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三岁男孩因为不愿意上补习班被妈妈猛踹重伤入院手术,医生告知孩子被踹伤的位置可能会引发排尿方面的并发症。这位妈妈在手术室外痛哭流涕,她给孩子报了五个补习班,但是孩子经常缺勤,别人却一直在学,她怕孩子落后,就想“治”一下孩子。这样的新闻不胜枚举,因而当浙江试行父母持证上岗时,很多人是赞成的。紧接着,国家双减政策重磅落实,家长的态度莫衷一是,甚至有家长在教育厅官网上要求禁止教师在家给自己的孩子补课。当家长还在为孩子的教育何去何从的时候,新东方推行从培训孩子转型培训父母。这对还没从上一轮焦虑中走出来的父母来说,又是一次“雪上加霜”。不论是悲剧的发生,创业风口的改变,还是政策的落实,隐藏在其背后的都是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作为父母,很多人不知道在面对孩子制造的“麻烦”时怎么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又怎么引导和训练孩子纠正?尤其是怎么解决辅导孩子作业这个“宇宙难题”?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精准回应》,真的是手把手教家长从语言模式、情绪管理、沟通方式等方面愉快地陪写作业和解决“麻烦”。假如父母真的要持证上岗,我认为《精准回应》这本书里的育儿理念和方式值得借鉴和参考。本书的作者杨杰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亲子咨询师,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咨询案例。她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每一次都能做到精准回应,真正改变孩子的“顽疾”。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精准回应》是怎么手把手教家长教育孩子的。孩子不尊重大人,总和大人对着干怎么办有一位妈妈去咨询,说孩子和父亲关系紧张,经常对爸爸颐指气使。作者让她把孩子的日常表现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记里,这位妈妈说丈夫虽然吹着电风扇,但还是满头大汗,她就说:“怎么流那么多汗?又没让你干什么活儿?”丈夫没理她,这时孩子帮她吼爸爸,叫他快点儿去洗脸。妈妈觉得好笑,故作平静地对孩子说,“吃饭,不理他!”作者发现,这位妈妈在沟通中都会带着责备的语气,而她浑然不觉。她分析妈妈的语气导致爸爸心里不舒服,但又不至于争吵,所以就沉默对抗。后面孩子参与进来吼爸爸,对于孩子的行为,妈妈说不理他本意是阻止孩子,但给孩子的感觉是孤立爸爸,导致孩子错误地以为爸爸是讨厌的人。这不仅与妈妈的初衷背道而驰,反倒鼓励了孩子和爸爸敌对,父子关系自然就走向紧张的境地。当孩子出现不尊重大人,和大人对着干的行为时,家长就该复盘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找出问题只是起步,最重要的是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作者建议这位妈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使用陈述句,不要总是用反问句。如果她的话转换成,“你流这么多汗,去洗一把脸吧”,便不再有责备的意味,自然就不会引起对方的敌对情绪。当妈妈不再责备爸爸时就不会把她的意愿强加给对方,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好好跟爸爸对话。作者建议这位妈妈先听孩子说话,确认他希望爸爸去洗脸,然后引导孩子尊重爸爸。“我们希望爸爸去洗脸,这样他自己舒服,我们看着也舒服。不过,脸是爸爸的,他可以自己决定洗不洗。你也是好心提醒,但是吼爸爸就不对了,这样他心情不好更不想去洗了,咱们尊重爸爸。” 如果这位妈妈坚持用这样的交流方式,那么教育出懂礼貌会共情的孩子也不是难事。但所谓知易行难,尤其是用遍了所有温和方式,孩子就是不买账时往往会忍不住发脾气。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建议干净吵架,不翻旧账,不攻击孩子。干净吵架的过程中坚守三个清晰的表达方式,“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因为用“你”字开头容易变成指责孩子,就不再是干净的吵架。万变不离其宗,日常生活中,家长看到的孩子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出现在家长的情绪问题上,即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用怒气控制孩子,给孩子泼冷水。因此,我们家长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教育好孩子,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是先会管理自己的念头,最终将尊重体现在行动上。