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总理逝世时不接受外国领导人吊唁,但一国总统坚持要来北京

 冬不拉拉 2021-11-08

如今,来到西南边陲瑞丽旅游的人,大多都会慕名前往一条名为“中缅友谊街”的地方参观和购物。

这条街在缅甸境内有一段,在中国境内有一段,这也象征着两国之间的友谊。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全州境内已经建成了十几个边街区,其中便以这条“中缅友谊街”为代表。

中国和缅甸的友谊由来已久,早在我国第一代领导人还在的时候,中缅双方之间的关系便已经走向了正轨。

遥忆当年,周总理逝世时不接受外国领导人吊唁,但一国总统坚持要来北京。

图片

周总理深刻影响了缅甸

新中国的外交事务基本上是周总理一手撑起来的。

那会,周总理处事的方式是“以大事小”,周总理在召开使节会的时候便说:“对待广大亚非国家,我们应该有以大事小的胸怀,对外要提倡人人平等。”

按照历史的传统,大国容易对小国不尊重,不过周总理提到,在处理跟小国的关系时,需要时刻去检讨自己。

特别是在万隆会议以后,周总理便主张各国以万隆会议的精神相互约束,这样才能使得国家能够和平共处,而且,周总理还提倡各个国家相互帮助的时候,不要附加什么条件。

图片

所以,这也给缅甸的吴奈温总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中国和缅甸是友好的邻邦,二者的关系也源远流长,双方的友谊还被称为“胞波”,在推进双方关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周总理和缅甸的吴奈温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吴奈温对周总理提出的外交政策非常认可,作为一个小国,能够被大国重视,并且以平等的角度对话,这是在此前的国际关系中极为罕见的。

周总理曾经去过缅甸9次,吴奈温也来过中国12次,每一次会面,都是双方的一段佳话,特别是在1960年4月,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共同前往缅甸,还参加了一场十分热闹的泼水节。

缅甸百姓也对中国非常友好,这也是基于吴奈温的重要影响力。

在吴奈温执政以后,对内实行了“缅甸式社会主义”,并下了政策,要求工商企业和银行等单位实行国有化,在经济上实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这其实就是参考和借鉴中国的一个结果。

为了寻求政治上的稳定和团结,吴奈温政府甚至还颁布了为期90天的大赦令,促使一些此前的反政府武装能够重新回到缅甸。

在印度形势变化的那段时间里,吴奈温政府则发展和加强同邻国的友好关系,主动和周围的泰国、孟加拉、老挝等国家搞好关系。

图片

当然,其中最引吴奈温注意的,便是和中国之间的关系。

最初,在中缅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缅签订了《中缅边境条约》,这也使得中缅的边界成为了一条非常友好的边界。

后来,吴奈温又“趁热打铁”,以缅甸政府总理的身份访问中国,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为后来的《中缅边界条约》正式签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些条约签订后,中缅双方的关系则越来越好,他曾经说:“缅中既是邻居,又是胞波,缅甸应该同中国发展友好的关系。”

图片

缅甸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在和中国接壤的所有国家之中,缅甸又是第一个同中国解决历史遗留下来领土问题的国家。

双方始终都忠实地履行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使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双方都能顺利加以解决,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便是两国总是能互相体谅,平等相对。

在多次的来往访问之中,吴奈温也和周总理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图片

周总理逝世以后,吴奈温坚持要去北京

1976年,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是极为悲痛的一年,在那一年的年初,伟大的周总理逝世了。

由于周总理之前从外交领域让世界了解到了真实的中国,很多国家都在周总理的独特魅力下和中国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关系,周总理的逝世,对于世界的撼动都非常大。

所以,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们都纷纷要求来到中国吊唁,在亚洲地区,便有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以及缅甸的总统吴奈温。

周总理逝世后,缅甸总统吴奈温便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他紧急约见了中国驻缅甸临时代办金畅如,两人的交谈非常沉重,和往日完全不一样,金畅如极力压制着自己的情绪,而吴奈温那边已经几度泣不成声,甚至是痛哭流涕。

