了一个影子人物朱先生。当别人问起我的时候,我说,我就是那个朱先生啊。一时间,读者如坠云里雾里,因为,假作真时真亦假。

没有创作经验的人,总喜欢将作者与书中的角色建立一对一的映射关系,其实这是不对的,作者与角色之间是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哪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不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呢?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思考,他怎么会把活动加到角色身上?作家明面上是写角色,其实是在写自己。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非虚构的更多一些,起码小说中的主角、关键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趋势是非虚构的,可虚构的毕竟还是占多数,如孔明借东风、空城计等,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等都是嫁接的。《红楼梦》差不多是完全虚构,小说所处的历史环境,当年豪门大户的声色犬马、应该是真实的,没有真实的意象,曹雪芹也没有那个能力去臆想。《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方腊的起义,梁山108将的故事差不多都是作者臆造的,甚至很多史实都是作者杜撰的。《西游记》就更不用说了,除了玄奘法师历经劫难到印度学习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包括玄奘是由唐太宗派遣出去的,都不是史实,真实的情况是,唐僧是“偷渡”出去的,当时,重重关卡阻挡了玄奘西行的路,守卡的官员不亚于小说中的妖魔鬼怪。

明明都是假的,可很多人都把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当成真的了。有人研究历史不读《三国志》,而把《三国演义》当成了资料来源。有人还振振有词地说,从贾政的表现,揭示《红楼梦》中的某一段是暗示雍正皇帝驾崩。《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也被人找到了原型,说当年有个西域人叫石磐陀,他开始保护玄奘去印度取经。如此等等。

俗话说,无假不成书。其实该理解为,无虚构不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小说中必须有非虚构的元素,小说就是虚构与非虚构合理配置的文学产物。

虚构不是目的,虚构是为了让小说更有故事性,更利于阅读。我们在编故事的时候,不仅仅要编情节,更重要的是还得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经过结果,真实可能是,这些要素是残缺的,是不完整的,不虚构就不成其为故事。就算你把它当故事讲,读者也没有办法阅读。

虚构是为了解决时空上的集聚。有个笑话说的是,有个女人贪恋张姓男人的样貌,同时贪恋李姓男人的钱财,所以她自己幻想着,白天在李家吃饭,晚上去张家睡觉。这只能是笑话,在小说里,作家必须把张姓和李姓两个人合在一起,或者就是让他们反过来,这个女人只能在张家吃饭,到李家睡觉。这样才能建立冲突,才能把故事变成事故。

虚构让非虚构变得更加丰富。世界是立体的,而每个人的视角是单向的,虚构可以多维度地设计视角,让静态变成动态,让单向变成双向或多向。虚构是为了让非虚构更加饱满,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有次,多年不见的一个老朋友来北京了,他约我晚上聚一下,因为他明天就要离开北京。我当天正好做了手术,正在病床上挣扎,我说今天有点不方便,见不了他了。

这是非虚构,如果仅仅说这些内容,这不成其为故事,更不是小说。假如按照小说的路数,这时候就得制造冲突了,首先从我的视角想,怎么这样不巧,他怎么早不来北京,晚不来北京,偏偏这时候来北京呢?假如我的内心因为失落或者失意,我会产生联想,这人过去跟我相处就是别别扭扭,每逢关键时刻都是阴差阳错。故事到这儿应该不能算结束,我必须将镜头切换到朋友身上,他自然会想到,很久没见的老朋友,好不容易来一次北京,我竟然找借口不见他,可见人情是如何的淡泊,甚至联系到,北京人就是看不起地方上的人,还有可能联想当年什么事,可能得罪我,我现在在报复他,等等,事故就这么产生了。

当然,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让非虚构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些许的虚假立即会毁了整个剧情的连续性,故事的可信度,人物塑造的典型化,虚假是文学创作最大的敌人。

一部小说中,虚构与非虚构究竟该如何进行比例设计?假如要是定义一个比例的话,我觉得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不知道各位高人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呢?也许有人说,虚构与非虚构适合“二八原则”,我也是认同的。

因为小说中的虚构与非虚构比例,还没有人研究过。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