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菱湖祇园寺今昔

 新用户6362QkDQ 2021-11-12

提起祇园寺,可能大多数菱湖人已经比较陌生,但在菱湖历史上,这座寺庙却鼎鼎有名,见证了菱湖的繁华与衰落,谈及菱湖历史,是绕不开祇园寺的。

天神曰灵,地神曰祇。祇园,原是印度佛教圣地之—,后用为佛寺的代称,菱湖祇园寺寺名的由来,也大抵如此。

据清·光绪孙志熊《菱湖镇志》记载,祇园寺在北栅,元方伯施环故宅,康熙元年(1662年)僧松岩募化孙氏族人捐资兴建,乾隆二十五年重建,寺门本朝东,后来改建成朝南,嘉庆九年七月初七大殿烧毁,道光中(1835年)重修,咸丰辛酉年(1861年)毁于兵火,光绪中(1892年)里人孙锡恩等人督建重修。祇园寺的命运可谓多灾多难。

孙宗承的《菱湖纪事诗》曾这样描述祇园寺:“墩墩祇园老树稠,乱鸦飞去夕阳收,通幽曲径无灯火,一段山门本色秋。”一首诗写尽了祇园寺的苍凉与冷寂,犹如一位暮年老者,已垂垂老矣,无人问津。但历史上的祇园禅寺曾极尽繁华,《菱湖创建祇园禅寺碑记》曾这样记载:“菱湖烟火万家,阳抱阴环,左萦右带,以水为国,蒲柳菱芡掩映湖滨,雨楫云帆络绎辐辏,水市朝开,渔歌夜发,惟祇园寺之旁为甚。”寥寥数笔,就勾勒出菱湖当年繁华的盛况,其商贾云集之盛几乎可以与柳永笔下的杭州相媲美。清朝嘉庆卞斌《静乐轩诗集》菱湖八景中,奎章晚霁、安澜步月、西湖船市三处景观均在祇园寺一带,足见风光之胜。

今日安澜桥

康熙四十三年(1704),祇园寺僧人松岩募化建桥,该年开始动工,1707年松岩去世,其徒弟继承师志,继续建桥,由于连年饥荒,筹募甚为困难,故未全部竣工,但石桥已初步建成,长虹初展,百姓称便,取名“安澜”,横跨西湖两岸,从此,河西墩因桥之利,市集逐渐兴旺,造福了一方百姓,安澜桥的建成,松岩功不可没,人们记住了他,也记住了祇园寺,这个为了祇园寺和安澜桥呕心沥血了一辈子的僧人。

二十世纪初,菱湖的灯会享有盛名,曾轰动苏杭一带,民国建立后曾禁止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杨磊明有一篇文章写于1935年,记录了那次盛况空前的灯会,文中记录的灯会集结地就是祇园寺广场,各个单位的灯社分道先后莅会,锣鼓喧天,热闹异常。从这个时间点来看,从民国初年到1935年左右,祇园寺还是保存完好的一处古建筑。

位于菱北村异地新建的祇园寺

抗日战争爆发后,菱湖也未能幸免,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祇园寺也被战火波及,文革期间,位于浙丝二厂内的祇园寺被拆毁,2005年,乡人集资异地重建祇园寺,新址位于新菱湖大桥东堍菁菱公路以北约100米处(菱北村),新建的寺庙常年有人照料,当地村民凡有婚丧嫁娶便来这里烧香祈福,延续着祇园寺的一脉香火。

祇园寺建成至今已有358年,数百年间,经历了无数兵燹战乱,还有数不清的天灾人祸,屡次圯毁又屡次重建,可谓曲折跌宕,命运多羁。祇园寺的兴衰也是菱湖兴衰的缩影,时运兴,则寺庙兴,时运衰,则寺庙衰。

从古文献的字里行间,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当年那个繁华的归安雄镇以及雄踞一方的祇园禅寺。明末清初,诗人毛奇龄曾有一首《菱湖晚眺》,诗云:“流浪经年远,前湖一望赊。晚风吹苧叶,秋水散菱花。霅浦停帆路,乌程卖酒家。相逢似相识,延伫日将斜。”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大致能够一窥当年祇园寺周边帆船点点、夕阳西斜的优美风光。

近年在菱湖医院花园内出土抱鼓石两座,传说与祇园寺有关

祇园寺旧址位于浙丝二厂内

参考文献:

清·光绪孙志熊《菱湖镇志》、李惠民、姚志卫《菱湖镇志》、《湖州地方志》。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