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 “做水利” 的岁月里

 老鄧子 2021-11-07

作者/高岚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六十年代后期嘉积中学高中毕业之时,正是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之际。作为农家子女,回乡参加农业劳动是我唯一的选择。
       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正是农村大修水利的年代。那时,集体经济单打一,每年两造插完秧,公社给生产大队,生产大队给生产小队布置参加农田建设水利任务。生产小队召开社员大会,动员年轻力壮的中青年报名“做水利”(海南俗称)。

图片

六十年代的嘉积糖厂照片。

      大凡经历过那个年代、大凡上过水利工地者,都会对“做水利”有刻骨铭心的回忆。

     “做水利”一是重体力劳动,二是离开家庭。因此,不但生产小队按规定给予每天最高工分计酬,而且公社每天还有肉、油补助,也就是贯彻“有苦也有补”的原则。因此,年青人大都踊跃报名上水利工地。

      回乡劳动三年多,上过好多次水利工地,除了参加筑建万泉河水坝是在县城内外,其他水利工地都是在离家几十公里的穷乡僻壤。

      上工地,能有辆自行车载行李与劳动工具是最奢侈的。大多数人都是用扁

担挑简单的行李靠“11号车”(即两条腿)走路上工地。

图片

建渡槽,也属水利工程。

      修建水利,均是寄宿当地老百姓家。条件好的还有块门板打铺。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将自带的草席在黄泥地板上,晒咸鱼式按男女分开一溜溜睡成一排排。

      伙食方面,公社按人头每天拨半两油票半两肉票,每个生产大队选出一人负责买菜做饭烧开水。就着可怜的油、肉指标,当“伙头兵”的只好将肉票全部买肥肉,榨出炒菜的油后,用肉皮、油渣炒青菜。每顿饭每人一小盘素菜、一小块咸鱼或者一小勺萝卜干。

      七十年代也是“社”字与“红”字大行其道的年代。仗着中国人口多,仗着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动不动就是“红旗飘飘歌声嘹亮”的大兵团作战。

      水利工地上的活或是挖土或挑石头或是筑坝,总而言之,都是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

图片

      干的是高强度的重体力劳动,消耗的是大量的卡路里,又都是俗语说的“吃铁钉都能消化”的年华,饭菜又缺油寡肉,工地上人人饭量大得惊人,一斤米饭全进肚子还觉得不够饱。
       干了一天繁重、枯燥的体力劳动,没有电影,没有图书,没有任何文化娱乐活动,回到住宿地,同样是枯燥乏味。偶然有县电影放映队巡回放电影,可在极左思潮泛滥成灾年代,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看得人人发腻。银幕上除了这八部电影片外,就是几部“战斗片”——《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
       在煤油靠供应证,香皂、毛巾靠配给的年代里,在四周漆黑一团的夜晚,一群青春勃发、精力充沛的年青人聚在昏暗的油灯下吆吆喝喝打扑克争上游,要不就是团团坐“讲古”谈吃,搞“精神会餐”,要不就是十几个人围着一台煤油灯玩游戏。

       玩游戏无惩无罚哪有刺激?只好撕报纸往输家脸上贴报纸条。报纸条贴久了没意思,又改为火炭涂脸。可被涂成包公脸后,洗脸还得花费香皂,最后只好采取罚输者像小狗似的钻桌子。

图片

图片

看露天电影。

       碰上刮风下雨不出工,对于身上脂肪不够、胃肠油份不足的年青力壮者来说,最有诱惑力便是“做公道”了。

      "做公道"是海南东部农村的饮食民俗。

       吆喝凑份、到村子里买家禽、收份米、煮鸡(或鸭)、煮饭捏饭团、制蘸料,都是“公道头”一人在忙,可“分公道”时就热闹了。   

       用昏暗的煤油灯照明,地上放一个大簸簧,簸箕里放一个木头砧板,小碗小盘围着砧板摆成半圆状。“公道头”或蹲成坐,刀起肉碎,众人围成一个圈,咽着口水围观剁肉分份,指指点点,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给单调沉寂的工地生活带来一丝生气。

       对于未婚男女来说,最能驱逐水利工地寂寞,莫过于谈场(恋)爱了,正如物理学上来回磨擦就擦出火花一样,一个肩担与肩担的相钩、一个粪畚与一个粪畚的相撞,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眸一笑……在出大力流大汗的水利工地是最容易撞出爱情火花的地方。

