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神粟裕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还能写出波澜壮阔的诗词

 mxb08 2021-11-12

图片

粟裕作为伟大的军事家,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有人以为粟裕只是一位“武将”,不通文墨,实际上粟裕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儒将”。文武双全的粟裕一生写了多首波澜壮阔的诗词,而且所写诗词严谨工整,合辙押韵,哲理深蕴,豪放厚重。现把粟裕大将在不同年代写的十四首波澜壮阔的诗词简说如下,以飨读者。
上个世纪20年代写的一首 “咏物诗”
1924年1月,由于不满家乡会同县现状,粟裕沿沅江下常德寻找革命真理。当船上的大浪把船托起老高,抛上又落下,险些把他摔到水里后,粟裕即景生情吟诵了一首题为《过清浪滩》的五言诗,诗曰:“ 好个清浪滩,浊浪三丈三;船在浪里走,如过鬼门关。”
清浪滩是湖南沅陵境内沅江一险滩。滔滔沅水数百滩,其中以清浪滩最有名。沅陵山岭崎峻,河流凶急,河多滩险,尤其是沅水靠近沅陵一段,清浪、横石、九矶、白溶,滩连滩接,白浪滔天。单清浪滩就是四十里水路,船只顺流而下只需二十分钟,逆水而行则需要整整一天。
这首诗定格在“好”上。好是惊奇,好是亲临其境,好是对比反衬出清浪滩的险和伟大。这首诗是迄今发现的粟裕第一首咏物之作,表达了粟裕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敢于面对风雨人生的境界,寓意深刻。
1924年3月,已到达常德的粟裕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年春,粟裕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
上个世纪30年代写的四首“战地诗”
1938年4月,新四军组成了由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抽调部分干部和侦察连组成的先遣支队,约四百余人。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司令员张鼎丞)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钟期光(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任政治部主任。4月28日从安徽省歙县(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出发,经南陵、东门渡、黄池、高淳,于5月22日抵达江宁县铜山镇业家庄,后派出三个侦察组对南京、常州、镇江方向进行武装侦察,为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作准备。6月17日在镇江西南之韦岗伏击日军车队,取得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6月下旬完成侦察任务,先遣支队撤销,人员分别回到各支队建制。新四军先遣支队在安徽省歙县出发时,就非常注重宣传工作的先遣支队司令员粟裕,不但针对江南地区日伪汉奸、兵匪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本军不拉夫,不派款”的响亮口号,而且还写了一首题为《宣传新四军》的诗作宣传,诗曰:“自古来,出门遇了兵,有理说不清;如今是遇了新四军,亲如一家人,无理也可说分明。”

