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我们周末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我写了不少关于古诗的文章。 有的读者看得很过瘾,觉得很有收获,但有的读者会有疑问,我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来做这件事。 因为有价值啊,孩子们需要! 记得我小时候学习古诗的时候,老师只是简单给我讲讲古诗的翻译,然后要求背诵下来。反而我外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诗人的趣闻轶事,就是因为这些故事,至今依然对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半上了小学之后,在辅导他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对之前的古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发现海德格尔说的“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这句话用在古诗上是多么贴切。 其实学诗就是在体验一种艺术生活,而且是一种最为方便,最为廉价的方式。只需要孩子们稍微动一动小脑袋,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就能与古代那些伟大的诗人对话。 所以,读古诗可以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庐山瀑布雄奇壮丽; 还可以提升我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体会蓉城成都春雨的可爱; 当然,还有一个直接的收获就是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当别人看到夕阳下的小鸟时,不学古诗的同学,可能只会写“哇塞,这夕阳!还有鸟,真好看”,喜欢读古诗的同学就不一样了,下笔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作文的文采瞬间就上来了。 所以学习古诗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小半爸希望小朋友们都能用心学,好好学。 这个暑假,小半爸会专门写一系列学习古诗的文章,今天是第一篇,先来介绍3个打底的古诗常识: 1、古诗的起源是什么? 2、古诗的种类有哪些? 3、为什么会有平仄和押韵? 话说在古代,我们的先祖在地里劳作,劳作很辛苦的,又很无聊。要是同学们在学校做过大扫除,如果一直闷着劳动不说话,那可是件很痛苦的事,不仅身体受不了,心情也会很烦闷。 所以大家就喜欢互相聊聊天,说说话来解闷,后来觉得这样还是不过瘾,就索性喊了出来,喊着喊着就唱了出来。不仅可以缓解疲劳,又可以交流沟通,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也就是劳动时的民间歌曲,后来这种歌曲演变成了诗。所以诗的产生与劳动密切相关,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说过,那些劳动中的“杭育(yā)杭育派”就是最早的民间歌唱家。 发展到后来,诗人不再因为劳动写诗,开心的时候会写,想家的时候会写,离别的时候会写,平常生活为了显摆自己的才华也会写诗。 例如野史中就有这么一个趣闻,说的是唐朝有三位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他们为了证明自己诗写的好,就跑到酒楼去,每个人都写一首诗,谁的诗被歌女选中唱出来了,那么就证明谁写的好。 首先完成的是王昌龄,他想起了他刚远去的朋友,写了一首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写完之后,并没有歌女主动站出来唱他的歌。接着就是高适了,高适内心还有点忐忑,毕竟王昌龄这首诗,写的非常不错了,出手就是名篇,自己略作思考,勉强写下了这首: 哭单父梁九少府 唐·高适 开箧[qiè]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写完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觉得这首应该会有人唱了吧,结果左等右等依然没有人站出来弹唱。随后,王之涣的那首也出来了: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写完之后,歌女们也没有立刻唱谁的诗,她们商量了一会,才唱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王昌龄与高适心中虽然有些不痛快,但也觉得王之涣当之无愧,承认他这首诗写的最好,简直是绝句中的绝句。 其实古诗开始并不是五个字或七个字,之所以有这种错觉,是因为课本上背的大部分是五句或七句。实际上,也有四个字,甚至更多字的诗,只是相对少一些。 我国最早的古诗是《诗经》,《诗经》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四个字一句,也叫四言诗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四个字一句,所以,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其次就是《诗经》中长短不一的诗句,我们称为杂言诗。比如“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里边有两个字、还有五个字的。 当然,这个时期的杂言诗还是比较少的,大概过了三百年,楚国出现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杂言诗才大量出现。 不过字数变得多了,比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里边既有六个字,也有七个字,我们都称之为杂言诗。 直到汉代,出现了比较规范的五言诗。因为社会发展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想表达的情感也就更丰富了,对语言的词汇要求也更高了,所以创造了五言诗。 五言诗刚开始写的人也少,到了东汉末年,创作五言诗的诗人才多了起来,最早的五言诗应该是东汉班固写的《咏史》。 与五言诗同等地位就是七言诗了,最早出现的七言诗是三国时曹操的大儿子魏文帝曹丕的作品,他写了两首著名的《燕歌行》。 