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为调肝理气名方,是历代医家治疗肝气郁滞的常用方。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以香附、川芎活血理气为臣药;以陈皮、枳壳导滞;芍药柔肝为伍;以甘草调药和中为使,寥寥数味,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效。 呃逆 患者,女,37 岁,2006 年 6 月 28 日初诊。主诉:不自主打嗝,伴恶心,呕吐 1 周。患者于 1 周前因生气后,出现间断打嗝,恶心,呕吐,进食即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胸闷,两胁胀痛,不思饮食。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炎、止吐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近日夜间睡眠差,频发打嗝,每因情绪波动而打嗝症状加重。症见呃逆不止,呃声洪亮,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舌苔薄白,脉弦。诊断为呃逆,证属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治以疏肝降气和胃。方投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 10 g,白芍 10 g,香附 10 g,代赭石 30 g,青皮 10 g,郁金 10 g,枳壳 10 g,旋覆花 10 g,香橼 10 g,木香 6 g,沉香 6 g,党参10 g,白术 10 g,竹茹 10 g,诃子 10 g,甘草 6 g。3 剂后患者呃逆症状较前明显缓解,继服 3 剂,症状消失。 按:呃逆又称“哕”,俗称“打嗝”,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临床较为多见,既可单独成病,又可见于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中。现代医学认为,呃逆为某些因素导致膈肌痉挛引起。此症多因气机逆乱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不舒,疏泄失司,气机逆乱,横逆犯胃,胃气冲逆上壅,故呃逆频作。故此病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之,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青皮、郁金、香橼、沉香助疏解肝气之力,其中香附偏于疏肝,沉香偏于温中,二者协同加强疏肝解郁行气之效;代赭石、旋覆花、竹茹均为降逆之品,用之以降上逆之胃气;党参、白术补气健脾,以防诸药降逆太过而伤脾胃;诃子降逆止呃;白芍配甘草柔肝缓急,和胃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行气和胃之效。 胃溃疡 患者,男,46 岁,2013 年 11 月 26 日初诊。患者自述胃脘部胀痛半年,餐后疼痛,1h 左右缓解,10 月于当地医院查胃镜示胃小弯见一椭圆形溃疡,大小 0. 5cm × 0. 6cm,表面覆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自服奥美拉唑,症状时轻时重。近半个月自觉胃脘部胀痛加重,痛连两胁,情绪愤怒时加重,嗳气、矢气后痛减,胸闷,善太息,时反酸,大便干,夜寐可,无呕血及黑便,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 胃溃疡。中医诊断: 胃痛( 肝气犯胃证)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 10g,白芍 20g,川芎15g,陈皮 15g,黄连 10g,厚朴 20g,海螵蛸 30g,佛手 15g,香橼 15g,黄芪 30g,太子参 20g,茯苓 20g,山药 20g,鸡内金20g。每天 1 剂,水煎分 3 次服。2013 年 12 月11 日二诊: 患者胃脘部胀痛缓解,嗳气,矢气次数减少,反酸症状消失,大便2~3d 1 次,纳少。上方去海螵蛸,黄芪改为炙黄芪 30g,白芍改为 15g,加木香 20g、白及 10g、大黄 5g,每天 1 剂,水煎分 3 次服。2014 年 1 月 7 日三诊: 患者自述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情绪激动时胃脘部偶胀闷不舒,食欲略好转,上方去白芍、黄连、大黄,加白术 15g,每天 1 剂,水煎分 3 次服。嘱患者规律饮食,进食易消化食物,调畅情志,病情如有变化随诊。 按: 《景岳全书·心腹痛》载: “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则可出现胃脘疼痛,连及两胁,纳差,易怒,胸闷,善太息,反酸,大便干等肝经郁滞,脾胃失和的症状,治疗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胃痛日久,必有生痰聚瘀。故方中加入少许活血药及健脾祛痰药可提高疗效。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配合厚朴、香橼、佛手以增行气之功;黄芪、太子参、茯苓、山药以健脾; 鸡内金和胃消食;黄连、大黄清中焦湿热; 海螵蛸制酸止痛。 本文节选自2015 年 2月第31卷第2期《湖南中医杂志》之《卢秉久临床应用柴胡疏肝散验案举隅》;2008 年第 21 卷第 1 期《甘肃中医》之《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
|
来自: 新用户0066aMqP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