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38,地理优势,对银川的防御帮助有多大

 桂临塞上 2021-11-13

挖掘少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1

喜欢历史的人,在读明史的时候,经常会在书上读到“传檄九边”、“巡阅九边”这样的字语。这个“九边”,指的就是明朝时候的北方边境沿长城一线由东至西布防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这九边主要依凭边墙(长城)为守,在墙内或外设关,营,堡,墩,屯等工事,相互交错。主要对付和防范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鞑靼和瓦刺部落。

2

银川所在的宁夏镇,归属三边总制。这里涉及到明朝的军制,简单说一下。明承元制,但是不同的是,明朝没有行省一说。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将江山分为两京,十三个布政使司。

  • 两京:南京和北京;十三个布政使司分别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其中,陕西布政使司管辖着如今的陕西,甘肃,宁夏全境和青海的一部分,地域在十三个布政使司中最广,而且境内有鞑靼,藏,回,汉等诸多民族,加上边患严重,时常战伐不断,所以,这个地方尤其复杂。

为了有效管理,就把这些地方规划到一起,称“三边”,设置一个“三边总制”职位,在发生军情的时候,可以统一部署调配军队守卫边疆。

3

而戍边的军队又分为边军卫所军队两个部分。

卫所军一般都驻扎在边境后方的屯或者堡中,平时负责生产劳作,也就是戍边屯田,自给自足,减轻朝廷的辎重粮草压力;遇到战事需要的时候,卫所军则自备马匹,军械,粮草,在百户长或者千户长的召集下出征御敌。

虽然军户是世袭制,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很多卫所军其实已经退化成专门从事耕作的农夫,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拿宁夏镇(银川)来说,在鞑靼屡次侵扰边地的时候,迎头抗击的基本都是驻扎在边境线上的边军!

这些边军不从事生产,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职业军人,他们的装备和训练都非常不错。专门负责巡边和守卫边境安全,随时出征。

4

绝域从军计惘然,宁夏幽恨满纸笺。

一刀一枪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九年。

他们的防守任务非常繁重,因为鞑靼部落经常南下抢掠。鞑靼部落是游牧民族,地处高寒地带,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更无法生产生活物资,大明王朝的富庶,在他们眼中就是一块大肥肉,想起就会越过长城一线进行掠夺。所以这里是战争不断,金戈铁马不停!

在明朝时期,鞑靼部落不单只是指鞑靼族,而是草原游牧民族的泛称,说起来有些复杂,主要指元朝末年随林丹汗退到漠北的部落。到了明朝中期,林丹汗的部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面的称瓦刺,西面的称鞑靼。

“三边”主要防御的就是鞑靼部落。鞑靼部落尤其凶狠,一般南下越过长城抢掠,都是几千甚至上万骑兵的规模,作为马背上的民族,战斗力非常强悍,虽然宁夏也是重兵把守,但是由于防守线太长,危急时候,宁夏镇(银川)的边军通常是几百或者几千民军士对抗几千甚至上万的虏寇,对比非常悬殊,流血牺牲再所难免。经常是一战下来,一支边军损失不少。

种情况下,生离死别那是常有的事。诗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实非虚言。

5

还好,对明军唯一有利的就是地势了【上篇文章《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之36,悠悠黄沙渡,寂寥宁河台》有介绍】。自从明太祖朱元璋放弃河套之后,宁夏真正成了“边陲要路”,没有地理上的条件做防守依靠,很难说宁夏能抗得住虏寇的侵袭。

它三面距边,西边以贺兰山为屏障,隘口四十余处,皆通人骑往来,正北有边墙蜿蜒几百里,驻防营堡无数,东有黄河天堑以隔“马路”。

长城作为边地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道防线。因为虏寇是逐水草以生,筑边墙之意不专于扼塞而已。还把凡草茂之地筑于内,使虏绝牧,砂砾之地筑之于外,使虏不庐。

这也使得在整个明朝时期,宁夏几乎都征伐不断,一直处在战争的状态!一部宁夏的明朝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明朝边地战争史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