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艺术名家邀请展——岳振陶瓷、国画作品赏析

 艺术名家数据库 2021-11-07


岳振。1957年12月生于贵州。祖籍山东。原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贵州卷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贵州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届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第一届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

返“朴”归真

——记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岳振

文/杨智









在2014年底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中,一件陶器玲珑剔透,色泽和谐,古朴典雅,犹如出土文物,这即是贵州牙舟陶,其主人就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岳振,他从事陶瓷设设计、研究、创作三十余年,如今已是贵州陶瓷的领军人。

牙舟陶因地而得名,产于贵州平塘县牙舟镇,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牙舟陶是中国十大名陶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振介绍:“牙舟陶与其它陶瓷相比较,最接近'唐三彩’,以玻璃为釉料基质,其它矿物颜料为呈色剂,釉以绿,黄为主,厚糯而温润。”

▲《贵州苗族龙云纹三足鼎》28x31cm


“承”——以古鉴今

岳振介绍,牙舟陶工艺精湛,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古风神韵。

牙舟陶的质朴风格与其起源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祖属“百越部落集团”中骆越的一个支系,原居东南沿海一带,泰国攻占越地后,部分越人经红水河进入今贵州境内,并分散到各地定居,现居住在牙舟镇的布依族当是后代。布依族是水边的民族,以龙、蛇、鱼、虾、蟹等水生物和水鸟为崇拜物,一些传统的牙舟陶产品体现了这种图腾意识,如“人物动物笔插”的造型就是一个弄蛇的布依族女子,“盘龙油灯”、“双龙香炉”、“蟹篓篮”、“鱼形口笛”、“蟹形玩具”都是以水生物为题材的作品。

而据平塘县志记载,“牙舟陶始于明洪武16年”。明初,为了进攻云南残余的元朝势力,大量屯军进驻贵州,后来屯军与当地人通婚,渐融入当地民族,牙舟的制陶技艺就是这个时期从汉族地区传入的。由于当地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和独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丰厚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艺。到清末,牙舟陶已具相当规模,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期,产品靠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川、滇、黔、湘、桂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

基于对牙舟陶的一系列研究,岳振将牙舟陶的发展梳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前六百年中都以生产生活实用品为主,装饰纹样也都是地方民族的风格样式,纯手工制作,材窑烧造,所以,概括称为“民间”的。

第二阶段,发生在八十年代初,贵州工艺美术家下乡到厂设计、创作,引入了青铜器、玉器等图案纹饰和造型,生产了大量工艺品,参加了全国及国际很多展览,让外界认识了解了牙舟陶,提高了牙舟陶的知名度。因此,这一阶段是“工艺”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2007年开始,贵州陶艺家引入了现代艺术陶瓷观念,并带入牙舟陶的制作表现中,生产了一批现代艺术陶,参加国内陶瓷大展多次获奖,其中有些还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陶瓷馆收藏。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西安举办的第43届世界陶艺展中,贵州牙舟陶有4件作品入选获奖。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归纳为“陶艺”阶段。

岳振说:“牙舟陶发展至今,所有'阶段’都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会发展的,尤其是在贵州文化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牙舟陶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足云纹鬶》30x36cm


“创”——声名远播

牙周陶植根于贵州独特地域特性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贵州陶艺个性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取向。而历代人的传承与创新,促使牙舟陶从贵州余庆黑陶、雷山灰陶、威宁白碗陶、贞丰绞胶陶、温水红陶等陶瓷行业中脱颖而出,将牙舟陶从民间用品推向了艺术殿堂。

岳振以工艺方法制陶,试图以陶艺的方式表现本土文化,并在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实,岳振起初并不是学陶艺,而是从小受父兄影响喜爱艺术。1973年师从贵州画家刘国权学习中国花鸟画,1980年考入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立体造型研究室工作,师从中国陶瓷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翟思正学习陶瓷艺术。此种经历,使他在书画界与陶瓷界都声名远播。

正因为对艺术的喜爱,岳振在对艺术,尤其是牙舟陶艺术的过程中,敢于拼搏,敢于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风华正茂的岳振,和后来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刘雍等人一起,将青铜器、玉器的图案元素与牙舟陶的烧制工艺相结合,创作出一批精美的牙舟美术陶。这些作品于1982年送京参加“贵州学习民间新作展”,引发轰动。岳振回忆说:“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牙舟陶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

