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家乡的芦苇II焦仕启(辽宁省)

 国际诗歌网 2021-11-08


家乡的芦苇

焦仕启(辽宁省)


我的家乡,是辽宁省南部的一个鱼米之乡---营口。

这里,是辽河的入海口,一望无际的宽阔河滩,编织了我一生魂牵梦绕的芦苇情结。

我知道,迎风摇曳的芦苇,多被视为是荒凉的象征。

然而,在我的心中,唯芦苇给我的滋润与抚慰,牵着我一生无法舍弃的眷恋和生命之根。

不觉之中,我已离开家乡几十年,而今年的春天,我回到了家乡。

这是一个清晨,我漫步在村外的小溪旁,见溪边洒满五颜六色的野花,晶莹剔透的露珠,挂在马莲草上,正闪着悦目的光,象孩子不停眨动着的眼睛,幽亮而鲜明。

我停住脚,见除了远处田野里有几只飞翔的鸟,偶尔儿传来动听的啼鸣,再听不到尘世的喧嚣,一切都好像刚从睡梦中醒来,显得格外清新、宁静、和谐……幽静的景色,让我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了心旷神怡,思绪格外清爽,忘了世间的一切烦恼。

前面传出流水声,我寻声而去,来到一个小溪旁,发现了让我最为宠爱的,挺立在水中的一片片芦苇。

是的,芦苇与我有着一生的情结;这是因为,在我的凄凉的童年,芦苇伴我度过了寂寞而苦难的时光;自然,我的情感中,也就更加青睐芦苇,一生难于割舍对芦苇的钟爱。

我把目光投向了迎着晨风摆动的芦苇;接着,不自觉地迈步凑过去,揽过几枝芦苇抚摸着……芦苇竟“喳喳”地叫着,似乎在欢迎我这个别了多年的故人,也有种想在我牵挽中欣喜、撒娇的感觉,而充盈的枝叶,包蕴了多年的世间冷暖,默默地向我释怀:我还是我,年年不屈的重生,至今仍是葱绿昂扬的状态。

没错,我手中的每根芦苇,都吸足了水分,腰身笔直粗壮,透出标致与干练的神采。

我的手放开芦苇,在溪边坐下来,想要跟芦苇说说心里积蓄多年的贴心话儿……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门前有一片水洼,里面长满芦苇,那旺盛的长势,常给我饥饿、困苦的目光,注入一缕缕无限的生机和力量。

那时,我常在溪水的芦苇丛中玩耍,伴着芦苇,淌着水前行,多见芦苇根部的水里,集聚着很多窜来窜去的鱼、虾……每当我渴了,就会拔出芦苇底下的嫩芦根,洗净放到嘴里,咀嚼里面的甜味解渴,偶尔也会捉几条小鱼,拿到院子里,穿在树枝上,再撒些盐面,烤熟了充饥。

芦苇养护了鱼、虾,而鱼、虾让我度过了饥荒年月的苦难童年。

在我稚气的岁月里,每当放学回来的黄昏,免不了常常停住脚,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的芦花,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一次次点燃我心中的畅想……夜里,我喜欢枕着芦苇被风吹出“沙沙”的婆娑声入睡;早晨,我喜欢走出院子,静静呼吸几口风儿送来的芦苇清香;饭后,我会继续听着芦苇随风起舞的歌声,踩着马车路的辙印,去上学。

野地里芦苇的根,永远不会因年前被铲过,或被锄割、深耕、细耙而绝迹,只要有一个芦苇的根结还在土里,就能重生。

到了潮湿的春天,只待和煦的暖风吹来,芦苇尖尖的嫩苗,便会精灵般地冒出地面,清翠碧绿,娇小喜人,像初生牛犊一样,迎接着风雨的洗礼。

芦苇的芦芽,比一般的青草有韧度,而阳光好像能给芦苇注入筋骨,几天不见,芦苇就可长出挺立的枝干。

野地里,几乎很少有连片成块生长的野生植物,只有芦苇例外,勿需播种栽培,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和流水,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出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


芦苇不像禾苗那样娇嫩与尊贵,也缺少傲慢与娇气,看上去,腰身很纤细、单薄、脆弱,既无花的美貌,也没有树的雄悍,可天生纯朴,能不择环境而栖身、不惧风雨而挺立、不择土壤而生长、不弄矫情而谦和……柔弱里蕴涵着刚毅,朴实中折映出灵性,一副 “身材颀长而气质文静、性情练达而无惧风雨”的神态,展示着自立、奔放、壮烈之情,不管是成片成片的生长,还是一蔸一蔸的结伴而立,都蓬蓬勃勃,挺挺拔拔。

若随便选出芦苇中的任何一枝,皆似亭亭玉立的美女,秀丽而端庄;拿出当中的任何一簇,好像聚在一起的西北少妇,泼辣而火爆,大大方方地摆着头,热热闹闹地甩着长穗,不拘小节,不苟言笑……
我没有忘记,一般会在端午节前,母亲会安排我去十里外的辽河岸边,采摘芦苇较宽的叶片。

