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大明赵王墓穴之谜

 江月之声 2021-11-12

  在安阳古城,说到历史上有名的王府,不得不提到明代明成祖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建造的赵王府了,有现存的高阁寺可以作为明证。而说到历代的赵王,除了第一代赵王朱高燧外,名气大的就要说到第六代赵王史称“赵康王”的朱厚煜了。清明时节,应朱氏宗亲会的朱宪军先生之约,我们一起踏上了寻古探幽之路。

  我们先到了第一代赵王朱高燧的墓地,它位于安阳市西北的寿安山上,与安丰乡的李家坡村邻近。

  朱高燧的墓地是盗挖非常严重的地方。虽然我们来到了墓地旧址,但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代赵王的坟茔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2016年4月树起的刻有“大明赵王朱高燧之墓”的石碑的后面,赫然是一个大坑,踩着荒草丛探身下去,在大坑的底部,可以看到有盗挖洞口的痕迹。洞口很深,隐约可以看到洞底向北有入口,至于它蜿蜒到什么地底深处,却不可得知了。朱氏宗亲里有本地人,也有从外地赶来寻根的,到此都唏嘘不已。

  从朱高燧墓向东走,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处高大的坟茔,那就是被邻近村里人俗称为“娘娘坟”的翁妃墓。据墓志记载,翁妃为镇抚翁陆之女,在永乐22年(即1424年)册封为赵王妃,在朱高燧死去9年后病亡。朱高燧原妃徐氏,次妃沐氏,翁妃是第三个被正式册封的王妃,其次子被封为第二代赵王。母以子贵,想来翁妃墓也应该是极为奢华的。

发现盗洞

石门券门

今日翁妃墓

今日翁妃墓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2016年拍摄的。第一张,一些古城文化保护者发现了翁妃墓南边的盗洞,请来了文物部门的人员一起来考察。第二张,是一行人小心翼翼地下到了洞底之后,发现了厚厚的石门和墓道口的拱券门,都敞开着。遗憾的是,洞内的文物没有留存。其实,不止是朱高燧墓和翁妃墓,这一片的许多古墓都有被盗挖的痕迹,实在是让人惊心。

  离开了寿安山驱车向西,我们直奔伦掌镇康王坟村,准备到赵康王的陵墓去看看,据说在那里,地宫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驾车的是朱宪军先生,当过兵,善驾驶,车子奔驰起来,感觉我们是在装甲车上隆隆前行。同行的高红国老师讲起了地名的掌故。他说,我们要去的康王坟,属于伦掌镇,这个“伦掌”其实应该是“龙爪”,古代墓葬时,往往请来风水先生看地,赵王的陵墓就选在了“龙爪”之下的宝地,只因为当地的方言口音较重,“龙爪”“龙爪”的,与“伦掌”发音混淆起来,慢慢地,就称此地为“伦掌”了。

(左图:大门;右图:地宫门) 

  说话间,康王坟到了。大门修的很气派,当然,这样明光耀眼的建筑出自现代人之手。因为看起来有些眼熟,所以经常被来此参观的人打趣。若要看古迹,还需要往后面慢慢行。

  一边穿过开阔的院落,一边散见些石像生和碑刻,应该是被移了原来的位置的。绕到院落的最后,才看到地宫的大门入口。

  正对着的,就是地宫的墓道了。沿着陡峭的台阶往下走,有些森森然。空气潮湿,头顶上偶有一滴水珠落入脖颈,都会让人激灵灵地打个寒战。前方有一点微光,总算让提着的一颗心略略安定了些。 

来到地宫

探寻地宫

墓厅供桌

墓厅彩绘

  终于下到了有亮光的地方,低头弯腰,再伸展身体,来到了一个稍微开阔的所在。定睛细看,发现这是一个前厅后室的墓室。厅堂比较方正,正对着的北边是黑魆魆的后室门,门前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的供桌,坚硬而厚重。抬头往顶上看,装饰有穹顶藻井彩绘,色彩艳丽,有祥云翻滚蒸腾之势,也有似羽毛似花草的图案,对称中有变化,质朴中含飘逸,煞是好看。

  再往里走,就到了存放棺椁的地方了。这里没有了灯光,只能靠手机上的微光照明。因为墓室里曾经有过积水(2014年的墓室照片),所以地上有木板铺就的一条通道。木板有些年头了,人走在上面就会发出吱吱吱的响声。如果不小心的话,一个趔趄,就会踩到板子下方有些松软的地面,心中定然是倏地一惊。

2014年照片

今日照片

进入墓室回看石门

两个双层棺椁

  借着微光,第六代赵王朱厚煜的棺椁就在眼前了。这是个合葬墓,棺椁有两个,埋葬着赵康王和他的王妃。棺椁分为两层,外层是石质棺椁,内层是柏木棺材。这种棺椁形式被称作“石抱柏”。今天我们看到的石棺和木棺都已经被毁坏,文物也被盗取一空,康王和王妃的遗体据说是被住庙的和尚清理过了,所以这两个棺椁是空的。棺椁的上面的石盖刻有一些纹络,有的还清晰可辨,联系到棺头有易经八卦的图案,想必这纹络也与此有关吧!墓室北端尽头处是一个壁龛,但花纹已经模糊不清了。墓顶是祥云图案,飘飘欲飞,但一个硕大的盗洞也赫然在目。

棺盖图案

北墙壁龛

顶部彩绘和盗洞

门旁碑刻

  柳宗元文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诚然,在这里,微弱的光,晃动的影,确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匆匆往回返,瞥见了地上有一碑刻,刻有“大明嘉靖三十年”的字样。赵康王卒于嘉靖三十九年,这个碑刻上的“嘉靖三十年”是什么意思呢?我翻阅了一下史料,才明白,这个碑刻应该是赵康王的亡妃徐氏(原妃)的买地券了。

  赵康王朱厚煜是明代第六代赵王,也是被人们广为称道的一代有贤德的赵王。作为皇亲国戚,身份特殊,不少王府子弟过着锦衣玉食、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朱厚煜却不如此。他自幼聪明好学,居家行孝道,做事秉仁义。据说,他幼时由祖母杨妃养大,杨妃病后,他在旁侍候,片刻不敢离开,他甚至还为杨妃建了一座楼,命名为“思训楼”,以表不忘教诲之恩。后来,彰德一带闹灾荒,朱厚煜上书明世宗,要拿出了自己的俸禄一千石赈济灾民,由此赢得了好名声。不过,这个赵王命运不济,虽好读书,有文才,但也有书生的呆气,后来因为与官府的矛盾(也有说是因为家中有窝心之事),羞愧难当,竟然自缢身亡了。所以,人们一说起赵康王,总是在赞其才华的同时,也流露出甚为惋惜之意。 

  从地宫出来之后,遇到了赵王的守墓人——一位姓谢的老者。据说,第一代赵王出京来到彰德时,曾有八大保将追随。赵王死后,他们成了赵王陵墓的守墓人,世代守墓至今。

  其实,在附近的焦家坟等地,还有其他赵王的墓穴,没有时间去看了。坐上“装甲车”,返程。

2019-4-7 

  【备注】感谢朱氏宗亲会朱冠军会长和朱宪军先生的引领和照顾,感谢同行者高红国老师的解惑答疑,感谢同行者“老朱”的谈笑风生。春天踏青,探古寻幽,真的是一件很尽兴的事。

  2014年的图片一张为刘红提供,2016年照片两张为朱宪军提供,其他照片均为作者拍摄。部分史料查阅了龙振山先生编著的《明代彰德赵王府纪事》一书,一并感谢!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转发,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江月之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