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7届威尼斯双年展“雕塑与建筑艺术展”中国艺术家参展作品

 艺高百利珍品 2021-11-13

编辑搜图

吴士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雕塑》杂志副主编。自2002年起从事中国现当代美术批评、公共艺术、美术史论的研究。著作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走向公共空间的艺术》《中国古典绘画与现代转型研究》等,发表各类评论文章百余篇。论文《公共艺术评价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获得《雕塑》杂志“2019年度成果最佳艺术评论”。

作为第17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重要单元,“雕塑与建筑艺术展”特邀傅榆翔、王艺、闵一鸣、沈敬东、范海民、张兆宏、张红梅、聂竞竹、吴蔚、朱尚熹等十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参展。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我们如何共同生活”。这个话题是自经济全球化以来的焦点话题。在我国,人们更习惯于将用“共生”一词来归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常常以抽象的哲学问题展开。如何将它与当下问题结合、转换并进行有意义的探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事实上,“共生”这一话题包含了多重意义:一是在分工高度社会化的社会中,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以何种身份与其他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共同生活?二是作为不同的国家、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如何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人相处?三是作为地球上生灵的一分子,我们如何与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共同生存?中国艺术家展览作品对这一话题做了很好的注解。他们的作品既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生态、民主、个人、身份等话题,又涉及包括材料、媒介、形式、语言、空间、符号、方式等艺术问题的探讨,较为清晰地反映出中国艺术家对当下日常生活的思考与表达。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山海经》系列 傅榆翔

傅榆翔的《移民外星人》系列、《新山海经》系列向我们提供了系列的社会图景。傅榆翔近些年关注的问题是地球生物如何共同相处的,而不是排他性的问题。他的《移民外星人》系列、《新山海经》延续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让人们以异域、陌生、疏离的方式反观人类自身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等。“社会雕塑”是一个更加延展的艺术概念,是短语式的凝固。约瑟夫博伊斯曾创造了“社会雕塑”以实现艺术家对雕塑的理解潜力——改造和追问社会现实。作为一种艺术在场的证据,“社会雕塑”包括塑造和改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灵的印叩。社会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在词语不同的使用中,从不同的思想采集、行动和物件中创造出不同结构和言说体系。作者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怪诞而和谐的时空,在这个时空下人类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新的变化,但由于“外星人”的参与,却赋予了人类日常的活动新的含义,使人不禁联想到现代全球范围内的社会问题。而戏谑的手法和略带宗教的暗示使得我们在思考当下的同时也不免延伸向未来,在这种丰满的超验幻象的思考与想象当中,未来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会出现今人所不能理解的戏剧性和多维性值得沉思。傅榆翔的艺术概念在作品的思考实践中都得到了有效的扩展,我们完全可以意识到雕塑的最高意义在于人本的创造和价值。“行为主义”雕塑在艺术作品中呈现,艺术构成了一种唯一在场的表述,是一种完整的人道主义态度和立场,在常态的生活化中诠释生存的当下容忍和未来理解。对于傅榆翔而言,“雕塑创作是我的一个转折点,从立体全息的角度见证生存的个体转变为集体本能的再现,每个人都会完整地扮演自己,扮演就是一种多维度的相遇和交流,是充满内在价值的不同显现。思想和情感是持久的积聚,创作者总会有希望和恐惧,正是这种情怀联结了精神依归形成巨大的储存库,任何生命体的印记都会黏合其他未知的可能一起袒露出来。作为这个时代的旁观者,我们会一起完成所有未曾预约的变化,直到永远。”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小号研究1》王艺