记得有一次,我来到辽河边,见芦苇青青的、修长的叶子,柔顺的依附在芦苇杆上,似乎正在和睦的阳光下窃窃私语。

我站在河边,抓过一把芦苇杆,找那些大而肥的叶子摘下来;摘累了时,我就坐下身,将芦苇折叠起来,制作一个叶呐,放在嘴边呜呜地吹起来……于是,和着清幽的晨风、芦苇叶子的婆娑声、远处羊儿哞哞的叫声、天空小鸟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我吹响了自己幼小生命的乐章。

傍晚,母亲用我采摘的芦苇叶片,包好了粽子,端到院内的大锅前;大锅的清水里,一层隔槤下面煮着鸡蛋,上面馏着包好的粽子。

母亲用枯树枝烧开锅里的水,半个多小时后,揭开锅,我凑过去,清香扑鼻而来;我拿起一个粽子剥开,发现黏米没有沾到芦苇的叶子上,而芦苇叶子的青嫩香气,却被黏米吸入,若将粽子粘点白糖,咬一口,满嘴如蜜,沁心润肺;后来才知,这包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先人屈原,每在这个季节,汨罗江畔的村民,都会把包好蒸熟的粽子,纷纷投进汨罗江,以怀念爱国不屈的大诗人屈原。

上学的时候,我免不了还要在书包里装上几个粽子,手里再拿上一个,边走边吃,心里徒增一些美妙。

多雨的夏季,是芦苇生长的鼎盛时节,繁衍的态势,犹如放纵了的野马,每天都有一个新的景象,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倩影,汇成了绿色的海洋,一待长风掠过,飘摇的苇叶,似少女纤纤玉指,迎风舞动,沙沙作响,也如海涛,浩瀚而去,让我顿生悠远的生命遐想。

芦苇丛生的地方,多有水鸟飞翔和清溪碧流,但见芦苇一根一根,紧密地挨着,看不到疏离,微风吹来,都会参与摇曳,“哗哗”的声音冲进耳鼓,漾绿摇翠,似乎可卷走满世界的一切尘埃,也把蜿蜒的自然风光,梳理出诗的韵律,使我感觉到一种生机的活力,在不停地扩散。

当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比一天凉时,随处可见的芦苇,就纷纷开花了,闪着银光,蓬松柔软,扑朔迷离,像雪白的云朵、在蓝天的映衬下,交织着朦胧与透明……而芦花那搔首弄姿,掀起层层絮潮,犹如起伏浪涛的绒绒姿态,应和涛声的簌簌絮语,常常引来队队鹭鸶,双双野鸭……把整片的芦苇部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最让我难忘的,当是夕照中的芦苇,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一片金红色,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陆地与河水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

有一次,我坐在河里的小船上,芦叶掸我衣,拂我脸,仿佛是对我自然的亲近,而根根剑戟一样的芦苇,发出的萧萧声响,又似乎述说着自己彻悟灵透的生命历程;当然,这时原野里的草,大多已枯黄,芦苇也失去了绿意,远看一片苍茫,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了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于是,我就想:那是芦苇成熟后的宁静,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旷达!

冬天,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也给大地平添了几分萧瑟之气,但腰杆很硬朗,并以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的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之品格和圣洁、飘逸、微笑的芦苇花,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她成熟的腰身,那样子好像找到了自己最完美的归宿,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惬意。

这时候,母亲就会让我穿上及膝的水鞋,去采摘那些不安分的芦苇絮,还让我用镰刀将一束束芦苇齐根割断,然后用麻绳捆绑起来,运回家,放在有太阳光的地方;待晒上一周左右的时间,母亲就会戴上厚厚的手套,抹去芦苇杆上丛生的叶岔,打掉根部脆柔的根须,将无叶的芦苇捆起来,放到墙边。

深冬来临,母亲将采回的芦苇絮,放入我的棉鞋内,穿上鞋,我顿觉脚底暖气上升,比棉花的质感还要好,几天换一次,一冬都不会有冻脚的感觉。

清闲的日子,母亲会将墙边成捆晒干水分的芦苇搬到院子里,用碾子压平,蹲在冬日的阳光下,编制芦苇席,只见那些被碾平的芦苇杆,柔顺细长,虽没了水分,却不会断裂,在母亲粗糙的手中,跳动着……待编织出细软的芦苇席子后,母亲还会挑出一张最好的,在过年的前几天,铺到炕上,叫过年睡新席,意寓一年的日子,都会过得顺利、舒坦。

还记得,过去乡下人的生活困难,想建房的人家,就会把成捆的芦苇裹上泥巴,然后密密地横在房间栋梁上,再在上面铺上几层芦苇席,盖上一层瓦;这样,新建的房子,既可省钱,又能冬暖夏凉,经久耐用。