图片

◆1938年,粟裕在新四军二支队留影,左起:粟裕、罗忠毅、罗化成、王集成。
1938年6月17日,粟裕亲自指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江苏镇江韦岗伏击日军车队,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战第一枪。战斗中击毙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三十多人,击毁汽车五辆。韦岗战斗是新四军江南敌后抗战的第一仗,首战告捷,意义重大。正如粟裕在《先遣队的回忆》一文中指出的:此战“不仅打击了敌人之横行,而且振奋了广大人民的抗战情绪,提高了他们胜利的信心”;“不仅奠定了我军进入江南战区的基础,而且开辟了胜利的先声。”韦岗战斗规模虽小,但其意义和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战斗的本身。它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志,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声誉。战斗胜利后,异常高兴的粟裕写了一首题为《韦岗初胜》的五言诗庆贺,诗曰:“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此诗是中国人民和新四军抗击外侮的心声,真实地反映了新四军指战员当时的战斗激情和胜利的喜悦。不久,新四军军部转发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嘉奖电:“叶军长: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仍希督饬,继续努力,达成任务。”
1939年初,新四军第二支队举行党代表会议。当时陈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在二支队4团军士队担任政治指导员,被选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按照红军开会的传统方式,在会前,大家都互相争着指名表演唱歌或跳舞,“啦啦队”大声呼喊,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当指名要陈虹这个“小英雄”唱歌时,陈虹坐在台前不动。“小英雄”是当时大家给陈虹起的外号。这不单指陈虹年纪小(当时仅17岁),还因为陈虹扮演过话剧《小英雄》的主角。经粟裕一鼓动,有些同志干脆就把陈虹拉上台。这时,陈虹这个“小英雄”也激动起来,竟然一连唱了《祖国进行曲》《马赛曲》和《告别南洋》三首歌。这时粟裕站起来对大家说:“同志们!刚才'小英雄’唱得不错。这些歌曲很有教育意义,我听了很高兴。现在我吟一首诗给'小英雄’。”只见粟裕站起来,略加思索,就潇洒地口占一首:“小小英雄志气刚,腰间皮带挂手枪。歌喉婉转声洪亮,沉着应战不慌忙。”粟裕吟完这首诗,会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939年1月2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部奔袭芜湖市郊区的官陡门日伪军据点。此战全歼了官陡门三百余名守敌,活捉了五十七名俘虏,还缴获步枪七十多支,短枪十多支,机枪四挺,另有大批手榴弹、子弹和军用品。这次战斗史称“官陡门大捷”,在新四军历史上创造了两个纪录:一是新四军首次长途奔袭就旗开得胜、全歼守敌;二是从战斗打响到结束,仅用了八分钟。官陡门战斗结束多日后,粟裕仍兴奋不已,提笔在奇袭官陡门大捷的部分指战员合影照上题写了《为官陡门战斗胜利题诗》,诗曰:“新四军,胆气豪,不畏艰苦与疲劳。七十里之遥,雪夜奔袭芜湖郊,伪军无处逃。伤毙满沟,活捉四十余,步枪四五十条,机枪三挺,驳壳十余条,还有大刀。日伪军旗,脚踏车、大衣和皮袍,军用品,用箩挑。汉奸远逃,敌伪心愁,广大人民兴高,同声咒骂汉奸罪不可饶!”这是一首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题照诗,全篇洋溢着胜利后的喜悦,既热情赞扬了新四军战士的机智勇敢,又表达了江南人民热切盼望抗日,打击汉奸卖国贼的心声。同时,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一诗在手,官陡门战斗的主要经过和战斗成果也就历历在目了。官陡门战斗的胜利,在当地引起巨大反响,老百姓还编了一首《四老板是天神》的歌谣:“四老板,是天神,一飞飞到官陡门,这边唱着凯歌去,那边急煞小日本。四老板,是天神,一飞飞到官陡门,百姓心里暗自喜,都夸老四是神兵。”“四老板”,就是指新四军。同年11月7日,第二支队与第一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部指挥,粟裕任指挥部副指挥。
上个世纪40年代写的两首“壮志”诗词
1943年底至1945年9月期间,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槐坎乡仰峰岕是苏浙皖边我党我军的一个重要指挥中心所在地。新四军16旅和后来成立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及中共苏皖区党委(后改为中共苏南区党委、苏浙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曾分别驻扎在仰峰岕的大户沈家、韩家、曹家。粟裕和苏浙军区其他领导人曾一度在此居住和办公。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刚来仰峰岕时,粟裕和夫人楚青及儿子粟戎生一家三口都住在离沈家五百米处的土地庙里,当时土地庙里还供奉着菩萨。当时的居住条件设施极其简陋,仅有一张架子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直到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召开后才从土地庙搬到了大户沈家办公。9月下旬,粟裕率部北撤时,当地群众依依不舍,含泪告别,并有许多仰峰岕群众为新四军部队运输物资,一直送到宜兴张渚、溧阳戴埠。粟裕在仰峰岕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驻地旁边,还亲自为夫人楚青和儿子粟戎生拍摄下珍贵的合影照片。一天早晨,粟裕与夫人楚青登上司令部驻地附近的山头眺望,晨曦中霞光分外美丽,因他的思绪驰骋于层峰叠峦中,不禁脱口而咏作诗一首《远眺苏浙》:“山,发人深思;海,令人遐想。朝霞鼓舞我迎战现实,夕照启发我思索未来!”他的目光凝望远方,心中盘算着迎战新的任务。

图片

◆1948年10月,粟裕主持研究淮海作战方案。右起:陈士榘、张震、粟裕。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的粟裕曾写了一首“鞭指江南”题为《沁园春·定鼎中原》的词,词曰:“逐鹿中原,利弊权衡,攻城打援。首战汴梁捷,再歼区部,黄邱惊魂,过隘翻山。序幕揭开,名泉奔涌,布阵排兵今古鲜。江淮阔,赤县迎风舞,万马腾欢。中枢谋划高瞻,又捧月群星尽圣贤。喜大军英勇,包抄分割,百韬毙命,悟我堪怜。双管施威,瓮中捉鳖,雪地冰天敌倒悬。杯高举,望军民莫醉,鞭指江南。”此词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渴望。
新中国成立后写的七首“抒怀”诗
1964年1月,已五年不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而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才57岁的粟裕在从化疗养时,突发心肌梗塞,回广州抢救。5月,军事科学院党委决定粟裕休息一年。就在这一年,粟裕在北京写了一首题为《老兵乐》(其一)的诗。这首“感怀之作”诗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也是其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诗曰:“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粟裕的长子粟戎生(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中将军衔)每当念起父亲粟裕所写的这首《老兵乐》,都感慨万千,说这首诗既是父亲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鼓励他驰骋疆场、为国尽忠的战鼓。
1974年,粟裕又写了一首《老兵乐》(其二),诗曰:“半世生涯戎马间,平生志气在元元。得从战争学战争,江淮河汉往复返。同辈万千多作古,幸存今日何所憾。感时不必频对镜,风光难得闲中看。”此诗原载《粟裕研究信息》第十三期发表的2000年12月粟裕夫人楚青写的《追忆粟裕〈老兵乐〉》一文中。该文第一次透露了这首《老兵乐》的写作背景和过程:1974年,时间又过去十年了,粟裕冤案未平,任闲职依旧,自己在致力研究探讨未来战争中,写了这首诗。此诗未发表过。原诗最后一句是“将军难得老来闲”。诗成后感叹:“将军只合裹尸还,何期生入玉门关。”我当即劝慰了几句。他沉思后将末两句改为:“感时不必频对镜,风光难得闲中看。”(1958年,粟裕因“反教条主义”一事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接着被撤销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的战绩和品德作了全面的评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笔者注)