编辑搜图

《小号研究1》王艺


《小号研究1》是一件现成品组装的作品。艺术家王艺用315个总重达360kg经过切割、黄铜抛光的小号重新组构了类似鸟笼结构的艺术作品,以这种无尽重复直到自我取消的雕塑创作方式,以无声之音形成了无音的金字塔,让“发声”不再被消解。《小号研究1》一如往日,是王艺对重复、叠置、戏谑的表达。乐器小号优雅婉转的造型,以及具有讽刺意味的发声,是王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表达。小号这一与声音有关的物象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场景具有多样性,大多是通过不同的语调而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以便指导行动。而在王艺的这件艺术作品中,小号的排列整齐一致对外,所组成一个圆柱体的形式与上部金属构建相联,仿佛是一个精细设计的“笼子”,不断地向外输送步调整齐的信息,在英文谐音的双关暗示下,对于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政治局势的暗潮涌动作者隐晦地表达了其看法。《小号研究1》整体创作构成依托乐器小号,在创作建构上则取材于巴别塔的形制,遍布塔身的吹嘴,将小号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巴别塔隐含的意义相结合—被上帝剥夺的共同语言。作品《小号研究1》所形成的塔状是由上百支小号的吹嘴,结合唯一发声的小号喇叭口所构成的作品符号,充分体现了王艺对于声音与气息延展的节律性,这些已经无声的乐器在重复建构中,形成了某种意在言外的形状。这种“异口同声”的表现形式,实则是揭露当下网络社会中存在的容易随波逐流、容易盲目跟风、容易追求同质化的“发声”现象,呼吁大众不要抛弃自我,不要淡漠人性。作品《小号研究1》以小号的素材结合童年玩具不倒翁的创意进行创作,将小号的喇叭口以不倒翁底座的形式呈现,既可理解为独占“发声”渠道,如网络大V在当代网络社会中的特殊语言权利,又可理解为“发声”的自由状态,在当代网络社会中,“发声”的各类平台过于便利与随意,导致规则和道德越来越模糊。不倒翁与小号的结合,其形态的隐喻姿态,使看似自由的“发声”形态,被加以限制与规训。王艺的创作大多是对童年记忆的表达,“与童年有关的记忆,是在小伙伴们跳皮筋的欢笑中,是在下课后踢鸡毛的对决中,是在水塘边捉蜻蜓的关注中,更是在诸多玩具的陪伴中,跳青蛙、滚铁环、推不倒翁……这些童趣,承载着儿时的无忧无虑和天真无邪,是对童年的纪念,也是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心的追忆。以小号结合不倒翁的创作构思,将童年的童趣与成年的责任相连接,于童趣中彰显成长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标准和规则。”因此,他作品中流露的一种诙谐、反讽,又何尝不是对童年记忆的一种留恋?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国际玩笑》沈敬东

与王艺作品类似,沈敬东的《国际玩笑》也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嬉皮的、诙谐的、波普的情绪。让雕塑动起来,是沈敬东对于雕塑形式的一种看法。与其他艺术家身份不同,沈敬东曾经是一个军人。这也许是他的作品中频繁地使用军人的形象进行观念表达的原因之一。沈敬东曾经在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让他对“角色”这个词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沈敬东把自己的角色放进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身着解放军军装,无论是绿色的、蓝色的、红色军装暗示出不同的军种、年龄、性别等,但是他们的动作、姿势——立定敬礼、持枪行进、跨步踢步——表明了艺术家的军人经历。或许,沈敬东的作品能够激发每个人心中的军人梦想,理想的英雄主义形象。然而,他却以嬉皮的、诙谐的、波普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军人角色的另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当均高42厘米身着军装手拿武器的“玩偶”们通过底座的机器转盘不断行走、碰撞时,可以激起那些身处于“上帝视角”的观者的儿时的游戏记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军装都显示了这场游戏角色的复杂性。沈敬东似乎在和我们开一个玩笑,它暗示了那些国际局势的玩偶们仿佛在某些人的眼中仅仅是一场毫无规律、肆意被摆布的木偶,一次次“玩笑”的背后又代表着什么样的变局?我们不得而知。我想这不仅仅是与艺术家本人身处现实观察人的处境有关,更重要的是由心境催生了一种爱莫能助的感受。沈敬东视这些包扎自己的巨匠为“英雄”,其中也暗含了这样一种逻辑:作为文化理想主义的英雄,已被现实刺伤,现在需要“包扎”,并将这种行为纳入到“沈敬东式”的图像中来,虽然这种图像往往以文化符码的样子向外辐射,并与流行文化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生态学》闵一鸣