早些年间,家乡的很多人家,都在院子里做了沼气池,这也用得上芦苇。

庄稼人先在地上挖一稿很深的沼气池,修好后,上面留出一个一个的圆洞口,再将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十余米长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地下的沼气,就会沿着芦苇把的空隙,升到地面,转蓄至土灶中,划一根火柴,灶口就会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不仅节省了庄稼人买煤的开支,而且也为贫困的生活,燃起希望。


芦花还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有些乡下人至今仍在用;当然,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编织成苇帘、芦篚、箩筐、簸箕……很多乡民都曾以编织芦苇谋生;据说,家乡曾有一个很大的造纸厂,就是将芦苇加工成纸浆,制成洁白的纸张,畅销全国各地,供人们在上面书写自己的历史。

生生不息的芦苇,的确给我家乡的人,铺开过一条条生活的出路。

我长大以后,从书中了解到,芦苇可通过对氮、磷、钾等有机物的吸收,起到净化水源,防止水污染的作用,又因对氮、磷、钾等有机质起到过滤效果,也能净化土壤。

芦苇湿地,可为有机质污染物的降解,提供良好的环境,还对区域小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同时,在防御洪水、降低干旱和风沙扬尘等陆地气象灾害上,芦苇也能发挥着重要的缓解作用;芦苇湿地形成的浮游植物,对浮游动物等生物因子,及其紧密相关的太阳辐射、气候、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便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进而也就形成了芦苇湿地的生物链,包括野生植物、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及草食、肉食陆生野生动物和两栖、爬行动物等;不仅如此,良好的芦苇湿地环境,也为鸟类栖息、觅食、繁殖和迁徙,创造了条件;那么,我国正在实施的生态农业,对增强芦苇湿地的功能,保护芦苇湿地动植物资源,以及生态农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读物思绪,我认定,冬天冰封的土下,冻不僵的芦根,也会在静静的沉眠中,积蓄择时而生的力量,待春风一吹,便能不声不响,倔强地顶破曾被积雪覆盖数月的土层,在凛冽的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柔嫩的肢体,宣告又一次战胜酷冬的新生,并以粉红的嫩芽、翠绿的新叶,为腐草糜烂的土地,铺开一片片新绿,且面对荒滩、流水和南来北往的候鸟,也舒展开思想之翼,让灵光飞翔在自由的天空,报告春天的来临。

可见,芦苇的适应习性、坚韧意志、奉献精神……都折映出十分珍贵的品格。《诗经》中,有写芦苇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晚泊牛渚》中也这样写道:“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而我最喜欢岑参的“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因为,这两句常引发我无尽的乡愁别绪,以及人生的眷顾和畅想;还因为,芦苇管里的水分,流淌着我少年所有动静谐宜的苦涩梦幻而我所有的悲欢憧憬,也在芦苇的状态里,找到了寄托。

帕斯卡说芦苇“是一棵会思想的”植物,我性格中的忍耐和坚毅,也恰是芦苇;我的青少年,曾象一根孤独的芦苇,在风中飘摇、仰望……一缕缕淡蓝的星光,泻入我流泪的眼眸,虽然身体纤弱、柔韧,但在风中,从未停止过伴流水弹琴的追求与寻觅……是的,只要泥土、流水和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绿色的芦苇生命绝迹;那么,月光也曾辉映着我的纯真、秀丽和无声的忧愁,可唯有芦苇读懂了我的追求,与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风雨中,贫穷相依……并且,慢慢让我明白了:在春的娇嫩、夏的妩媚、秋的华贵、冬的悲壮中,芦苇不需要着意的浇灌、培育,甘愿忍受着清贫与寂寞,不言酷暑热,不说寒霜冷……从头到脚,坦荡如艮,却搏击长风,秋眠春发,火烧不绝,刀割不尽,水淹不死,风吹不倒,为了迎接每天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从不让水漫过头顶,随处可见挺立、不屈的身姿,一年四季,尽情地点缀着生养的土地;这是因为,苇根深深扎进了泥土,才具这般顽强的生命力。

芦苇不是竹,却有着竹子的抱负与伟岸,传承着竹子的气节与骨影,以执着的追求,朝迎漫天彩霞,日托炎炎烈日,夜送朗朗星辰;芦苇不是树,却有着树的坚强与厚道,发扬了树的宽容与忠诚,避免了树木出风头、爱张扬的个性,以其宽广的胸怀和奉献精神,把灾祸揽入自己怀中,用心灵蓄洪调控,汲污纳垢,净化水质和土壤。
哦,芦苇就是这样不经意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生命。
    
我站起身,眺望不远处的村庄,忽然间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我的家乡,是因芦苇生机勃发,永葆着一份天生丽质。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年;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

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点击查阅)

《华人文学》杂志征稿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