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产第一历史剧,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为何能成为经典?

 一棵花白 2021-11-11

有一部剧,霸占了豆瓣国产剧评分榜的第一位。《红楼梦》《西游记》这些经典剧都不及它评分高,《人民的名义》《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儿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导演张黎,作为历史正剧界的传奇人物,拍过许多不得不提的好剧。比如与《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剧《人间正道是沧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主演也个个都是老戏骨。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赵立新、王劲松。这些名字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能撑起一部剧,而《大明王朝》把他们都凑到了一起。

张黎导演一向能以沉稳的节奏,来表述一个宏大的主题。再加上刘和平的编剧,双剑合璧,如虎添翼。

讲明史的剧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权谋的斗争,融合到一起,还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独《大明王朝》一家了。

如果让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会怎么说?你很可能会说,严嵩是贪官,结党营私,贪了很多钱。皇上都喜欢不上朝,居于幕后。老百姓都特别穷,经济一直得不到发展。

这部剧却简简单单,只用一场雪,就把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个冬天都没下雪。钦天监的周云逸进谏,说是嘉靖不行,导致朝廷开支太大,官员贪污腐败,所以老天爷才不下雪的。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没办法,只能下发检讨书——“罪己诏”,持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云逸因为直言进谏,被提刑太监冯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在此时诞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监冯保屁颠屁颠地跑去邀功,回来之后被他干爹吕芳教育了一番,罚他在雪地里冻成冰棍。

紧接着,嘉靖召开了当年的财务大会,盘点国库亏空。

家事国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

于民,百姓愚昧,仰赖皇权,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于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写检讨书才出来露面。于宦官,吕芳已经老去,冯保崭露头角,即将开始他们命运的循环。于朝廷,经济上的窟窿终于爆发出来,火烧眉毛,必须解决了。

明朝皇权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却维持住朝堂稳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这也就是这部剧的第一个主题:帝王之术。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适用。历史的车轮总是惊人的相似,是因为背后的“道”是不变的。嘉靖悟的为君之“道”,用一句剧中的台词来总结,就是:

“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这样的清官,有必要存在。严嵩这样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这类官员就像长江,严嵩这类官员就像黄河。黄河泛滥了,就需要治理,长江泛滥了,也必须要治理。

故而嘉靖在朝堂上讲权术玩弄得游刃有余,“一碗水端平”。

我们从嘉靖40年的年度财务大会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嘉靖眼中,贪官清官不重要,他只要朝堂这盘棋,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这场财务大会上,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正面刚严嵩父子,就账面亏空的事,问严嵩父子要一个正面的解释。严嵩段位高,四两拨千斤地把锅甩给了皇上,对于账面亏空避重就轻。

两派势力眼看要激化的时候,嘉靖才出头。先是安抚了清官一派,然后又为严嵩说话。对于他来说,修建自己的道场,得道成仙,比什么都重要,而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儿,只有贪官才能做得出来。

严嵩父子背后,是嘉靖。很多清官看不明白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斗倒了严党,就能改变整个国家,就能杜绝贪腐,但是他们不知道,严嵩父子,只是皇帝的臂膀。

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是由他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他们要替皇帝办事,就得贪。后来清流张居正当权之后,也黑化成了贪官,而且是巨贪。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官员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疏通关系。想要疏通关系,贪污受贿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们常说一句话,少年斩杀了恶龙,然后坐在金银财宝上,成为了新的恶龙,就是这个道理。

不管是为了钱还是为了权,每个朝代,都有一个巨贪。而这个巨贪,的的确确维持了政权的稳定。虽然他们贪污,但他们也做好事。因为他们的屁股,决定了他们的脑袋。

这也就涉及了这部剧的第二个主题:宿命。

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都有这么一部剧:《铁齿铜牙牙纪晓岚》。里面有一段对于清官和贪官的辩论,至今看来都非常经典。

清官纪晓岚只知道自己心中的原则,以圣贤的标准要求同僚。他一味指责和珅,说他不知百姓疾苦,不知道贪官们把粮食换成了糠麸。

但和珅却用几个问题把他问得哑口无言:“你只会在书斋里,手捧圣贤书骂骂当朝者而已。一斤口粮可以换三斤麸糠。这就等于原本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了。你知道不知道,行将饿死的人已经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着,还什么麸糠啊!那是好东西。草根,树皮,泥土都可以吃。纪先生,你见过吃观音土活活胀死的人吗?

纪晓岚连什么是观音土都不知道。和珅又说:你见过这千里平原,所有树木的树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吗?易子而食,你当然听说过,那是史书上的四个字而已。我是亲眼见过的呀,这换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锅里的一堆肉啊!”