在《生态学之一》中,闵一鸣探讨了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问题。上部被掏空的山体石头与向外生长的蔓生植物、下部放映中国建设的桥与路组合在一起,使得原本象征自然的山水有一丝“破土而出”的意味。当我们凝视着代表着不断向上拔高的现代建筑时,如何看待人类的这一壮举?而在《空性》中,当新型材料与中国的传统盆栽艺术进行碰撞,展现了艺术家在当今语境下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新思考,象征着传统陶瓷艺术的紫砂盘与光纤的组合表现了艺术家关于自然、科技、创造的新思路,而独具形式美感的钢石结构与内部光纤的构造又使得传统的艺术作品平添了新型“光”元素,这一新元素的增加暗含了作者对于传统不同的理解方式,构建出不同的语境含义。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生长的折线系列》范海民

将抽象雕塑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是范海民在《生长的折线》系列对生命这一话题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在《生长的折线·缠绵攀升柱》《生长的折线·天使之舞》中,范海民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出“折线”形态,让无生命体的材料在扭曲缠绕的过程中呈现出自然灵动之美,在曲面与直线的结合中让作品具有一种向上延伸的力量感与动感,寓意万物生生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表达之外,还蕴藏着飘逸秀雅之美。而雕塑中颜色的对比处理又显示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的理解。范海民的抽象雕塑的灵感来自于植物藤蔓的生长形态。它的视觉张力并不来自平直的线条,而是在曲折中逐渐生发。这使我们想起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的成长与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式发展的,这似乎暗示了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一个时空节点的生发是向另一个时空节点产生的原因。这揭示出生命发展的状态和规律。这些折线的连接处是一些造型如竹节般的锥体组成,暗示了事物生长与发展之间的整体联系。作品《生长的折线·精灵之舞》将无生命的材料通过形体变化和方向转动,有机地表现出生灵动态之美、生命之贵,白色形体似飞禽、似鲲鹏、似生灵缥缈在空中,仿佛精灵在起舞。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山》张兆宏

在张兆宏的《山》中,作者意在探讨中国山水中的一种特殊的观看方式。中国山水园林的移步换景、时空混合的思维模式,在《山》中体现了出来。作者在使用雕塑语言去表达山水画时,同样也不满足于静态的展示方法,利用数字化技术从体到线的过程中通过铰链的移动,游客可以随意地推动山体切片,使得作品展现出不同的形态,这种与接收者沟通互动的创造模式使得对作品的解读更具丰富性,而山水画的韵味和意境更具展示空间。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舞影系列》张红梅

张红梅的《剪纸系列》采用不锈钢喷漆对平面、色彩与三维形式关系问题予以探讨。不规则几何形钢板的折叠与剪裁加上中国传统艺术符号的应用,例如印章、书法等形象,使得作者的作品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又极具当代原创性。从未有雕塑家如此注重色彩在三维空间中的,或许因为张红梅是一位女性艺术家,她对色彩天生敏感。在张红梅看来,不完美才是美。或者说,破坏表面的完整性,才是美的本质。不对称、物体表面的裂隙,似乎诠释了事物的本质。通过色彩的整体性,消解物体的深度,作品将人们的视觉拉到平面的感觉。在她看来,一切雕塑的呈现作品都是物体平面的呈现,所有空间的形式都需要通过平面的叙事来完成。破坏这种叙事,进而使材料平面符号化。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美狄亚》聂竞竹