他找金畅如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去一次北京,能见见周总理最后一面。

金畅如也赶紧把消息传递到国内去,并详细说明了吴奈温的请求,可是,金畅如本人并没有决策的权力,他也希望帮助吴奈温完成这个小小的心愿,他能做的却只有紧紧等待。

于是,金畅如立即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汇报给了外交部。

不过,在周总理去世的当天下午,邓小平将很多外国代表希望能来吊唁的事情已经汇报给了毛主席。

晚上,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巴尼亚大使的时候宣布,根据指示,外国大使可以参加吊唁活动,为了方便,各国领导人也可以前往中国驻该国领事馆吊唁,不必派代表团专门来京。

周总理在生前就不愿意麻烦他人,而且总理在生前有遗愿,其中就包括了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和不保留骨灰这三点。

毛主席也仅仅同意了周总理不留骨灰这一点,其他的都没有同意下来。

图片

吴奈温知晓后,心里非常悲痛,最终这趟北京之旅并未成行。

他没去北京,可在周总理出殡的当天,他亲笔写下了一篇感情饱满的悼词,刊登在缅甸官方报纸的头版头条上。

这其实也是吴奈温本人为数不多的笔墨。

图片

他是军人出身,几乎一生都在征战,先前他和昂山共同创建起了缅甸独立军,也因此被称为是“缅甸之父”。

到了1949年之后,吴奈温便长期担任缅甸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的职务,集所有军权于一身,达到了缅甸其他人无法仰望的高度。

纵观缅甸的历史,吴奈温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势头强劲的军事实力派,舞文弄墨的东西根本不适合他。

然而在1961年1月,周总理来到了仰光访问,缅甸吴奈温将军便亲自拿着手枪保护周总理的安全,这种规格,放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后来,他还写下了人生中唯一一篇文章,名为《我所认识的周总理》

图片

这篇文章字数不多,不过对于吴奈温来说,每一句话都蕴含着非常饱满的感情。

他在内容中提到了,周总理是一个大国的领导,不过在与小国领导人交往的时候,总是会平等对待,在一些复杂问题上,他也总是会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谅解精神。

在文章的第三段,他再次表达了对于周总理逝世的惋惜,他说:周总理的逝世,不仅是中国而且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吴奈温更是用情至深,他希望未来能够出现更多像周总理这样的领导人,那样的世界才是和平友爱的世界。

这篇文章是是于1976年1月15日写下的,那一天,也是为周总理举行葬礼的最后一天,对于周总理,吴奈温总是念念不忘。

图片

1985年5月4日,已经74岁高龄的吴奈温再度决定访问中国,这是他第十二次来中国,这个数量记录,在国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方也把这次访问当作是一次“接待老朋友”,没有鸣放礼炮,也没有检阅仪仗队。

这也充分说明,中缅双方早已是推心置腹,这一切也是因为周总理开了个好头。

在他抵达两个小时后,邓小平便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待了他。

望着熟悉的朋友,邓小平说:“感谢你对发展中缅友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吴奈温说:“能十二次访问中国,我也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我这次来是想见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

图片

这次来,虽然没有周总理的身影了,不过吴奈温见到了邓颖超

时任政协主席的邓颖超顾不上自己年事已高,亲自来到了吴奈温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迎候,再次见到吴奈温时,邓大姐说:“这里就是你的家,有什么需要,就请你随时提出来,我们一定要让你休息好。”

吴奈温听到这些话,已是非常感动,他对邓颖超说:“大姐的年龄比我的大,过去我每次来中国访问,都能得到周总理和大姐及其他领导人周到的款待,这些我也永远都不会忘记。”

图片

临行之前,吴奈温也邀请邓小平作为老朋友去缅甸访问,邓小平也说:“我们中国永远欢迎吴奈温主席再次来访,无论什么时候来都欢迎,也欢迎缅甸的其他领导人来中国,今后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就要像走亲戚那样,促使中缅友谊不断加深。”

通过这十二次的访问,两国人民都可以永远相信,两个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能够经历住三十多年的风云变幻和考验,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能经得起全新的考验。

直到如今,双方的关系还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去推进,这也是两国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图片

参考

1王勇. 缅甸总统吴奈温一生中亲自撰写的唯一一篇文章——《我所认识的周恩来总理》[J]. 文史月刊,2009(10):31-32.

2柴世宽. 为了中缅友谊连绵不断——记吴奈温主席第十二次访华[J]. 瞭望周刊,1985(19):5.

3东文. 缅甸总统吴奈温[J]. 世界知识,1980(20):11.

史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