家长总是频繁地对孩子发出指令作者受邀去朋友家见几个孩子,在观察中她发现,父母和子女的沟通频率根本就对不上。比如,孩子在跑着玩,还又蹦又跳。这时妈妈已经连续发出五六个指令,“宝宝,小点声,你太吵了”、“小心桌子角,别碰着”、“把那本书捡起来,弄坏了你会心疼的”、“过来,我看你是不是出汗了”、“跟阿姨打招呼,要有礼貌”……我带着孩子在小区玩的时候也经常听到家长们频繁地对孩子发出这些指令,我作为家长听到了也不胜其烦,更别说孩子了。家长不断重复,甚至大声喊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当没有用的时候,就不得不通过发脾气迫使孩子服从。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强化了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的判断。同理,当孩子跟家长说话的时候,家长敷衍或是没有跟孩子眼神接触时,孩子也复制家长的方法,不断重复,大声喊叫,以此迫使家长给予关注,这也强化了孩子认为只有哭闹大人才会听我说话的判断。作者指出,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沟通便形成了一个“死结”:一方退让,另一方就会变本加厉。如果互不相让,矛盾就会继续升级。 《精准回应》给出的教育方法是,最大限度地简化和孩子说的话。选择在合适的时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孩子对话,注意用表情和眼神与孩子互动。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只要保证给孩子安全的环境,剩下的就是让孩子自由探索。” 父母的教育焦虑说白了就是体现在过度对孩子进行干涉,频繁对孩子发出指令上。小时候怕孩子不听话,于是“教”孩子听话;上学时怕孩子不会学,于是花钱送孩子去专业机构学;毕业后又怕孩子找不到好工作,于是用人脉给孩子的前途铺路;成年人后又怕孩子不结婚,于是又唠叨着让孩子去相亲。就孩子成长的一生中父母都得焦虑得不行,一直焦虑到想通为止,或是闭眼为止。因此,中国的家长应该像《精准回应》里说的那样,最低限度介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孩子写作业磨蹭、容易走神、太粗心了怎么办一位妈妈向作者咨询,自己的孩子因为作业写得慢,放学时经常被留下来写作业。孩子在家写作业的速度也很慢,母女俩经常为做作业发生矛盾,亲子关系很紧张。作者建议这位妈妈不要再和孩子对抗,注意回应孩子细微的情绪。坚持一周后,作者在日记里看到了妈妈的变化,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一开始母女俩还是处于对立状态,孩子讨厌被监督和催促,妈妈希望孩子自觉写作业,听从自己叮嘱。后来妈妈改变策略,没有指责孩子磨蹭拖延,而是顺应孩子的要求,先写她想要写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断肯定孩子的速度有加快。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家长根本就没办法坚持做下来,作者指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孩子的“后台”,所以觉得孩子按时和高质量完成作业是应该做到,且能够做到的。那么孩子的“后台”是怎么运行的呢?他们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回到家里是想休息的,休息够了是想要玩耍的。但是他们必须要写作业,于是克服了玩耍的诱惑去写作业。在写作业的过程周围还有玩具和零食在诱惑他们,他们虽然走神了,但是还是克服了诱惑终于写完了作业。就完成作业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但是家长却觉得理所当然的,是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一下子就将孩子艰难获取成果的这个过程给否定了。因此家长无形中在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却又指责孩子写作业出现种种问题。本书建议家长进入孩子“后台”去感受他们的感受,积极发现孩子的改变,增进孩子的动力。同时不要强迫孩子按照大人期待的状态和节奏完成作业。当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只要最后总结性提醒一下就行。总之,家长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听孩子说话,认真思考怎么跟孩子说话,一次又一次地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精益求精才能做到精准回应孩子的问题,才能做到最低限度地介入孩子的人生,才会最有效地降低教育焦虑,孩子才有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