皇上一直知道和珅贪,却不解决和珅,原因就是和珅活得现实。他知道上面拨再多的款,到了下面都没用。他也知道国库空虚,平定准葛尔之后就没剩多少钱了。

所以和珅允许下面贪,允许商人贪,允许他们糠麸换口粮,因为赈灾需要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去落实。清官如同凤毛麟角,贪官如同黄河之沙。

和珅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总结出来了一个道理:虽然自己是军机大臣,可他也仰仗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才能办事。

就这部剧来说,严嵩和和珅差不多,而海瑞对应的,也就是纪晓岚的角色。

海瑞只要动动嘴皮子,倔强地坚持自己心中的正道。而不知道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如果要落到实处,需要靠多少人的帮助,需要打通多少关系。他想要改革的体制,盘根错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剧情,就是“改稻为桑”的国策是如何施行,又如何失败的。

种桑收益高,可以出口,也就可以填补国库亏空。但是以原有桑田的规模,还不够实现扭转亏空。所以在“年度财务大会”上,他们决定,把浙江的一半农田改成桑田。

想法很好,落实很难。哪里有利益,哪里就会有贪污。

这是朝堂官员们的命运。

织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串通浙江布政使郑泌昌和按察使何茂才,力推改稻为桑。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既能讨好朝廷又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机会。

于是他们唆使杭州知府马宁远,先是马踏青苗,后又在严世藩的指使下,趁着洪水,炸毁堤坝,想要淹了九个县的农田,然后联合沈一石,低价从农民手中买田。

何茂才和郑泌昌看似坏事做尽,其实也不过是杨金水和严世藩的棋子。他们以为自己勾结商人低价买田,是为织造局办事,为严党办事。马宁远更是当了炮灰,他以为自己在做好事,但东窗事发后第一个做炮灰的就是他。这些小喽啰只是权力运作下必然的牺牲品。

他们个人的命运,建立在某项国策的基础之上。上面提出一句“改稻为桑”,下面就要生出无数事端。百姓没有过渡期的口粮,生计难以维持,便产生了动乱。他们为了镇压动乱,淹了两个县。

这一切跳出来看,都是有问题的。但在当时,却是他们认为最对的决定。郑何二人原本都是懦弱的普通官员,被推倒了风口浪尖上。

事情败露之后,死的都是炮灰。包括商人沈一石,也只是炮灰。尽管他在世人眼中是巨富,但在权力的游戏中,他是必然的牺牲者。

沈一石是个难得的聪明人。他审时度势,知道自己活不长了。

郑泌昌和何茂才让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意在把嘉靖拖下水,把水搅浑,说自己是为宫中办事的。他们想把所有人都绑在一起,以为这样就可以自保。

沈一石开着船去了,却没告诉任何人,他准备把买田的粮,拿来赈灾。当他打出“奉旨赈灾”的旗号时,一方面挽救了嘉靖的颜面,另一方面他保住了杨金水。

杨金水对于沈一石的计划全然不知,这恰恰让嘉靖相信,整件事情,杨金水没有参与多少。而活下来的杨金水,兑现承诺,给了沈一石最爱的女人芸娘一个好去处。

他知道无论如何自己都得死,尽管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国库空虚,他身为巨富,掺和进了国策的执行里。最后改稻为桑失败,他的钱,肯定要拿来充公。所以他用最后的生命,安排好了芸娘将来的保障。

这是巨商的命运。

《大明王朝1566》中,我们可以俯瞰到每一个人的宿命。在利益的纠葛里,在权力的游戏中,平凡的棋子们,难以摆脱的宿命。

作为平民百姓,朝堂上权臣的一句改稻为桑,就能让两个县被淹掉。失去了田地,就只能沦为乞丐,沦为流寇。他们除了双手一无所有,任何小动荡都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作为朝臣,为人掌控,替皇帝办事,就是他们的命运。严嵩的盛极必衰是命运,杨金水的倒台是命运,吕芳和冯保作为太监巅峰的交替是命运。

后来我们看到,张居正成为了新的严嵩,冯保成为了新的吕芳,万历继承了爷爷不上朝的习惯,每当天灾人祸,还是要皇帝来检讨自己的德行有亏。

历史总是在重复,体制的改革,政权的优化,只能在这样的轮回中循序渐进,从未因为某个名臣或者明君而改头换面,也从未因为某种理念就天翻地覆。

我们懂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正如严嵩、和珅、张居正,个个都是能臣,最后悟出来的为官之道,也不过是“同流合污”。手持圣贤书的海瑞、包拯、纪晓岚们,曾经短暂的在历史上闪耀过,却转瞬即逝。

人常说,世事如棋局局新。但是,谁又能逃过命运的翻云覆雨手?王朝的更替,不过一次次证明了天道与人道的循环,我们就在这局棋中,谁也逃不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