在《美狄亚》中,聂竞竹通过她特别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梦幻般的生物,同时所设计的不同色系的贴纸也通过色彩向我们表达仲夏时节自然缤纷的风景,依据游客自发的活动,随意给艺术品粘贴上不同形状的贴纸,使得游客与艺术家一同完成艺术品的创作,共同构筑艺术世界。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山长水远》系列  吴蔚

让雕塑成为我们的一种穿戴形式,制造奇观效果,是吴蔚的《之间流水》给人留下的印象。将传统山水形式与时尚结合,试图创造一种可以穿戴的“雕塑”。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在于——观众观看雕塑的同时可以将“雕塑”穿起来,雕塑展出时,旁边放置着与雕塑同样造型的服装或箱包等服饰。这些服装服饰的材质是柔软或轻便的,如珍珠棉。在这些可穿戴的“软雕塑”上不同位置打开很多不同的“孔洞”,观众可以创意各种各样新奇的穿法,并随意拍照或现场走秀录视频发送至作者邮箱或社交网站等,也可以线上@艺术家本人的社交账号进行互动。不同的人,不同的穿法,拍摄不同的照片,拍摄不同的视频,展览期间每天形成不同的展览效果,观众对作品的反馈千姿百态、极具个性,这成为了观众与作者沟通的别具一格的方式。这件“软雕塑”中与人体穿着时发生空间关系的“孔洞”,也是作品负空间内涵的体现,而这个“孔洞”也正给了观众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创意空间。每天前来参观的观众穿着这件作品所形成的造型是不断变化着的,与旁边放置的静态实物雕塑作品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体现出雕塑的动态与静态并置的关系。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编辑搜图

《75°&15°》系列  朱尚熹

《75°架构》系列、《15°架构》系列是两件分别用特制15°扣件和彩色塑料棒材、特制75°扣件与彩色塑料棒材重构的作品。艺术家朱尚熹以此反思物质、空间、结构、建构、解构等问题。作为一名学养全面、传统功力深厚的雕塑家,朱尚熹试图通过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探讨雕塑的本质问题——三维空间如何呈现——钢管是直线的,它内部有着空的结构,这是物质自身的空间特点。在扣件的铰链下,钢管被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空间形式。钢管切割分成的空间与钢管内部的空间构成了一种有趣的空虚组合。这个空虚的空间会随着扣件铰链的扭动而发生空间结构的改变。一种结构随着一根钢管方向的改变,而改变整个空间形态。这使人想起我们儿时常玩的翻手绳游戏,一根绳子构成的空间结构会随着一根绳子的位置变化而彻底被解构。一根绳子被翻转之后,方向的变化形成了新的空间结构。这种对空间结构的探索值得我们深思。在创作过程中,朱尚熹使用了最为简单的三维软件sculptris做3D建模,然后交给CNC制造厂商进行铝合金雕刻,最后雕塑家自己上色做效果。雕塑家将在线上采购展示雕塑的三脚架一共16件,材质为CNC铝合金镀色,每一件的直径约20厘米,展示支架高150厘米。随展准备60件直径为5.5厘米的《生命的形式》是朱尚熹供观众在展览现场参与、玩耍的“健身球”。这些“健身球”一般呈核桃状,以金属或石质打磨而成的圆球。使用“健身球”可以有效地锻炼手和手指的灵活性,调节体内的气息,促进血液循环,暗含了对材质与人体构造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以艺术的方式来促进与公众的互动,并通过玩耍的方式达到健身的目的,是艺术家的别出裁之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从整体上看,此次中国艺术家的展览作品在艺术语言、观念表达、材料媒介上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不少作品已经突破了传统“雕”与“塑”的概念,复制、挪用、篡改等手法比比皆是。这些作品与其说是雕塑,倒不如说是借助三维空间的物质媒介进行的艺术创作、观念表达。艺术家对生活问题的深刻思考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作品正逐步摆脱现代艺术的西方中心主义,触及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系列现实问题,并具有鲜明的批判色彩,如社会身份、文化身份等。这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正在以更为从容的姿态展示中国艺术家的自信。此次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发展与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