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君说: 最近,我看到一则视频。 讲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一位父亲发现孩子还在玩手机。
没有指责,没有批评。 只是把孩子带去了菜市场,看看这人间百态。 就这么一条新闻,我印象深刻。 我当时的第一感受是,幸好这孩子还听父母的话。 为什么这一条在教育当中这么重要呢? 因为孩子一旦不愿意和你沟通了,跟都不想跟你出来,那么再好的教育方法,都为时已晚了。
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纪录片《镜》,里面所有家长觉得没得救,管不了的孩子,无一不是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僵的。
想教育好你的孩子,就首先要学会维持好这段亲子关系。 为什么这么多的家庭,发现孩子的问题后,不是往好的方向走,而是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呢?之前我一个朋友,跟我诉苦,说她家孩子太黏人了:出门去办事走了半天,结果一回家,他就挂脖子上不下来了。本来想在家工作一会的,结果老是过来要抱抱,要陪他玩,出门更是抱住大腿不让走……其实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藏着待父母解读的情绪密码。朋友的孩子,已经四五岁了,已经过了分离焦虑期,按理说不该这么黏人的。但如果他还是这样,那就说明,你平时给孩子的爱、关注和回应,可能是不够的。如果他得到足够和切确的爱,那么他的内心就是稳定的。你在家要工作时,他根本就不会去打扰你,因为他不用反复去确认你是爱他的,担心你被别的东西抢走。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对游戏有兴趣,是因为游戏的话题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同龄人群体,获得更多同龄人之间的认同与归属感。而游戏上瘾背后的原因,并不是电脑游戏本身有问题,本质原因是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孩子缺少自控力。一个孩子如果长期沉迷在游戏中不能自拔,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被学业压得太重的世界,太缺乏吸引力,让他感到无趣、自卑或痛苦。如果你看不懂这些,反而来怪游戏,怪孩子不够自律,而不是反思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处好关系,我有时候觉得,家长需要像销售一样去思考问题: 有过这些思考,你对孩子就多了些理解,看问题的角度也就更加客观和包容了。 如果你能让孩子信任你,依恋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愿意把自己的经历、想法、快乐与委屈告诉你,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在早期,亲子关系没建立好,孩子就不会听你的话。到了青春叛逆期,会关上与父母沟通的心门,更容易在彼此之间形成距离与隔阂甚至冲突。其实,每个孩子一开始给父母的,都是百分百的信任和爱。我一直觉得,不能蹲下身子来,和孩子共情的父母,是很难赢得孩子的内心的。父母对孩子具有共情能力,尝试着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孩子,与孩子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这其实是一种教育能力。在两代人的沟通中,父母越有能力去清晰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越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然而,很多父母习惯于从主观看孩子的行为,往往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来做判断。习惯以自身预设或假设的既定标准来要求孩子,很少接纳孩子的立场和看法,这样与孩子的沟通必然受阻,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 当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时,就会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随之会感到失望、沮丧,对父母的信任度降低,向父母敞开心扉的愿望就会很快消失。
- 当父母不能真正与孩子共情时,也就不能对孩子做出积极的回应,对孩子内心世界中需要得到引导和纠正的地方就不能产生建设性的帮助。
