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为何又说:富不丢书,穷不丢猪?

 关山听风 2021-11-13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条农村俗语只说明了一方面的意思,实际上这条俗语反过来说,在过去的农村同样有道理,即“富不丢书,穷不丢猪”。事实上,这种说法也是农村流传的一条俗语。
将这两条俗语的意思综合起来,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农村人家,在家庭贫穷的时候不能放弃读书,在家庭过上了富裕生活后也不能放弃读书;同样的道理,农村人家,在家庭贫穷的时候不能放弃喂养猪,在家庭过上了富裕生活后也不能放弃喂养猪。也就是说,旧时,对农村家庭来说,读书和养猪对未来的生活与发展非常关键,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这两件事都不可抛弃。

1、“耕读传家”与“穷(富)不丢猪”说法的区别

过去农村,通常说“耕读传家”,并写在住宅的匾额上。读书的重要性,现在的人都懂这个道理;作为农村家庭,种地的重要性,现在的人也不难理解,在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不同,农村人不种地,也就没有粮食,无法生存下去。现代社会,时代不同了,农村大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种地照样能够过上好的生活。这种情况在农耕时代,少数人能够做到,大多数的人是做不到的。
旧时农耕时期的农村,人们对“耕读传家”的进一步阐释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是那时社会所倡导,说的是大道理,通常指“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进一步解释就是: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来自词典解释)
这种解释,大多为古代读书人的解释,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是对普通农民来说太过于深奥了。于是,农村就有了两条适合他们口味的俗语。俗语在古代被文人们称为“鄙语”或者俚语,通常指民间非正式的口语化的语句,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经常使用、通俗易懂、非常顺口的语句或词语。“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和“富不丢书,穷不丢猪”就是这种语句。这样比较宽泛的“耕”,也就变成了具体事物的“喂养猪”。在文人眼里,这种语句就显得土得掉渣。农村对这两句俗语的解释,也就没有那么多拐弯抹角,赋予高深的大道理,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做出与农村生活相适应的解释。
我在这里对两条俗语,从过去农村民众的角度,一起作出解读,使我们能够对过去农村有更多的了解。

2、为什么说“穷不丢书”与“富不丢书”?

农村有一句老话,对这种说法有很好的诠释,这句老话就是“穷不读书,穷根难治,富不读书,富不长存”。
宋代宋真宗赵恒亲自撰写《劝学诗》劝世人读书,此诗成为了后来读书的警句名言: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旧时,为了让孩子读书识字,我国很多农村开了各种“义学”,大多由宗族兴办,靠一些宗族富裕人家捐款和宗族中的“学田”、“学产”等收益来维持,家族内蒙童读书是免费,或者象征性交一些谷米等物资。这个阶段就相当于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但仅限于男孩的“开蒙”识字写字,也就是保证族内的男孩子能够识字。到了“开读”(教师逐句讲解)阶段和作文,都在私塾里学习,私塾是要交束脩(学费),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也就再进一步上不起学了。
因此,旧时,一些农家子弟也要就学到识字和写字。这些能学到认字和写字的农村孩子,在旧时社会还是很幸运的,没有办“义学”的地方,从蒙学开始就要收学费,很多孩子因为家里贫穷,无法读书,一辈子目不识丁。那种年代,总体来说,农村文盲率比较高。
穷不丢书,是指贫穷人家,无论家里怎么穷也要让孩子读书,最低的标准,要让孩子多认一些字。如果因为家里贫穷,舍不得培养孩子读书,其结果就是一代又一代贫穷的状态难以改变。一个家庭的文化需要一代代积累,只有读过书的人,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才希望使后代人一代胜过一代强。因此,农村人们认为,家里再穷,哪怕身上没有穿的,锅里没有吃的,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子女读书。农村老话说:“家有读书人,穷不过三代”。
富不丢书,指家庭富裕的人家,有条件读书,就更加让孩子多读书,认真读书。如果家里人认为读书无用,不让子女读书,或者父母没有管教好子女,让他们整天游手好闲,不去读书。这样的人家,就像古人所说的“有田不耕仓廪虚,书不读子孙愚”。子孙愚昧了,家里有金山银山,也会被他们败光,因此,这种富裕的家庭走不多远,不会一代代富裕下去。这也应了农村一句老话:“家无读书人,富不过三代”。
“穷不丢书”与“富不丢书”,到现在社会依然具有很现实的借鉴作用。

3、为什么说不论家里贫与富都不可丢弃养猪呢?