而在牙舟陶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朴”的应用与坚守,可谓是成功的关键。岳振说:“牙舟陶至今保存最古老的制作工艺,我认为这是其以'朴’取胜的最大法宝。”“朴”即朴素的生产与“朴素”的审美追求。岳振介绍,在牙舟陶生产中,当地制陶人将生泥粉碎、浸泡、发酵后,用人脚或牛脚踩,再用泥刀反复砍打等后制成生泥;在制釉和上釉环节,牙舟陶的玻璃釉是用玻璃在石臼中舂成碎末,配以含不同金属成份的着色剂,加上米汤作悬浮剂和粘合剂,在盆中配成釉浆,上釉则不用喷釉而用淋釉,使陶瓷釉面的肌质感更强;燃窑时则用木柴,泥坯放在泥板搭成架子上,不用匣钵,由下向上一孔一孔地向上烧,窑工通过肉眼观察火候,烧成熄火后打开窑门,投入新鲜树叶降温,趁热取出烧成的陶器。以前常在赶场天清晨开窑,客商能买到余温尚存的陶器。独特的“自然冰裂纹”与“窑变”效果更添神奇,特别是绿釉温润如玉,神韵别致。

在牙舟陶的审美追求上,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为制陶艺术地域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文化环境,甚至带有一定原始性。牙舟陶作品大多造型古拙,地域民族特色鲜明,代表作有凤壶、鸡头壶、盘龙油灯、水牛壶、蟹篓篮、绿釉三联罐、花釉泡菜坛及众多的动物造型小口笛等,堪称贵州陶艺的“精绝之作”。


▲《三足云纹长鬶》52x26cm


“传”——源远流长

岳振表示,牙舟陶工艺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古代制陶术,是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史的活化石。一些牙舟陶传统作品反映了布依族的一些民风民俗和图腾意识,能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依据。不仅如此,牙舟陶的历史还能为研究贵州省的移民史和屯军史提供难得的资料。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牙舟陶给予了一定关注,但力度不大,牙舟陶仍然面临失传的危险。岳振说:“原本牙舟陶的生产用途主要是农村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但随着塑料、不锈钢等更经济适用的替代品出现,牙舟陶的市场逐渐萎缩。时至今日,牙舟镇仅存小窑2条,从事制陶业的人家不足20户。而且,其他一些小作坊产品只是一些诸如盐辣罐、烟杆斗、茶罐、花钵、香炉等生活用具,如何达到艺术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都是牙舟陶面临的严峻问题。”

岳振认为,牙舟陶的未来发展要从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从产品的角度看,应该进一步钻研牙舟陶的制作技艺,提高合格率和产量,并且与旅游产品捆绑在一起;从艺术的角度看,应该多进行地方文化挖掘和探讨,扶持老艺人,把牙舟陶的精粹真正保存下来,高度提炼其艺术价值,这样才能使牙舟陶这张“文化名片”真正打响,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陶艺精品。如此,泥土的芬芳与牙舟陶的质朴古韵交相呼应,奏出了直至人们心底的旋律。

陶·瓷·作·品·赏·析

▲《薄雕苗寨长形瓶》特邀作品

▲《地戏之花》66x20.2cm

▲《牙舟陶,吉祥鸟纹瓶》18x50cm

▲《鱼,纹立耳瓶》42x18cm

▲《鸟云纹花口尊》48X18cm

▲《龙凤纹花口瓶》48x18cm

▲《贵州苗龙纹花口尊》48x20cm

▲《贵州乡景平耳瓶》50x22cm

▲《梅花纹立耳瓶》41x16cm

▲《山水花红底口尊》48X18cm

▲《山水花口尊》48X18cm

▲《山水写意薄雕尊》460x160cm

▲《黔山秀水写意薄雕瓶》500x160cm

▲《贵州龙凤纹平耳瓶》32x282cm

▲《贵州风光球型花口尊》370x310cm

▲《高足碗》

▲《天地有道》31X9cm 



花鸟怡情,草木织心

人这一生,要想成材,除去天赋造化,也离不开后天境遇。遇与不遇,是场奇特的旅行,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历程,大抵是一场美的缘遇——良师在前,益友在侧,勤勉之途,成化在后。

我喜欢画画做陶,说起来,启蒙老师是蔡妈妈。蔡妈妈原来是一个国军的太太,也是一名教师,解放后她的丈夫飞往台湾,她留在了贵阳。那时的她没有了工作;就在我家做保姆。我家人很多,她主要负责照顾年幼的我和弟弟。她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闲下来的时候喜欢画花画鸟,然后剪成图样。