      干了一天强体力劳动,大多数人洗完澡,倒在地铺上,便呼呼大睡。对看电影感兴趣的大多是在水利工地上谈恋爱谈得火热的恋人,他们打着看电影的旗号,其实是跑到树林里、草丛下,卿卿我我、花前月下。

       乡下姑娘在本生产队劳动,人际范围小,找对象唯有靠媒婆介绍。水利工地上,有来自本生产大队、本公社甚至其他公社的男女青年,这就大大拓展了结识异性朋友范围。一些男青年,往往借“做水利”的机会寻找合乎“心水”的对象。如果拥有一辆单车,又有一副好“口水",请意中人去看电影,主动开展爱情攻势,那十有八九“有情人终成眷属"。

图片

图片

嘉积万泉河拦截工程。

       此生印象最深的“做水利”,莫过于参加拦河筑建万泉河大坝工程了。
      据历史资料记载,万泉河大坝"于1969年12月23日由琼海县政府发动1万多名民工参加修建的大工程”、“万泉河大坝建成之初总长400米,浆砌石溢流坝长190米、高3.7米,沙坝长210米,高4.8米。再加上1970年4月开始配套的水电站设施,形成万泉河大坝今天的全貌。1984年,政府相关部门又为大坝浇筑20厘米厚的混凝土防渗保护层”、“大坝落成后,设计灌溉面积达到36000亩,沿途嘉积、泮水、塔洋等地区的农田均能从中受益”。
       本人就是当年修建大坝的一万民工之中一分子,亲眼见证了拦河建坝的过程。
       拦河截流,需要大量的石头。当时,成千上万民工开进万泉河嘉积区的溪仔村,在房东家“煎咸鱼”打地铺睡觉,过的是军事化生活。每天早上,一听见起床号声,便鲤鱼打挺的起床,收起铺盖、洗漱、吃早餐后,便开始干活。
       民工的主要任务是到嘉积附近里邦、孟里、先锋等地,找石匠打石后余下的不规则的石头,用肩膀一担又一担地挑到万泉河河边,按总部指定的地方堆成堆。
       赤日炎炎,挑着沉重的石头,翻山越岭,其艰辛可想而知,生产队有牛车的赶着牛车运石头,便大大减轻人力负担。有的生产队有牛车但没有牛拉车,只好用人代牛拉牛,我的爱人,当年是琼海市塔洋镇鱼良大队礼陶村的下乡知青。时任生产队长的他,当了几个月卖力拉牛车的“黄牛”。
      上水利工地,往往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工地指挥部将运石头的任务分派给各生产大队,各大队将肩膀挑或牛车运的石头堆放在一起,由工地派人丈量(以立方计)。记得相当大队的领导者采取“苦干加巧干”的办法,即将形状各异的石头艺术地堆成中空状,再给丈量员口袋塞包丰收牌香烟,用此投机取巧的方法,提前完成任务班师回朝。
       如今回想起来,在那个科技落后、经济贫困的年代,筑大坝的工作大都是用落后的人力方法。河水湍急时,石头、麻袋被冲走,冲走后再接着扔……有几次,眼看着截流的石头、麻袋被冲走,心急如焚的我们,跳到河里,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满怀激昂的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人墙”来拦截湍急的河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利乃农业的命脉。“汩汩碧水,源源不断,流入沃野,浇灌出一幅幅国泰民安、富足秀美的画图”,是老百姓心中的希冀。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当年无数民工挥洒青春热血的水利工程,大多数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好多工程是劳民伤财又伤身的工程。
      当年的我,既是共产党员,又是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满腔热血,无论在哪个水利工地,无论挑石还是挑土,那是有多大的力气便使出多大的力气,膝关节超负荷,又不注意劳动保护,早年便出现风湿性关节炎。刚进入老年,又出现退行性骨关节炎。

图片

      汩汩流水,巍巍大坝。万泉河修建拦河大坝工程,虽说没有达到当时人们理想中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在本人的心目中,它是出大力流大汗的青春岁月的见证人。当听到有人提议为发展旅游事业而炸毁大坝时,在感情上实在是接受不了,它毕竟见证了一个时代琼海人移山填海的力量和精神。

图片

修建完工的嘉积水电站。

图片

万泉河风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