现在农村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挣钱的路多了,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的巨大变化,生猪的养殖实现了现代化,即规模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个体家庭养不养猪,对家庭生活影响不大。
旧时农村,由于是典型的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各种生产,包括种植和养殖,主要是为了直接满足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很少商品交换。
一、人穷不丢猪
过去农村,一个家庭生活的好坏,不像现在,生活好了,要求也多了,吃的花样也多了。那时人们衡量生活最基本的标准 准,家里是否经常有肉吃(最低要求是否有油吃)和是否经常有饭吃。天天吃得饱,只能说是填饱肚子没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生活过得好。只有既有肉吃(至少菜里要有油),又能吃饱饭,才算过上了好生活。由此可见,猪肉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农村人们常说,有两样东西是永远吃不腻的,一是饭,二是肉(大多数地方指猪肉)。其他东西都有吃腻的时候。
过去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喂养了猪。喂养猪大多是为了改善自家的生活,或者用于家里的红白喜事,作为贫穷家庭来说,除了自己家里改善生活(包括猪肉和猪油)外,还可以拿一部分去卖钱,补贴家用。
过去农村家庭有养年猪的习惯,也就是年初时买小猪,到了腊月时宰杀,用来过年。在农村,如果家里没有喂过年猪,过年时就没有过年的气氛,还要到别人家去买猪肉,得花一大笔钱。家里喂养了过年猪,猪肉经过各种加工,比如熏猪肉、风干肉、做成香肠、煎出猪油等,可以保证来年大半年的生活。而这大半年正是农业生产的大忙季节,生活里有了肉和油,才能保证干活的体力。
过去,农村有一种习俗,村里人家之间,家里没有钱时,可以互相借猪肉。也就是除过年外,平常日子,村里人家杀了猪,可以上门借猪肉,到了自家杀猪时,按所借的猪肉的重量还给人家就行了。可是,向人家借肉时,自己家里要喂养猪,人家才肯借,否则只能用钱买,或者将猪肉折价,算成钱,那所欠的就不是猪肉,而是钱了。
以前农村喂养猪,不像现在喂养猪,要有饲料,还要讲究出栏时间。那时,人们普遍采用喂猪草的方式,粗放一些的,喂生猪草,讲究一些的人家将猪草煮熟作为猪食。如果家里比较贫穷的话,仔猪可以赊账,也就是先把仔猪捉回来喂养,宰杀时折成肉,还给人家。因此,在过去农村,再穷的家庭,通常也要喂养一两头猪才像一个家庭,否则被人认为是懒惰的家庭。
二、富不丢猪
过去,农村人富裕了,还是在农村,还是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还是要靠自给自足,吃的粮食还得靠种田(收租),吃的蔬菜还要靠地里生长,吃的猪肉还是要靠喂养。
事实上,富裕人家喂养猪的条件比普通家庭和贫穷更好。比 如,平时吃剩的饭菜,如果不喂养猪,就白白丢掉,地里长的菜吃不完也丢弃了,还有加工出来的粮食,比如稻米加工时的糠秕、碎米也只能扔掉,或者贱卖给他人。这样就白白浪费了。这种浪费日积月积,数量惊人。如果家里喂养了猪,就不会造成浪费,而且充分利用了家里的资源,也是给家里节省了开支,也就是增加了财富。
老话说:“攒钱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在小农经济时代,积聚钱财往往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靠慢慢地积累,这样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毁败家业却是很易,也很快。
对于富裕人家来说,也许根本看不上养猪家种又辛苦又脏的活儿,但是,作为农村人来说,这是农民不忘本表现,只有不忘本的人家,富裕的日子才能过得长久。
总而言之,不管是“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还是“富不丢书,穷不丢猪”,在我国小农经济时代,这两条俗语是非常有道理的。就是现在,这两句俗语,随着时代的变化,看起来不合适了,但其中的寓意依然值得借鉴和警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