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蜡烛难题”吗?

 木香草堂 2021-11-07

1945年,心理学家Karl Duncker,设计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蜡烛测试,专门用来测试人们解决创造力难题的状况。

场景非常简单:在人们面前摆着一根蜡烛、一盒图钉和火柴,任务就是:让蜡烛附到墙上,并且不能让蜡滴到桌上。

你知道“蜡烛难题”吗?

实验场景

参加实验测试的人们开动脑筋,有人试着用图钉把蜡烛钉到墙上,也有人点燃火柴融化蜡烛的一侧,然后粘到墙上。但这些方法都失败了。大概5-10分钟之后,大部分人就都能打破思路,把放图钉的盒子变成烛台,于是就成功完成了任务。

你知道“蜡烛难题”吗?

搭建烛台

如何在实验中增加一些奖励的举措,实验者完成实验的效果是否会更好?基于这样的思考,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科学家Sam Glucksberg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升级,实验的场景不变,但实验者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没有任何金钱奖励,纯粹解题。“我给你们计时,是为了建立一个标准,看平均会用多少时间。”第二组则有权领取金钱奖励。“前25%完成任务的,赚5美元,最快完成的赚20美元。”

你是否觉得有奖励的这一组完成任务的时间会短一些?结果恰好相反,实行奖励的第二组平均用时居然比第一组还慢了三分半钟!而且还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40年多来的测试结果均是如此。为什么会如此?奖励难道不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吗?

Sam Glucksberg不甘于此,他再次调整了实验的场景设计——在发布任务时,他把图钉从盒子里拿了出来,其他条件不变。实验结果表明,有奖励的这一组确实快了!

你知道“蜡烛难题”吗?

图钉放在外面

科学家就此得出的结论是:金钱奖励对生产力到底是有帮助还是危害,要看是哪一类的工作而定!Sam Glucksberg在前一次的升级实验中,将图钉放在了盒子里,这给人们带来了思维的定势,需要实验者跳出思维的框框,发挥创意才能解决。这时如果有金钱作为诱因,反倒会阻碍大脑的自由发挥。“奖励组”表现不好的原因是他们很难把金钱的诱惑与压力完全排开,自然无法专注在问题本身。至于修改过的“蜡烛难题”,也就是图钉和盒子分开的版本,属于机械式的作业,对于创意的需求不高,在这类的问题当中金钱的奖励就相对比较有效果。

“蜡烛难题”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意义非凡。马斯洛老先生很早就提醒过大家,我们固然需要金钱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但更多的钱并无法有效地激励我们的工作表现,我们需要的是受到认同以及自我实现这些较高层的激励因子。

激励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外在激励和内在满足。外在激励包括:金钱报酬:如工资、奖金、分红、福利等;成长机会:如晋升、培训等;肯定与赞赏:如上级的肯定、同事的肯定与尊敬、社会的肯定与尊敬等。内在满足(或内在动机)包括:有趣性、挑战性、创造性、责任感、使命感、成长感、进步感等。

索尼公司因为推行严格的、科学的、与薪酬挂钩的绩效考核,结果索尼慢慢滋生了以自我利益为核心工作动机的企业文化,没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站稳根基。阿里巴巴靠愿景和使命吸引人才,不以高薪酬吸引人才,结果一直走到了今天,而且越来越壮大。一个企业的兴衰如此,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投身于你认为有意义、有兴趣、并能发挥自己天赋的事情之中,让自己的内驱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当个人生产力和创意提高之后,最终还是能获得合理的金钱回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