图片

◆1978年6月,粟裕在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题词:“八省健儿群英会,抗日旌旗向东挥。敌后军民齐奋起,日寇弃甲又丢盔。新四军抗日先遣队出师江南四十周年后重进云岭。”
1977年,人到晚年的粟裕在回忆淮海战役时,曾写了一首《沁园春·淮海战役》的词,词曰:“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首歼碾庄百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此词把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浓缩一体,上阙主要写豫东之战和攻济打援,下阙主要写淮海战役三个阶段:歼黄百韬,灭黄维,俘杜聿明。作者气吞万里如虎,奇句迭出,最后画龙点睛:“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词是在粟裕病逝后才与读者见面的。楚青在整理粟裕遗物时,从他的小本子里发现他亲笔写的《沁园春·淮海战役》。根据分析,这首词可能是1977年写的。楚青清理出他的这首词后,为了弥补《粟裕战争回忆录》里没有写淮海战役的文章这个缺陷,2007年《粟裕战争回忆录》再版的时候,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将楚青整理的《粟裕谈淮海战役》以及粟裕遗作《沁园春·淮海战役》补录了进去。
1978年5月,粟裕在北京写了一首《赠郑涛任远洋轮船长》的诗,诗曰:“任你纵横三大洋,重担全负汝肩上。道途不比长征近,远涉重洋很平常。”(见《将帅儿女谈将帅》一书173页)郑涛,系粟寒生,粟裕次子,时任远洋轮船长。粟裕坚持自己的儿女应该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粟裕要他到作战部队工作,从当兵做起。粟寒生入伍后,一直在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转业到交通部后,粟裕支持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并说:“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想着坐机关。”于是就有了这一首赠诗。这首诗对高干家庭及子女的教育应该说是个启示。创业难,守业更难。这首赠诗以长征作比,说明万里长征革命才完成了第一步,还有建设,还有改革开放,还有国际交流合作。得天下者还要善治天下。
1978年6月18日,粟裕在游览安徽黄山时,题写了一首题为《重游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昔日战场有感》的七言诗,诗曰:“耀武逞凶黄山麓,红军背进志不辱。三年转战闽和浙,迎来抗战初愿宿。”1934年12月14日,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10军团)在黄山东麓谭家桥石门一带与国民党王耀武的部队激战失利。谭家桥之战,一直是时任红10军团参谋长粟裕的心头之痛。1978年6月来黄山旅游,粟裕又一次来到谭家桥,放眼满目青山,追忆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不禁潸然泪下。他说:“我死后,要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28日,粟裕的二子粟寒生带着骨灰来到谭家桥,兑现了粟裕生前诺言。
1979年11月13日,粟裕在广东省南海县写了一首《游西樵》的诗,诗曰:“西樵景色堪夸,路转峰回如画。华盖出白云,千尺珠帘高挂。当年欲避尘寰,而今乐在人间。亭阁映天湖,为四化装点江山。”这是一首讴歌四化的抒情诗。作者在南海的西樵,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不禁诗情大发,巧妙地把山名、峰名、瀑布名及湖名嵌入诗中,是一首上佳的旅游诗作。
1980年5月, 解放军某部编写了《江海风云》一书,请73岁的粟裕大将为该书题词,粟裕欣然应允,并挥笔写下了《题〈江海风云〉》的诗句:“武装斗争廿余年,转战频繁几万千。英雄业绩烈士血,可歌可泣壮诗篇。吾辈不能忘过去,创业艰辛忆先贤。江海风云汇青史,激励人民永向前!”(原载《江海风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这首题诗跳出一般题诗的圈子,以历史的笔调回答了《江海风云》是怎样的一本好书。英雄烈士创业史,忘记过去就是背叛。第一段的后两句尤为写得好,“英雄业绩烈士血,可歌可泣壮诗篇”可称名句。 
图片

编辑|侯梦玮

责编|王媛媛

编审|项东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