等到了南朝,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对于很多诗人来说,七言诗更能表达他的情感,五言诗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了。 还有人试写过超过七字一句的诗,这类诗也叫长律。但这种形式在写作技巧上有一定局限性,并不受诗人们欢迎,所以流传下来的很少,对古诗的发展影响也小。 古诗可不仅仅是指唐诗宋词,还包括其他种类。我们古代的诗歌有上万首,根据形式体制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的古诗,从《诗经》到南北朝庾信的诗,都算是古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唐朝开始出现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如果一首诗只有四句,我们称为绝句,每句包括五个字和七个字的,比如李白的这两首诗: 如果一首诗有八句,我们就称之为律诗,每句也包括五个字和七个字的,比如杜甫的这两首: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古体诗除了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近体诗因须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创作就不那么自由。 词是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长短句”。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结构上一般分为两段,但也有少部分词只有一段,李清照的《如梦令》: 不过两段较多,像李煜的这首: 曲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又称为元曲。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语言相对来说比较古朴典重,大多数是五言或者七言;词比较轻灵曼妙,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曲则讲求明白通俗、口语化较多。 说到了诗的起源、发展、种类,可是到底什么是诗呢? 说文解字说“诗”,志也,说的是诗是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所以诗除了表达感情之外,还得押韵,除了押韵之外,还得有平仄。 可以说平仄和韵都是诗的重要因素,也是诗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首诗都包含这两个因素。 我们知道汉字的读音有四种声调,从一声到四声,声调不同,汉字的意义也会不同。这点跟西方的语言不一样,它们是没有声调的,比如英语的某个单词,无论声调如何变化,它的意思是不会变的。 我们把一、二声叫做平声,三、四声叫做仄声,字的平声仄声在诗句中的安排非常重要,凡事诗都要讲平仄,有的要求严格,有的要求没那么严。 相对来说唐代以前的诗,对于平仄要求没那么严,毕竟在那之前大家的水平都有限。唐代之后的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就严格了。而律诗写的最牛的非杜甫莫属。 古诗讲求平仄,诗句的声调就会有高低起伏,诗人的情感才更好地表现出来,富有音乐特色和生命力,更容易打动人。如果古诗的句子都是一个调,读起来就会特别的平,没有感染力。 以五言诗为例,如果诗句是这样“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肯定就不成诗了,最起码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这样“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这样: 这样的诗句才会像人的心电图一样起起伏伏,如果没有起伏,全是一条线,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生命了。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取名字几乎很少全部用平或者仄音,你要是取个名字叫张真庄,全部是平声,读起来就很奇怪。 讲完平仄,我们再说说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诗词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用同一个韵。 比如前面李白诗中的霜[shuāng]与乡[xiāng]韵母都是【ang】、川[chuān]与天[tiān]韵母都是【an】;杜甫诗中的生[shēng]、声[shēng]、明[míng]和城[chéng]尾韵都是【ng】。 看到这里有同学会有疑问,这个明[míng]跟其他三个字的韵母并不是一样呢,怎么说都是押韵呢? 汉语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其实韵母又分为韵头和韵尾,凡是e、i、U、ü做韵头的,只要韵尾相同,也算同韵所以,ie 、ue同韵,en、in、un是同韵,eng和ing也是同韵。 这样押韵后的效果就是,诗歌不仅读起来顺口,而且又好听,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就像我们平常唱歌一样,很多好听的歌,押韵唱起来才会更加朗朗上口。 EASTWEST 今天小半爸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同学们记住以下几点: 知道这些常识之后,就像我在前面说的,相当于打了一个底,对于小朋友们学习古诗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整理这些内容还是蛮费时间的,网上资料很杂,需要买专门的书籍查看,才能整理出专业的知识给孩子们。 参考资料: 《读古诗入门》 吴丈蜀 《诗词格律》 王力 《中国古典诗歌分类研究》 聂艳华 《唐诗鉴赏辞典》 萧涤非等/著 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路,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 |
|
来自: 强哥f0bqerxkf5 >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