▲《红娇》140x70cm


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我也爱上了画画剪纸这项消闲。那时候也不懂这个游戏叫艺术,直到入学之后才开了童蒙,渐明其理。我读高中的时候已接近文革尾声,一天,父亲邀请了宋吟可、方小石和孟光涛先生来我家吃饭,他们既是当时贵州知名画家,又是我父亲的同事和好朋友。知子莫若父,在饭桌上,父亲成了我美术艺术之旅的引路人。年轻的我兴奋地捧出自己画的梅花,并荣幸地得到宋吟可先生的指点——梅花要画大一点好,贵州梅花小,北方梅花大。从此在这条花鸟怡情的学艺途中一发不可收拾。


▲《杜鹃红在龙泉山》140x70cm


其实我经历着和大多数年轻人相似的青春,读书出来后干着和自己爱好不相干的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贵州省药品检验所化学室,那时候我在刘国权老师的指导下,常利用碎片的时间去画画,对我而言,在枯燥的手摇计算机工作之余,能够坚持着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的笔墨精神,在学习和创作的途中去发现新意,并从笔端的力量、墨韵和色彩微妙的感觉中去涵养和修为自己,是一件极致的私享盛宴。那时我常在放学下班回家的街上遇见一个以卖字画为生的老头,品味其间,流连忘返,时间一长,他便成为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忘年——希贵卿。也许生命中的贵人往往隐于市井,藏在街边,有些相遇和相交,是冥冥之中自然牵线的。直到后来希老先生被他一位在广东博物馆做领导的朋友邀请过去大堂写字,我才知道跟我常常相约书画怡情的老先生解放前在山东济南府任知事,是因时局动荡被打成右派流放到贵阳来的。那时他在博物馆写的字都卖给了国外来旅游的人,因他的欣赏与有意成化,我的画作也跟着在那个大堂的案上走出了国。


▲《烟霏想桂叢》140x70cm


当闲暇时间的精神财富转换成了物质财富,对参加工作不久的我而言无疑是学艺途中巨大的鼓舞。1980年我考入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终于能用全部的时间去做符合自己性情与意趣的事情。而在后天修行的途中,我也渐渐聚合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忘年,亦师亦友的兄长。那时年少,常调侃——在一代人中,那些哲学家的时间一灯如注,简而言之是想多了。画家的眼里心中都是美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故而花鸟尚怡情,草木亦织心。这么多年过去,经由时间的沉淀,艺境的提升给我带来了名利与浮华。在众多“大师岳振”和花团锦簇的人群热闹中,偶有迷失心性时也对名利场存着此消彼长的困惑与欲望,终于会在水墨丹青和泥与火的艺术中气定神闲,复归清宁。


▲《岁月静好》54x120cm


如今的我已经退休,这本小书是给自己的一个小结、一个礼物。现在更有时间画画和做陶,或清淡、或浓艳,总是一种色彩与气格的视觉张力表达。有时也遇比我小很多岁的朋友,对我发问“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您是怎么做到的?我想了半天,这一路过来的故事太多。当真说起,最多的也是途中坚持带来的寂寞和浮躁,遇见的欢喜和未知的寻觅,从而悟出——生命本来平凡,我们何以操持一室风雅?中国画贵州陶实际上也如同白如水的生活,是需要修养的,人有好的修养,就会拥有更高的格调。

我的故事也是如此,平凡的世界里,鸟语余情,草木织心,泥与火的艺术中,一半是泥,一半是情。

国·画·作·品·赏·析

▲《蒼龙振缨紫鳯绾绶》180x98cm

▲《金银满黔山》180x98cm

▲《山梅风骨》180x98cm

▲《崖林红破美人蕉》180x98cm

▲《倦雀》100x49cm

▲《石斛花开》140x70cm

▲《岁月静好》140x70cm

▲《丹萼高擎映日红》140x72cm

▲《秋去萄方好》140X70cm

▲《瑞午清供》140x70cm

▲《到凌云处总虑心》140x70cm

▲《三秕》140x72cm

▲《露里思藤架烟霏想桂叢》100x50cm

▲《舞梅》100x50cm

▲《红蕉得雨更欣然》100x50cm

▲《空谷兰香》100x50cm 纸质

▲《三秋秀》100X50cm

▲《独有芳名出众花》70X70cm

▲《梅花枝上春来早》70x70cm

▲《数朵红云静不飞》70X70cm

▲《独爱请幽》70x70cm

▲《修习临风》70X70cm

▲《习习香从纸上来》70X70cm

▲《荷塘仲秋》70X35cm

▲《在影》50x50cm

▲《和露临风》50x50c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