慕课君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有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父母可以看看:很多父母,就败在不会好好和孩子说话上,才导致亲子关系渐行渐远。有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里面有非常好的实操方法,慕课君非常推荐大家去看。 孩子遇到问题,或者和你有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其实最考验双方的关系。一项针对188名儿童的研究比较了在意见分歧中保持温暖、亲切和鼓励的母亲和变得生气好斗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那些表现友爱亲切的母亲,多年后,孩子更愿意和她们亲近,他们的脑部发育倾向于更低的焦虑和忧郁水平,以及更高的自律能力。可这位妈妈,提早学习,知道孩子步入青春期时,很多基本技能方面可能会退化。现实中的表现主要有:自己的物品随处乱放,作业与考试经常写错写漏,经常会丢三落四等。一些家长的做法就是,一味地打骂,吐槽孩子粗心、不长记性、蠢、做事不过脑子。这不但伤害亲子关系,还不能把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她理解孩子的行为,同时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记忆提示,每天起床时用一张便利贴,把一天中重要的事项列出来,每完成一项就打钩,晚上躺在床上回忆(俗称“过电影”)一天中已经完成的重要事项。这样可以让孩子做事有条理,心中有数,还培养良好的做事习惯。试想,这样的父母,就像你的良师益友,谁会不喜欢和他相处呢?我见过太多的家长,亲子关系就毁在一次次的承诺,却没有实现上。总喜欢表面敷衍孩子,随口承诺然后说话不算数,心情好时给孩子玩,心情不好时就不给。还对孩子玩游戏附加苛刻条件,比如考试成绩排名达到多少、听话等等。读初中时她的孩子住校,她和孩子协议好,周末回家每天玩两个钟的电脑游戏。有一次周末小区停电,孩子他妈还拿着身份证陪着孩子在网吧让他玩了两个钟的游戏。游戏结束后,孩子还对朋友说:妈妈,你说话算数,我回学校认真学习。你看,家长言而有信,与孩子签订协议。协议中规定在完成学业的情况下,给予孩子玩游戏的权利与时间。另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大家共同遵守约定,对各自都有一个约束,孩子也因此变得更加自律。觉得他的孩子是做不出很强硬地去反抗忤逆父母的行动的。 不过,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平时是愿意去学习提升,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处理得不错。如果你不够强大,知道得不够多,凭什么要求孩子听你的?因为那时候的沟通方式就是口耳相传,成年人懂的,只是身边人告诉他的,记住多少就是多少,见识上和孩子的差距并不大。小孩生出来,几岁就出去干活了,大人和小孩都是日复一日的谋生而已。那时,重要的经验技巧终于可以被记载,得以流传一代又一代。成年人开始识字,看书,知道的东西开始增多,不局限于脚下的几亩土地,这就和不识字的儿童之间建构了文化鸿沟。父母懂得越多,就越能在孩子这里建立起权威,有话语权。但电视媒介出现之后,它有画面,有动作,有声音,成年人能读懂的信息,孩子也是可以读懂的,孩子和成人的差距又在慢慢缩小。况且我们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处于网络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信息纷繁复杂,孩子知道的,我们都未必知道。 这时候你闲暇时间还只会刷抖音、煲剧,你并不会比现在的孩子懂更多,建立自己的权威。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不作为的家长。 优秀的家长,多是终身学习者,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常出入高素质社交圈,以身作则,带头完成希望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 想要有自己的威严,让孩子佩服你,听你的,就得自己先强大精进。 育儿先育己。和大家共勉! 如何搭建和孩子亲密无间的沟通和亲子关系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沟通得很好,并非决定于我们对事情述说得很好,而是决定于,我们对彼此了解得有多好。 最近发现一套真的帮到我的“王炸”组合好书,回答了很多我育儿上的困惑,今天真诚的推荐给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 吉竹伸介×五味太郎 大师育儿绘本与随笔 这是一套非常适合亲子沟通,大人孩子可以一起读的优质好书。 这两位作者,我相信经常给孩子们买书的妈妈们,一定不陌生。两位堪称绘本界大神级别的人物。 吉竹伸介的《我真的有意见》+《我真的有理由》两本书,比妈妈还细心地展现孩子的小心思,有趣之余,教你如何进行高质量沟通。 更绝的是,它还能引导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让你随时读懂孩子,同时,引导孩子去理解父母,太适合和3~8岁亲子共读了。 而五味太郎的《孩子不爱学,大人有问题》+《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是他研究了几十年儿童教育,总结出的自己的育儿观点和方法。 你最关心的孩子的学习、天赋、沟通、性格等问题,都囊括其中。 看完,你会感受到在和一位育儿智者对话,他懂你的困惑,并教你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