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芜湖:一位老人,一所医院,一段光荣历史

 相逢就是缘 2021-11-09
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安徽学习平台
2021-11-08
订阅
作者:胡芳

最近热映的电影《长津湖》以宏大残酷的战争场面,把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71年前那场战争,志愿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不畏强敌的战斗精神令所有中国人肃然起敬。

94岁的老战士吕杰,不仅参加过抗美援朝,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他后来工作所在的皖医二附院,曾是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是安徽省当时七所康复医院中收治志愿军伤员最多的医院。

一位老人,一所医院,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都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朝鲜战场上被炸成重伤

“我是江苏徐州邳县人,我的父母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被叛徒出卖后牺牲。8岁身为孤儿的我便跟随部队,把部队当成自己的家。台儿庄战役的时候,我是儿童团的团长,给前线战士送水,后来参加了新四军,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打过淮海战役。”

吕杰接受采访

老战士吕杰虽然已经94岁高龄,但是思维清晰,口齿清楚,就是说话气息不足,而这和他抗美援朝时身负重伤有关。

“我是1952年入朝的,当时从我们二十四军抽调一批干部入朝,支援志愿军的各种运输供应,我是卫生队队长。那时候在朝鲜战场上不分前后方,到处都是美军的飞机炸弹,白天目标大不能行军,我们就晚上干。美军飞机丢下来的都是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爆炸。”

“有一天我们执行任务,我和一名战友在一起行军,突然一个炸弹爆炸了,我亲眼看着在我前面的战友被炸得血肉横飞。我被他挡了一下,但也被炸弹炸成了重伤,后来才知道是把肺炸坏了,当时我就昏迷了。后来,我被辗转送到沈阳、齐齐哈尔、长春等地救治,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都没找到好办法,最后还是回到上海开了刀,切掉了一部分肺叶才保住了性命。命是保住了,但是总感觉说话提不上气,有人总说你这个人说话怎么那么容易激动呀?那么用劲说话呀?其实不是我激动,是不使劲用力我就说不上来话。”

数十年奋斗在芜湖医疗战线

在上海,吕杰接受了正规的医疗救治,身体得到了一定的康复。“当时国家对于我们这样的重伤员,承诺可以供养我们一辈子。但是当时我才20几岁,养病期间我天天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书,我怎么可能不工作让国家供养一辈子?我强烈向组织上要求要参加工作,我要继续为新中国做贡献。”

吕杰的珍藏物品

就这样,1954年,吕杰来到了离上海不远的芜湖参加工作,成为当时芜湖专员公署医院(后与现在的皖医二附院前身“安徽省立血吸虫病医院”于1957年11月合并更名为芜湖专署医院)的副院长。在芜湖这家医院,吕杰充分发挥自己在部队学到的医疗专业技能,尤其是骨科和外科专长,一干就是一辈子。

皖医二附院有一段光荣历史

吕杰工作所在的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曾是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是安徽省当时七所康复医院中收治志愿军伤员最多的医院。在医院的院志上有明确记载:1951年1月,为了接收志愿军伤员,增盖150张床位的简易病房和200名工作人员的宿舍。

1951年6月,军直医院(皖医二附院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军区直属医院”的简称)由大官山迁至芜湖市扬子山新院址。1951年9月,由芜湖市抗美援朝分会和市卫生局动员10余名医生、后勤干校47名见习护士,军分区调11名见习医生,军直单位调40余名政工人员,在芜湖市招收70名看护员进军直医院工作。1952年8月15日,军区直属医院正式转地方,改为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简称“五康”)。1953年春,“五康”接收东北转业志愿军伤病员625人。现在皖医二附院门前的“康复路”也正是因此得名。

吕杰庄严地行军礼

在看望吕杰时,他再次穿上曾经陪伴他走过战争岁月的已经发白、别满勋章的一身军装,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不论是老战士吕杰的故事,还是他奉献了一辈子的皖医二附院的历史,都令人为之动容、心生感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先辈的牺牲和付出,理应成为当今的我们继续奋发向前的强大动力。曾经的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如今的皖医二附院也正在和康复路一起,以新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来源:大江晚报
作者单位:芜湖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郑远 梁可心 吴天 马力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